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對於這部影片,很多人只從勵志角度來解讀,這未免會過於侷限。在我看來,要想真正看懂導演的良苦用心,必須要從多維度來進行解讀。@熊寶情感


影片《阿甘正傳》是根據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該片拍於1994年,導演是好萊塢著名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主演是享譽影壇的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

  《阿甘正傳》拍攝成本為5.5萬美元,但在美國全國首映當天就突破2.4萬票房,成為當日的票房冠軍;美國國內票房總收入約3.3億,累計海外票房共約6.8億。在感動著無數觀眾的同時,在豆瓣上也一直保持著9.5的高分。該片於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影片的主角阿甘(原名福雷斯特·岡普)是個不幸的男孩,從小就因為他的智商只有75,且背部脊椎因彎曲而被綁腳、戴腿撐而受盡了歧視

  • 上小學時,一開始學校不接受他,媽媽據理力爭,終於給他爭取到了機會;
  • 第一次坐校車上學時,除了女孩珍妮,其他人卻都拒絕與他同坐;
  • 放學回家的路上,不斷遭到同學扔石頭、磚塊;
  • 有時還有人騎自行車撞他;
  • 有幾個學生有一次還開汽車攆他;

可就是這樣一個走路一瘸一拐的低能兒,卻最終蛻化為大學橄欖隊巨星、越戰英雄、中美外交乒乓球代表、億萬富翁,並先後受到三位總統接見

無疑,這部影片是感人至深的——就像電影學者戴錦華評價的那樣:“

它及時地出現在當代美國文化四分五裂並喪失了穩定的價值觀念的時刻,為美國社會提供了一種社會融合和想象性拯救的力量,”因而很多人評價這部電影也是從勵志的角度出發。雖然這是整部電影的主旋律,但我卻從電影中看出除了令人振奮、給人鼓舞的力量之外,本影片所展示的一種高超的駕馭能力。在我看來,這種能力主要表現在:

  • 一部信息量如此巨大、情節卻又如此巧合的電影是很難做到不露瑕疵、讓人信服的,那麼本片是如何做到的?
  • 該片運用了什麼方法,讓一部影片有如此強大、如此震撼的力量,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的?

今天,我將拋開勵志的角度,從邏輯思維、表現方式、鏡頭語言這3個方面來進一步探討這部影片的獨特魅力。

01、縝密的邏輯思維有力地支撐著龐大的信息量,使得情節前後貫通,故事機緣巧合而又讓人信服

影片中的阿甘,從小身體、智力上都是殘疾,受盡了譏笑和嘲弄

,可就是這樣一個小孩,短短二十年間卻先後成了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中美乒乓球建交大使、億萬富翁,並先後接受三位總統接見,這樣的信息量不可謂不巨大,如果沒有一種內在的縝密思維支撐著,整個框架都會坍塌,讓人不可信服。可讓人欽佩的是這部電影因有一種強大的邏輯思維前後連接、貫通,而使得各個章節都有機和諧地融為一體,情節方面也是前後連貫,滴水不漏:

①時間上的一致性

如果大家細心的話,就不難發現在影片的結尾,阿甘手捧一束鮮花站在珍妮墓碑前,告訴她他們的孩子已經上學,這時電影的鏡頭定點在珍妮的墓碑上,只見那裡刻著“1945-1982”字樣。根據影片得知,阿甘與珍妮年齡相仿,兩人青梅竹馬,依據此推測阿甘的生活軌跡確實涵蓋了美國三位總統任職期內,且與貓王的認識、與搖滾樂的興起,以及與越戰、中美乒乓球建交、“水門事件”、蘋果公司創建等時間上達到完美一致,沒有一點牽強附會,很讓人信服。

②情節上的前後連貫

因為殘疾,阿甘兒時總是受人欺負。他唯一的好友珍妮不忍心,叫他“快跑,不要逞強”,他聽從了珍妮的話,每天都在飛跑,他也就這樣練就了擅長飛跑的本領。一次,為躲避後面車輛的碾壓,他如風一樣跑起來,不僅甩掉了腳上的鐵支架,還因為擅長飛奔的特長,而被大學破額錄取,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同樣喜愛橄欖球的肯尼迪總統的接見。

大學畢業後,因為強健的身體,而被招進軍營,上了越南戰場。臨行前,珍妮告訴他,在戰場上遇到情況就跑,別逞強。他聽從了珍妮的話。在那裡,他結識了兩個好友:熱衷捕蝦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長官鄧·泰勒上尉。布巴滿心期待戰爭結束,他回家買一艘捕蝦船,讓阿甘入股,組成捕蝦船隊,阿甘認真地答應了。不想一次行軍,部隊遇襲,阿甘飛奔如風,躲過了敵人的襲擊。可當他回頭一看,發現只有他一個人逃了出來,他想救好友,於是又返回,靠著飛奔救了好幾個隊員。包括上尉。可惜上尉的兩條腿被擊中。可當他找到布巴時,布巴被擊中了,臨死時嘴裡還嘮叨著最大的期望是回家買捕蝦船。

