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您瞭解不一樣的“新泉”

 連城新泉是三面環水、面對青山的一座美麗小鎮,有隨地噴湧的溫泉。華夏先民南下開發百越時,先到者佔據了閩南、潮汕的肥美平原,後來者,就只能盤踞山區。客家能夠尋覓到新泉這樣雨水充沛青山富饒環境優美的地方,的確體現了客家先民的文化眼光。


帶您瞭解不一樣的“新泉”


革命聖地
  連南河畔的千年古榕,遺風猶存的八百年張氏家廟,訴說著客家人南遷和新泉鎮的歷史滄桑。而近代的一場鉅變留下的痕跡,更使新泉鎮聞名遐邇:1929年在古老的榕樹下毛澤東向村民發表革命的演說,引發連南十三鄉暴動;一首從井岡山到新泉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革命歌曲裡還有“洗澡避女人”的典故;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通過毛澤東起草的政治決議案,史稱“古田會議決議”,成為建黨建軍的綱領,其準備工作完成於新泉,即是著名的“新泉整訓”;鄉支書張南生為完成“護紅”任務,不顧妻子剛生下兒子,帶領著新泉子弟參軍,成為八路軍129師和後來發展成為劉鄧大軍的組織部長。抗美援朝,他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楊成武司令員一道率軍入朝作戰,後升任志願軍政治部主任,凱旋歸國。
中國客家美食名鎮
  新泉美食歷史悠久,以溪魚味美、豆腐鮮嫩、涮酒甘醇著稱,享譽八方。涮九品、牛肉宴、豆腐宴等眾多客家美食精品,以及近百種別具特色的美食及風味小吃,令中外遊客讚不絕口!新泉客家美食在各種美食比賽中多次獲得大獎,新泉鎮2004年4月被福建省烹飪協會認定為“福建美食之鄉”。多年來新泉美食屢屢獲獎,新泉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客家美食名鎮。


  連城新泉的飲食文化是多元共生、異彩紛呈的。在長期的南遷過程中,連城客家祖先除了保留中原帶來的古味外,還吸納了沿途居住地的飲食遺風,再加上當地土著民族的交互雜糅、兼收幷蓄,從而形成了連城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飲食體系。追根溯源,連城客家飲食承接著客家人對中原傳統文化難以割捨的情愫,承載著客家人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
  最具代表性的新泉美食所在地新泉鎮,是目前全國唯一獲得“中國客家美食名鎮”稱號的鄉鎮。先後註冊了“新泉美食”“新泉豆腐”等商標,成立的新泉美食協會聘請外地專家學者及高級廚師到當地培訓,藉助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新泉美食的特色和文化底蘊,積極組團參加國際、國內的各項美食展,捧回了數十塊金燦燦的獎牌,新泉美食以其獨特的風味日益受到遊客青睞,成為連城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溫泉之鄉
  新泉溫泉泉水從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與凝灰質礫岩接觸帶的構造破碎帶中湧出,從新泉大溪、小溪至芴山旁,均有泉脈相通,泉源豐富,溢出量大,分佈面積廣,水溫47~66℃,流量20升/秒。水質屬重碳酸—鈉型,氟含量6毫克/升。泉眼附近有泉華,舊志名勝卷中記載說:“如清濟貫濁河,伏而復現,奇矣!”王璽則以詩描述新泉的溫泉:“溫雲生怪石,暖氣溢平沙,擣練宵涵月,烹丹曉映霞,最憐堪滌垢,新德藉光華。”

  溪沿噴出一股溫泉,白氣騰空,氤氳繚繞。經福建省地質工程勘察院的勘察評價:水質優、溫度高(達78℃以上)、流量大。新泉溫泉具有養殖、療養、理療、度假等開發價值,是難得的寶貴資源。

帶您瞭解不一樣的“新泉”


新泉燒炮
  相傳,過去新泉有一張姓經商者,從外地帶回銅塑的觀音、定光、伏虎三尊菩薩,尊為“三太祖師”,供奉在西村坪頭山祠廟中。香火越來越旺,燃放的鞭炮也越來越多,村民遂約定:以後每年輪流在各房族祠廟裡供奉,且定為正月十五出遊,為了節省燃放鞭炮的時間便改成了燒炮。
  每逢農曆正月十四,新泉家家都要備好1萬至10萬響鞭炮,用一塊門板作墊,將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懸掛在屋前空坪上。正月十五凌晨1時許,村民用轎抬著“三太祖師”,舉著獅、豹、龍、鳳旗,敲鑼打鼓,自北村、西村至東南村遊行一日。所過之處猶如“巷戰”,各家各戶、各商鋪店面門口已擺好素品香果、上香燃燭,放起萬響連子炮、禮炮煙花,震耳欲聾,遍地爆竹碎紙。

帶您瞭解不一樣的“新泉”


新泉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距今600餘年,坐落在新泉鎮聯溪村境內,地處高山之腰,地域寬闊,寺前河流潺潺而過,清韻幽幽,登臨此寺,令人心曠神怡。
  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積不到300平方米的觀音庵,開山祖圓情和尚、圓僚和尚到中華山時只有一間草寮,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才在中華山山腰蓋起觀音庵。連城縣知縣於明洪武四年令人鑄一鐵香爐贈予觀音庵。此後觀音庵,幾經劫難,時興時衰,搖存於世。清初庠生楊會卿為該庵題寫牌匾。順治年間,庵裡還置有大鐘1座。
  但是到民國初期,庵裡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鄉的善男羅德生兩人吃齋。民國十三年(1924)新泉鎮良福村村民楊日生髮起修庵,並興建了門樓。此後,莒溪富翁羅正中到此避暑遊樂,又捐資興建一亭。但不久,中華山觀音庵又遭匪洗劫,變成一座破爛不堪的空庵!民國三十三年(1944),釋慧瑛進住中華山,立志重修古剎。後因被抓壯丁,無法如願。
  民國三十六年(1947),得到芷溪名賢黃肇河(民國初期國會議員)和新泉名賢張梅瑞等鼎力協助,釋慧瑛再上中華山,動員鄰近鄉村的善男信女齊心協力,苦幹一年多,重新建起約300平方米的寺廟,並取《華嚴經》中的“思廬性海”之意(即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命名為“性海寺”。釋慧瑛圓寂後,中華山性海寺僧尼繼續發揚“農禪並舉”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遺風,贏得社會的尊重和善男信女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