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文旅戰“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宣傳政策、穩定人心、推廣典型、鼓舞鬥志就是文旅工作者的責任。面對命令,平涼文化旅遊工作者將以手中的筆、照相機、麥克風、樂器、剪刀為利器,以書畫剪紙作品、戲劇歌聲舞姿等多種文藝形式記錄抗疫之戰中的點點滴滴,書寫新時代的精神圖譜,為奮戰者畫像、為逆行者立傳、為奉獻者明德,用心用情合唱一曲英雄讚歌,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從2月5日起,平涼文旅將整合涇河藝術劇院的涇河大戲臺、市文化館的文化大舞臺、微遊平涼的網上觀景、市博物館的線上博物館、市圖書館的線上圖書館等五大平臺,連續推出文旅戰“疫”專題欄目。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線上博物館

之文物精品展

(第十五輯)

國寶品鑑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名稱:玉蟬

時代:西周

出土地:1972年靈臺白草坡出土

尺寸:長3釐米,寬1.9釐米

青玉,圓雕。體扁平蟬形,兩面線刻蟬首、身、翼、足等部位。蟬首寬大,圓睛尖嘴,嘴部有一圓細穿孔。前肢前伸於頭之兩側,呈趴伏狀;身呈三角形,一兩道複線表現節紋,前寬而尾尖;兩翼伸張,後肢外撇,與尾構成三個突出部分。


知識鏈接:


蟬,又名知了、蜘燎,在夏日時飛到樹的枝幹上,發出尖高的鳴聲而得名“知了”。在古人的心目中,蟬是一種神秘而聖潔的靈物,被視為純潔、清高、通靈的象徵。《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 :“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蟬的一生經歷奇特,從產卵,孵化幼蟲,幼蟲入土,蟄伏四五年甚至七八年後,成蟲化蛹出土,蛻殼變成蟬,飲露而生,如此不息地無窮輪迴。因此,蟬在先民的眼裡神通廣大,能上天入地,似有神靈附身,自古以來玉蟬受到人們的青睞。

玉蟬最早發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其中以紅山文化的玉蟬為最早。除了紅山文化之外, 主要還發現於環太湖的良諸文化、長江中游 的石家河等文化中。在石家河文化中, 玉蟬是最主要的器型,不僅數量多, 所佔的比例高, 而且製作精美, 類型多樣, 代表了史前時期玉蟬製作的最高峰。

商周是玉蟬與蟬紋鼎盛時期,青銅器等器物上常見蟬紋飾。商周玉蟬多用於日常佩戴,形制古樸,雕刻粗放。多為就地取材,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繫繩佩帶。西周玉蟬刀法簡單,蟬眼在頭部的兩側,而且是大眼,兩翼緊靠著,玉蟬多扁平,大都是薄片。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蟬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蟬

參考文獻:

毛豔清:《淺說玉蟬》,《文物天地》,2016年第11期。

特色展覽

第二組 民俗道風

平涼民俗具有深刻的道文化烙印,道教的神仙信仰、齋醮科儀,在民間歲時節日、娛樂活動中都有生動體現。同時,平涼道文化也具有民間性的特點,很多道教傳說都以口頭傳播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二月二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被稱作“龍抬頭”,又稱“春龍節”“春耕節”“農事節”等,是專門祭祀龍神的日子。平涼靜寧古稱成紀,是人類始祖伏羲的降生地,靜寧民間“二月二炒豆豆”的風俗也屬於伏羲創始的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在靜寧民間,二月初二這天有關龍文化的各類活動特別豐富,主要有祭龍、動龍、舞龍、擊房簷、社祭、迎富、擔晨水、炒豆豆、拍瓦片、理龍頭、唱大戲、畫圖拜蛇、打灰簸箕等。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祭龍、打灰簸箕

