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历史上的古镇“小天津”——道口镇

道口镇位于鹤壁市浚县城南9公里,金朝时,有一李姓人家在此黄河边摆渡为生,故称李家道口。宋元以后,黄河改道,道口成为卫河(也就是隋炀帝疏浚大运河时开挖的永济渠)上的一个重要码头。明初隶属浚县。天启八年(1628年)设道口递运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道口所。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滑浚县丞署,民国五年(1916年)复归浚县,设道口所。民国十六年划为二区,二十三年改建道口自治区。1945年8月,设道口区民主政府,属滑县。同年10月设道口市,归冀鲁豫四专区直辖。1946年,属浚县二区。1949年10月,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现为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道口镇以"道口烧鸡"闻名国内外。历史上,曾因水陆交通发达、文化繁荣、商贾云集、日进斗金而有"小天津"之称,2014年,道口镇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道口镇素以交通发达著称。隋代大运河的贯通, 道口为当时重要的水、旱码头。卫河运输“上达百泉,下抵天津”。河道内“帆船林立”,每月过往民船、商船达百余只,“三百石之民船,四时畅行”。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陆路“通燕达梁”、“适卫仰鲁”,路上“轮蹄徒旅”。南方和豫北一带的杂货、煤油、海盐等多从这里转口,运往各地,以至于顺北街的货栈里物资堆积如山。卫河沿途设立了6个港运局。清末至民国中期,道清、道楚铁路南通清化,北通楚旺,火车南来北往,商贸繁荣,使道口有了小天津的美称。

航运的发展,带来了道口镇商业的繁荣。清末至民国年间,道口成为当时豫北重要集镇。1907年,道(口)清(化)铁路和1936年的道(口)楚(旺)铁路通车,使道口成为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的物资在这里中转、集散地,一时道口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有“日进斗金”之说。当时道口有12条大街和72个胡同,分布着大商号百余家,小商号不计其数,经商者愈万人,有大粮行40多家,大酒店3家,银行、钱庄6家,浴池10多家,日用百货、布匹、土产等应有尽有。其中,顺河街的义兴张烧鸡店和顺河北街两旁的锡器店盛名远播。张家烧鸡“咸烂厚味,脍炙人口”。道口锡器又名点铜点锡,制作的茶壶、酒器、烛台、香炉等用具,精致耐用。较大的有“聚胜锡店”、“兴盛锡店”、“同兴锡店”。“道口锡器白如银,明如镜”,1933年的《河南政治月刊》载,道口锡器“以官秤论价,带花的每斤一元六角,无花的每斤一元四角六分。”据记载,凡来道口的游人“吃烧鸡,买锡器,多不肯失之交臂。地方人士,又多以此二者为馈赠之资”。道口烧鸡创始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烧鸡大师张存友的先祖张炳,得到"要想烧鸡香,八料加老汤!"的秘诀。八料为陈皮、肉桂、豆蔻、白芷、丁香、草果、砂仁和良姜八种佐料,张炳并按其用法、用量,依法烹制,制出的烧鸡其"色、香、味、烂"被世人称为四绝。从此,他的烧鸡声誉大振,远近闻名,并定铺号名为"义兴张"。

道口的文物古迹众多,留下许多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建筑。如道口县衙,俗称大殿、文衙门,为浚县县衙派出机构。街巷有三关六铺七十二胡同,三关为东关、南关、北关;六铺为头铺的顺河北街、二道街、三道街;二铺的狮子巷、大集街、顺河南街;三铺的一面街、上下口;四铺的西街、老爷庙街;五铺的南街、后大街;六铺的二郎庙口、脚力市街。12条大街是顺河街、一面街、后大街、北辛店街、大集街、关帝庙街、西门街、南门街、东关街、狮子巷街、苦水井街、脚力市街。另外还有一些小街,如二道街、三道街、北门里街、上下口街等,并且四面还有7个城门,2个水门。在顺北街北端,有一座北大王庙,至今保存完好。据说,它建造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在建筑风格上属勾连搭式建筑。殿门朝西,俯瞰卫河。内部供奉东周战国时期的李冰、南宋的谢绪、明代的黄守才和张居正,以及清代的朱之锡等五位治水先贤。

2013年3月,大运河滑县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2月,道口古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6月22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包括滑县段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获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荣登《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1、1990年版《浚县志》。

2、道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滑县人民政府网。

3、顺河古街 滑台明珠  .安阳新闻网


浚县历史上的古镇“小天津”——道口镇

道口古镇


浚县历史上的古镇“小天津”——道口镇

卫河码头


浚县历史上的古镇“小天津”——道口镇

顺河街的老商号


浚县历史上的古镇“小天津”——道口镇

“义兴张”烧鸡老铺


浚县历史上的古镇“小天津”——道口镇

古顺河街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