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舍利塔亦名回字塔無樑殿,似塔非塔似殿非殿,絕無僅有獨一無二


因上古時期堯王大兒子丹朱受封於此而得縣名的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東南部的慈林鎮崔莊翠雲山上,有一座始建於北魏神鼎元年、1986年被國家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寺廟——法興寺。圖為無人機航拍的法興寺。

法興寺因舊址坐落於長子縣慈林山坳,故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高宗李治敕賜寺額:廣德寺。宋治平年間更名為“法興寺”沿用至今。寺內現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構建築、彩塑、碑刻、琉璃、木雕等六大類。其中尤以被譽為“法興寺三絕”的唐石舍利塔、燃燈塔、宋塑十二圓覺像久負盛名。圖為“法興寺第一絕”唐石舍利塔。

石舍利塔為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任潞州刺史時所建,目前為止,這種位於寺院中軸線上的雙層四角形樓閣式唐代石塔在國內尚屬孤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極高的觀賞價值。


舍利塔始建於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通體砂石構建,造型別致,結構奇異。外形似是而非,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亦名回字塔、無樑殿、藏經樓、石殿,全國絕無僅有,獨一無二,堪稱“法興寺第一絕”。

舍利塔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安拱形石板門,重簷樓閣式,塔簷疊出三層,內部構成四方藻井,上面四坡施檁椽,鬥支簷,脊吻皆備,四角攢尖寶珠頂。下層內槽可繞行一週,四壁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裝色彩深沉。圖為無人機“扣拍”的“法興寺第一絕”唐石舍利塔。

法興寺舍利塔內板壁一週,支撐著二層頂板,其中心處浮雕八瓣蓮花藻井一方,此塔形制獨特,古樸簡潔,極近齊、隋風格。相傳樓上原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後藏存佛教經書,故又有藏經樓、石經樓之稱。圖為無“法興寺第一絕”唐石舍利塔的塔剎。


法興寺原址位於長子縣慈林鎮的山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寺院地基因煤礦採空嚴重下陷,裂縫縱深交錯,殿宇走閃傾斜變形,經國家文物局批准,1984年至1996年曆時12年遷建到了原址對面的翠雲山上南麓,佔地面積60畝,是原址的6倍。1988年7月,法興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