涇川西王母信俗

“西王母信俗”是千百年來,在涇河流域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積澱中,圍繞西王母信仰和祀奉而形成的一系列民間民俗活動。涇川縣城一帶為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縣城西隅涇汭兩河交匯處的回山(也稱王母宮山),為海內外西王母信仰者朝覲的聖地。涇川西王母祭祀儀式,自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舉行首屆起,相沿成習,每年舉辦,從未間斷,至今已傳承1000餘屆。現存宋開國元老陶谷所撰的《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俗稱《陶谷碑》),詳細記載了西王母部族的歷史及盛大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有道場、朝覲、採水、祭壇、誦經五個固定程序。法師攜帶法器,身著法衣,登赴祭壇,高唱道號,讀誦經文,表達人們對於吉祥、長壽、團圓、祈福、穰安的追求。農曆三月二十日,是回山西王母廟會之日,來自周邊市縣朝拜的信眾每年多達10萬人(次),回山和涇川縣城常出現萬人空巷、人山人海的盛況。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或在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又被稱作法事音樂、道場音樂。道教音樂不僅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氣氛的作用,還可以加強信眾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和崇敬之情。道教音樂吸收了中國古代宮廷音樂和漢族民間音樂的精華,並融入道教信仰的特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也是漢族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份。

藥王洞廟會

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歲時民俗,多為進行祭神娛神、文藝娛樂等活動,其形成發展與宗教活動有關。廟會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寺廟及其附近。靈臺藥王洞廟會,主要是為了表達人們對孫思邈的崇敬與懷念之情,以朝山拜“藥王”為主要內容。古時還有“燈盞頭戲”、舞獅、鬧龍燈等大型社火表演,會期三至五天,最後一天為廟會高潮,往往是傾城而出,熱鬧非凡。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藥王孫思邈像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千金翼方》

跑旗

跑旗又稱跑馬、跑莊,是每年正月舉行的驅趕妖魔鬼怪和黴氣,請各方神靈保一方平安和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的民間民俗活動,是道教文化世俗化的體現。崇信跑旗起源於宋代,興盛於明清,至今沿習不衰。一般以村莊為單位,自發組織一班人馬,身穿戲劇古裝打扮成黑紅靈官模樣,鳴鑼擊鼓,走街串巷。隊伍最前者身穿古裝,背插黃色龍旗,腰挎寶劍,手執長鞭,騎一匹棗紅色大馬,模樣十分威武;馬頭戴裝飾,背披彩裝,配戴八個大銅鈴,發出清脆的鈴聲,起到開道、引人注目、驅趕鬼怪的作用;其他人等著各色戲裝,手執紅旗,跟隨跑動。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崇信跑旗演出

城隍廟

“城隍”相傳是宋代皇帝封誥的相當於丞相的職務,專門負責為老百姓申冤解難,深受百姓愛戴的地方守護神。平涼城隍廟位於崆峒區東大街,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平涼城區道教主要活動場所,除供奉、拜祭城隍爺外,還祀奉有天官、財神、文武判官、黑白無常等諸多神靈。城隍廟拜祭的主要時節為“立春”之日,每年農曆正月“城隍出巡”,七月各行各業輪流獻戲。另外,農曆初一、十五為燒香、祀神、拜祠之日;五月十三為城隍誕辰日,拜祭活動尤為隆重。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九天廟

九天廟,即九天聖母廟。主神為九天娘娘,又名“九天玄女”,傳說為上古女神,人頭鳥身,是聖母元君弟子、黃帝之師,因輔佐黃帝戰勝蚩尤安定天下而敕封為女神。平涼城內的九天廟今已不存,但從民國時期《重修平涼城內九天廟碑記》可知,平涼城內的確曾有九天廟。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白釉瓷九天玄女立像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銅鎏金九天玄女立像

書畫展覽

張炳麟蘭花圖軸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名稱:張炳麟蘭花圖軸

時代:民國

質地:紙本

尺寸:縱90.5釐米,橫48.4釐米

張少觀墨蘭四條屏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名稱:張少觀墨蘭四條屏

時代:現代

質地:紙本

尺寸:縱106.1釐米,橫37.5釐米

平涼市文化旅遊五大平臺聯合吹響戰“疫”集結號:線上博物館(十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