谭蔚泓:用科学力量铸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

导语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习近平总书记2月14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如何多维发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用科学力量铸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

谭蔚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它是一场全民行动,更是一场科学战役。在过去的20多天里,我国民众防控疫情意识不断增强,居家隔离、封闭管理等举措的高效执行遏制了新冠病毒的快速蔓延。然而,在交通网络发达、地域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实施全民隔离是非常困难的,付出的代价也极其巨大。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善用科学力量铸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应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政府部门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科学防控的第一步是要做到及时预警预报。自2003年抗击SARS以来,中国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2006年,我国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湖南这次正是据此及时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该预案出台后的十几年来,中国城市人口密集程度加速增高、社会经济活动关联度日益增强,烈性传染病暴发带来的危害更趋严重。此次疫情结束后,各级政府应及时总结疫情预警预报工作的经验教训,为改进相关法规提供科学建议。

科学防控的关键环节是各层级的应急处理须规范化。首先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应急处理,应建立在定期演练与规范培训之上。钟南山院士作出新冠病毒“人传人”的研判,正是基于医务人员存在相互感染的实例。其次是政府防疫监管体系及其相关机构(主要为各级疾控中心)的应急处理,应基于对疫情的高度敏感,为政府开展应急处置提供不带偏见的观点和科学依据。

做好科学防控,医疗资源是基石。在2018年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武汉市拥有5所百强医院,每千人床位数为8.6,但在这场战“疫”中仍捉襟见肘。反观湖南,除长沙有3所医院进入全国百强,条件相对较好以外,《湖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规划整体预期也只能达到每千人6.24,医护资源较为匮乏。

做好科学防控,离不开科技支撑。新冠病毒从哪里来?其传播途径有哪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是什么?有无特效药?这些,其实都是给广大科研工作者布置的紧急命题。对人类来说,新冠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破解它需要对基础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积累,是一个智力资本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抗击本次疫情中,我国科技界在确定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病原生物学研究等方面的响应是迅速、积极、有效的,为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体现出我国科技实力有很大提升。但针对病毒的生物医药研究具有长期性、多元化、交叉融合特征,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遗传变异和流行规律、病毒感染免疫机理、诊断试剂的开发和应用可行性、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等,还需要多学科研究人员的进一步交叉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学防治作为一项基本工作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铸就科学防控疫情的牢固屏障——

一是保持信息公开。只有政府部门了解疾病流行的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社会公众提高对病毒危害的重视程度并积极防范,才能共同以最快速度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在自媒体发达的当下,权威媒体、政府官网更要坚持用一次次正确及时的预警、引导、辟谣等来提升公信力。

二是加强疫情演练。医疗机构作为抗疫第一战场,其情况最为复杂多变,应通过经验交流、实景演练等帮助医护人员系统完整地掌握疫情处置流程、医疗救助技能,并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专业知识、法规制度,切实提高疫情认知水平、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能力。应推进综合性应急演练工作,鼓励民间机构加入,强化各组织机构间的协调参与、各平台信息的互联互通。

三是保障科研供给。科学研发是解析病毒、攻克病毒的最尖锐利器。这一过程不仅亟待科研人员提升创新能力,国家源头供给更是至关重要。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规划制定、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强化系统谋划、长期支持。开展病毒类、生物安全类科学研究,建设满足安全级别要求的特殊实验室及配套设施尤为关键,以确保科研人员和环境的绝对安全、相关研究的可持续性。

四是注重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科研如同“纸上谈兵”,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也会沦为一副“空壳”。在这次疫情抗战中,我省圣湘生物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日均产能达到50万人份,占全国供给的45%左右——这也是基于该公司10余年技术沉淀和数亿人份产品应用经验的产物。因此,我省应注重推动多学科渗透,加大生物医药、智慧医疗、病毒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经费投入,培育更多生物医药企业,全面提升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五是改革医疗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应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公共卫生事业人才培养。除临床医学之外,还须重视目前短缺的流行病学、医疗智能、病理学、公共卫生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另一方面,应依托“南湘雅”的金字招牌,建设更多研究性医学机构,大力培养医学科学家,致力医疗领域创新。医学科学家的杰出成果往往会成为人类成功对抗某种疾病的决胜关键,比如出生于醴陵、就读于湘雅的汤飞凡先生被誉为“探索病毒之中国第一人”“衣原体之父”,在扑灭天花、分离沙眼病原体等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湖南应加快建设各级医学院和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医学科学储备人才——这也是“健康中国”对湖南的鞭策和要求,是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湖南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省院士咨询与交流促进会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