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央企加持 價值迴歸

本報記者 薛雅萍

碧水源(300070)1月21日發佈2019年業績預告,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13.1~14.3億元,同比增長5%~15%,業績增長主要是2019年下半年業務調整完成使得項目推進加快以及中交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國城鄉入股後協同效應逐步釋放。有市場人士認為,公司繼2019年三季度業績強勢反轉,結束持續了5個季度的業績負增長之後,四季度業績同比增長41%~59%,進一步強化了業績觸底反彈的預期。

碧水源為國內水處理領域龍頭,成立於2001 年,2010年4月登陸創業板。碧水源專業從事汙水處理與汙水資源化技術開發應用,已發展為全球一流的膜設備生產製造商和供應商。2011 年,公司家用淨水器系列產品上市,進軍淨水器市場,同年收購久安建設進軍市政工程市場;2017 年,公司收購良業環境,正式進軍光環境產業。自此,公司成為擁有市政汙水和工業廢水處理、自來水處理、海水淡化、民用淨水、溼地保護與重建、河流綜合治理、城市光環境設計建設等領域業務的全產業鏈高科技環保企業。公司擁有北京等六個生產基地,年生產能力為微濾膜和超濾膜1000萬㎡、納濾膜和反滲透膜600萬㎡,以及100萬臺以上的淨水設備。

碧水源在水處理領域全產業鏈覆蓋,膜生物反應器(MBR)項目建設位於世界前列。碧水源公司主要採用先進的膜技術為客戶提供一攬子建造給水與汙水處理廠或再生水廠與海水淡化廠及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技術解決方案,包括技術方案設計、工程設計、技術實施與系統集成、運營技術支持和運營服務等,並製造和提供核心的膜組器系統和核心部件膜材料。目前,公司已經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產業鏈膜技術,也是中國唯一一家集全系列膜材料研發、全系列膜與設備製造、膜技術工藝應用於一體的企業,現已發展為全球最全的膜產品生產商之一和先進的環保設備製造商之一。

公司迴歸輕資產模式,業績估值有望雙升。公司發展歷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1~2015 年的高速發展期,公司聚焦於產品研發與中小型工程建設,積累了眾多技術研究成果,業務高速發展,成為水資源行業龍頭;第二階段為2016~2018 年的PPP 項目發展期,該時期公司業務受PPP 項目影響大幅波動。2017年以前,國家大力推行PPP 模式,業務不斷擴張,公司也成為行業標杆。但2017 年以後,國家收緊PPP 政策,大力降槓桿,公司項目資金吃緊,2018 年首次出現下滑。2019年之後公司逐漸步入發展的第三階段,去年公司引入央企中交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國城鄉,清理部分PPP 項目,迴歸輕資產模式,有望重回上升軌道。

公司業務方向調整見效,業績觸底回升。2018年來隨著國家金融降槓桿及PPP項目風險嚴格控制,加之公司主動調整戰略,業績大幅下滑,2019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僅0.26億元(同比-92.94%)。2019年三季度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3.37億元(同比+61.66%),業績改善明顯。2019年四季度業績同比增長41%~59%,高增速進一步驗證了公司業績觸底反彈的趨勢。公司盈利結構逐步好轉,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均有望獲得改善。

央企入駐,協同效應逐步顯現。2019年6月,碧水源引入中國城鄉(其控股股東為中交集團)作為公司二股東,持股10.18%。中交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特大型中央企業,是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隨著雙方協同效應的逐步釋放,央企在融資、工程管理與項目競標等方面,均有助於提升碧水源的市場競爭力,多維度合作空間逐步展開。

公司在手訂單充足,保障未來業績增長。截至2019年三季度,碧水源在手未完成投資的環保工程類(EPC)訂單153.85億元,處於施工期且未完成投資的特許經營權(PPP)訂單345.93億元,充足在手訂單保障未來業績增長。隨著逆週期調控發力及長江大保護工程推進,2020年環保投資也有望超預期。

申萬宏源證券2月11日發佈的研報認為,隨著中交集團旗下中國城鄉入股,碧水源的業務模式將向輕資產與解決方案銷售方向迴歸,同時未來中交的信用為公司帶來更低的融資成本。公司未來業績增長驅動力不再來自越來越低盈利水平的大額訂單,而更多來自資產負債表的修復與訂單盈利質量的提升。預計2019~2021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為13.91、16.50、20.06億元,對應EPS分別為0.44、0.52和0.63元/股,維持買入評級。


碧水源:央企加持 價值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