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死亡定律:為什麼你越忙越窮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5天算。那麼也就是說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大概需要五年的時間。


但是在另外一本書,《貧窮的本質》,我看到另外一種景象。這個世界很多人,匆匆忙忙,勤奮工作。


別說休息,可能連吃飯上廁所都要擠出時間來。


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只要企業不倒閉,他們不會換工作。但即使這樣,他們的生活依然貧困。


每天忙忙碌碌,生活陷入了一種死循環。而這種忙碌,反過來又固化這種死循環。


“一萬小時定律”在他們身上,並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們越忙越窮,越勤奮,越把自己的技能縮窄在一個跑道上。


“一萬小時定律”不僅沒讓他們成為專家,成為贏家。反而捆死他們,我稱之為“一萬小時死亡定律”。


為什麼會這樣?


一萬小時死亡定律:為什麼你越忙越窮


一萬小時死亡定律:為什麼你越忙越窮


美國一學者,名校博士畢業後,沒有去華爾街當金融高管,也沒有去大公司拿高薪,去了貧民窟。

她研究的課題是:為什麼陷入貧困狀態的人很難脫貧。

很多人覺得,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夠勤奮,不願意思考。這個世界大把掙錢的機會,如果他們足夠努力,懂得抓住機會,怎麼會一直陷在貧困狀態中?


女學者隱瞞她名校博士的身份,潛入貧民窟,像他們一樣生活工作。

她詳細記錄了每天的生活,大同小異:

  • 每天早上不到5點就要起床,因為要早早去工廠上班,遲到是要被扣錢的。由於時間緊,她根本沒有辦法從容地吃一頓靜心準備好的早餐,只能匆匆吃點麵包,再買杯快餐式咖啡搞定。

  • 工廠制度很嚴格,不允許員工隨便離開崗位。因為是流水線式操作,所以你必須待在工位上不許離開。上廁所必須申報上司請假批准才能去。

  • 時薪很低,必須要工作10個小時以上,才能拿到保證基本溫飽的工資,如果想要體面一點,需要工作更長時間。一天24小時,一大半都在固定的工位上度過。

  • 午飯和晚飯都是吃快餐,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

  • 終於下班了,累,精力早已經消磨殆盡。睡覺之前會有幾個小時的娛樂時間,為了紓解一天的睏乏,酒吧、夜總會、歌舞廳、都擠滿了人。

  • 大概會在11點到12點之間喝得醉醺醺的回來,睡覺。

  • 持續循環這樣的日子。

你看到了,這就是貧民窟生活著的窮人日常的生活,和我們老一輩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無本質不同。

以最廉價的勞動力獲取報酬,每天工作超10個小時,甚至沒有時間從容體面地吃一份早餐,娛樂活動往往也是簡單的感官刺激。

經濟學家將這種生活狀態稱之為“貧窮的死循環”。


其實,貧窮的本質並不在於沒錢,沒錢可以掙錢,貧窮的本質是一種生活狀態,這種生活狀態陷入死衚衕,無論如何努力,產生的效果,都只能在死衚衕裡打轉,而無法脫離這種生活狀態。

貧窮,不是你缺乏掙錢的能力,歸根結底,是你缺乏過好日子的能力。


一萬小時死亡定律:為什麼你越忙越窮


一萬小時死亡定律:為什麼你越忙越窮

如何打破這種“貧窮的死循環”?

幾點建議,也許你未必處於貧困狀態,但對你的人生依然有價值:


1、教育,是讓你時間增值的最大辦法

打破這種死循環的根本,在於讓自己的單位時間增值。

最有效的方法,無疑是教育。

電視劇《相愛十年》中,劉元去一家日本企業工作,最開始,僅是一家底層的行政文員,每天的工作是倒垃圾、擦桌子、擦樓梯、端茶送水。

除了做體力活,還要忍受同僚的冷嘲熱諷,每天都很累。

儘管如此,為了能在這家公司長遠發展,劉元還是擠出時間去報了一個日語培訓班,每天堅持學習。

一次偶然的機會,日企老大要去參加一次活動,需要劉元幫忙。劉元很自然地直接用日語和他溝通。日企老大非常驚訝:“劉元君,你日語很好呀。”

劉元滿面微笑,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此後,劉元在這家日企一路晉升,最終成為職位最高的中國員工。

很多年前,農民工在深圳工作,他們白天在工地上幹活,但晚上擠出時間也要去上夜大,去學習。

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是,如果你會算1+1=2,即使你重複算一千遍,你也不會知道2+2=4。但知識和技能越多的人,單位時間產出值越高。

所以,無論你處在什麼時刻,一定不要讓自己忙死,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意志力都耗費在無效重複之事上,也就是不要把所有精力都耗費在工作上。


每天留出時間,留出精力和意志力,給自己刻意訓練,讓自己時間增值。

一萬小時死亡定律:為什麼你越忙越窮


2、善於找資源給自己作背書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被尊敬地仰視,才會有更多眼光看到你。

有人編了個故事:


一個富人為了想讓自己的兒子謀到一份世界銀行副行長的職位,他對世界銀行的負責人說:“我孩子非常有才,精通金融管理之道,你們能不能給他個機會。”

世界銀行的負責人拒絕了他。

於是,富人開始想辦法。他聽說比爾蓋茨有個女兒,於是找到了比爾蓋茨,對他說:“我兒子當上了世界銀行的副行長,是世界銀行最年輕的副行長,你要不要把女兒嫁給我兒子。”

比爾蓋茨一聽,心想,世界銀行最年輕的副行長,應該很厲害,很有資源,於是答應了。

富人再去找世界銀行負責人:“我兒子娶了比爾蓋茨的女兒,你們要不要給他個機會?”

世界銀行負責人心想,比爾蓋茨的女婿,應該靠譜,也答應了。

人要善於給自己貼標籤,標籤的背後,意味著資源,合作的本質就是資源整合。

同樣的才華,如果被貼上了標籤,有大宗資源加持,才華會更能產生效果,你的單位時間值也會大大增加。所以,人要學會找資源給自己的才華作背書。

3、有更強大的人脈,會讓你的時間值被槓桿放大

人脈是最不能忽視的一環。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槓桿效應。

舉個例子,買房,首付三成,如果是五十萬,你就能擁有一套價值一百五十萬的房產。是的,雖然你要還房貸,但是這套房產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受益,全部歸屬於你,例如租金收益,例如增值收益。

五十萬撬動一百五十萬的資金為你辦事,這就是槓桿效應。

在你的人生中,如果有強大的人脈資源,人脈也會讓你的努力被槓桿放大。這就是人脈槓桿效應。

同樣是開車,給馬雲開車,和做滴滴司機,帶來的收益是截然不同,單位時間的產出值也是不同的。


“一萬小時定律”和“一萬小時死亡定律”最本質的區別,在於你能否不斷讓自己的單位時間值增加。


時光不負有心人,星光不負趕路人。


那些一天到晚忙到死的人,註定擁有的是“一萬小時死亡定律”;那些拒絕忙死,給自己生活留白的人,才會擁有“一萬小時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