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象雄王國與古格王國早已迴歸歷史的塵埃,今天的阿里地區有的只是中國視寧度最好的星空,擁有中國最獨特的動植物,還有淳樸的居民。阿里,他就在荒野中,既荒野,又文明... ...


阿里在哪裡?

阿里是作為西藏自治區的下轄地區,處於中國的極西之地。此地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都顯得太過遙遠。即便在 西藏內部,阿里也依然屬於遙遠的遠方。其行政公署駐地噶爾縣獅泉河鎮與拉薩的直線距離長達1100千米,比北京到哈爾濱的距離還要遠。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除了位置偏遠,阿里還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人稱“世界屋脊的屋脊”。過高的海拔導致其生存環境惡劣, 人煙稀少。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然而,這樣的一片荒蕪之地卻擁有極致的風光,並且孕育出了神秘而燦爛的古代文明。今日的西藏文化、宗教中的 重要儀軌往往與這些古文明密切相關。它們的消亡引發了眾多考古學家、宗教學者去孜孜探索,堪稱另一個敦煌。 學者們認為,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阿里。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阿里究竟有什麼?為什麼能影響整個西藏?

我們需要從阿里的三大元素說起,因為它們擁有改天換地的力量。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6500萬年以來,隨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阿里地區的滄海變成了陸地,並不斷隆升。崑崙山 脈、喀喇崑崙山脈、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四條巨大的山脈在此匯聚。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阿里的第一個元素——山,登場了。

崑崙山脈聳立於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崛起於南側。喀喇昆倉山脈從西北向東南延伸,在阿里境內分出 兩列,一列向東延伸,漸入高原腹地;一列向東南延伸,與岡底斯山脈相接。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這些大型山脈排列緊密, 岡底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最近處相距僅70~80千米,從遠處觀看兩列大山,幾乎是平行排列。大 型山脈之間又派生出許多次一級的山脈,山連山,山接山。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在這些高大的山脈中,群峰聳立,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岡底斯山脈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為6656 米。其山體外形富於變化,南側相對圓潤,巨大 的岩石溝槽在中間構成了一個顯著的十字圖案;北側山體凌厲、陡峭,如同被斧劈一般。如果從空中俯瞰,圓潤與陡峭都已經不重要,一條由冰川剝蝕而成的“S”形山脊成為其最顯著的持徵。 它彎曲著向下延伸,薄如刀刃。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如此密集的極高山使得阿里的第二重要元素一水,登場了。

成幹上萬年的降雪(降水)在群山之中積累出大量的冰川,尤其在納木那尼峰、岡仁波齊峰、隆格爾山周圍,以及阿里北部,最為密集。冰川不斷消融,向下流淌,再加上地表降水、地下水等諸多補給,阿里孚育出了諸多水系。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那些侵蝕力較弱的水系無法匯入海洋,往往消失在內陸,或者匯聚成湖泊,成為內流水系。內流水系佔據了阿里 近3/4的面積。它們在地表匯聚成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面積為一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100餘個,總面積超過 6000平方千米,是中國湖泊分佈頗為密集的區域。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位於岡底斯山脈的群峰之中的扎日南木錯,面積超過了 1000平方千米,為阿里第一大湖、西藏第三大湖。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著名的瑪旁雍錯與拉昂錯,夾峙於岡底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來自周圍高山的淡水,較多補給了瑪旁雍錯。是同等海拔高度中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湖泊水面清澈、寧靜,周邊草原的植被生長茂盛,形成了一處天然的優質牧場。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緊鄰的拉昂錯恰好相反。它的淡水補給較少,導致湖水礦化度提升,水質苦澀難嚥。湖岸植被稀疏,極為荒蕪。 倒是瑪旁雍錯北側的小湖古加錯,風光旖旎,令人驚歎。在朝暉下,雪山與湖水相映,金光佈滿湖山。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與內流水系相比,外流水系具有更強大的力量。它們撕開地表、奪路向前,再匯聚成更大的河流,最終流入海洋。

在岡仁波齊峰發源的四大河流都屬於外流水系,分別是森格藏布(獅泉河)、朗欽藏布(象泉河)、馬甲藏布(孔雀河)、當卻藏布(馬泉河)。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圖片來自星球研究所


森格藏布(獅泉河)的漢語譯名為獅泉河,流入克什米爾之後改稱印度河。它發源於岡底斯山脈北坡,海拔大約為5500米。 之後河流不斷切割山體,河谷的寬度從三幹米逐步擴展到一萬米左右,海拔也逐漸下降,至獅泉河鎮,已降至 4200米左右。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馬甲藏布(孔雀河)的切割能力更加強大,經西藏自治區普蘭縣進入尼泊爾境內,再匯入恆河出海。其源頭位於喜馬拉雅山 脈海拔5400米處,至普蘭縣普蘭鎮時,河谷海拔已降到不足3900米。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最強大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為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游。它發源於岡底斯山脈,源頭海拔接近5500米,至札達縣什布奇附近後,河谷海拔只有2800米,高差超過2700米,切割能力一流。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內流水系造就了遍地湖泊,外流水系造就了深切河谷,兩種水系的影響也從此分道揚鐮。切割能力較弱的內流水系地區保持了較高的海拔,人類難以在這些地區生存。“北方高地”就此誕生,這便是羌塘。

而外流水系切割出的河谷使得海拔大幅降低,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相對適宜的條件。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先民的腳步即將登臨,不過在此之前,人類還需要阿里的第三個重要元素。


大約500 萬年前,阿伊拉日居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象泉河流域,還是一片灌滿了水的大湖。在此過程中,周邊河流帶來的泥沙等物質大量沉積在底部,形成了厚達800米的沉積地層。

阿里的第三個重要元素:土,終於來臨。

之後,兩側山脈加速隆升,阻擋了水汽的進入,大湖區域形成了乾熱少雨的雨影區。湖泊逐漸乾涸,大地出露,這便是札達盆地。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象泉河的流水,以及當地短促的夏季降雨,不斷沖刷著這些厚厚的土層。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沉積被不斷切割。大地變得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地貌 一土質的叢林,即土林。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土林的相對高度可達上百米,它們或一簇麟蜂擁而上;或一根根筆直挺立;或一層層逐級抬升;或似旋轉階梯盤旋 而上,直達雪峰;又或似天然巨牆,巍然而立。無數的土柱、土塔、土牆、土堡聚集在一起,一個從西北到東南綿延175千米、寬達45千米,面積約2400平方幹米的超級土林群一札達土林誕生了。

阿里地區:荒野文明的“山”、“水”和“土”

就這樣,山孕育了發達的水系,水造就了地勢低窪的河谷,土形成了氣勢恢宏的土林。阿里的三大重要元素已經全 部就緒。

那麼,以此為基,先民們將創造出怎樣的文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