阿甘跟戰友回國修養,因為他救了多人而成了英雄,受到約翰遜總統接見。

修養期間,因為閒著無聊,他練起了乒乓球,沒想到他就是有運動天賦——一時之間技術無二。當時正值中美建交時刻,他當之無愧地成了中美乒乓球建交代表

退役後,為了兌現承諾,他把退役津貼買了一艘捕蝦船,船名就叫布巴。這時已經被截肢的上尉也來到了他的船上,並找回了生命的信心。捕蝦船大獲成功,賺了很多錢,成立了捕蝦公司,發行股票,他把一半股票給了布巴母親養老,讓布巴母親感激得熱淚盈眶。彼時蘋果公司剛剛成立,上尉替他買了很多蘋果公司的股票,遇到股票大漲,他一躍而為億萬富翁。

影片巨大的信息量就是這樣一環套著一環,前後貫通,環環相扣,而影片也因有這種縝密的邏輯思維支撐而顯得骨骼清雋,血肉豐滿,真實可信

③阿甘的信心由來

阿甘一出生就是天生的身體、智商雙殘疾,如上所述,這樣的孩子小時候受盡了別人的歧視,就連上小學也不被允許。可這個孩子從小就不認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正是這種信心,一路支撐著他不斷地超越自我。

那麼,他的信心從何而來?通過電影的精彩演繹,我們看到有這兩點:

當電影放到媽媽帶阿甘去社區小學報名讀書,就見路上他媽媽一再跟他說:“記著,甘,你跟別人沒有什麼不同。”報名時,學校不接受阿甘,理由是阿甘的智商只有75,而州政府規定智商只有達到80的孩子才能上公立學校,而她的兒子得上特教學校。這時,挫敗的阿甘就聽媽媽反駁道:“我們每一個人跟別人都大不一樣,他可能反應遲鈍一點,但我兒子福雷斯特應該跟其他孩子一樣上正規學校。”媽媽的話給了阿甘信心,更讓這個患有小兒麻痺症、只能靠鐵支架支撐著走路,智商低於正常水平的阿甘得以在正常小學上學。

可是後來,因為低智商,阿甘頻頻遭人白眼,受人欺負。每當這時,他的媽媽都告訴他“甘,記著,你跟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由於受到媽媽的鼓勵和及時的引導,阿甘並不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就是憑著這樣的自信,他一直奔跑著,終於達到了一個聰慧的人都無法達到的高度。可以說媽媽的鼓勵是阿甘的定海神針,使得他任何時候都不慌亂,任何時候都有一種強大的內力支撐著,勇往直前。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第二,來源於兒時好友珍妮的友愛和鼓勵

雖然在影片中,阿甘媽媽一再跟阿甘說他跟別的人沒有什麼不同,但現實是他不斷地遭受各種歧視甚至是虐待,其中一次他遭受到幾個學生騎著自行車圍堵,充滿了恐懼。

“阿甘,快跑!”珍妮大叫道。

阿甘聽從了珍妮的建議,沒命地跑,

“阿甘,以後你若遇上麻煩,不要逞強,你就跑,遠遠跑開。”珍妮又一次對他說道。

阿甘答應了,從此學會了奔跑。

高中時,一次放學,阿甘跟珍妮一道回家,幾個混小子開著車子朝他碾壓過來,珍妮情急之下,朝他大喊“跑!”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阿甘沒命地狂奔,腳上的鐵支架紛紛墜落一地不想衝進了一所大學,恰好那所大學正在舉辦橄欖球比賽,見到他的飛奔如風,大家都驚呆了;而他也居然因禍得福,被大學破格錄取,成了橄欖球超級巨星,甚至還被同樣愛好橄欖球的肯尼迪總統接見。

大學畢業了,阿甘應徵入伍,上越戰前線。走之前,阿甘找到珍妮,表達了愛意。珍妮沒有接受,只是跟他說“阿甘,在戰場上不要逞強,遇到情況就跑,遠遠跑開。”阿甘聽從了珍妮的話,在戰場上不僅保住了自己,還因為善於奔跑,救了很多人的命,一躍而為街頭巷聞的越戰英雄。後來又因為無聊,順便在療養院練起了乒乓球,球技大進。又一次機緣巧合,乒乓球技術一流的他被選為中美乒乓球建交代表。退役後,他把退役金買了一艘漁船,因有上尉的支持,事業逐漸做大,後來他甚至成了擁有十幾條漁船的公司股東,還先後受到

三位總統的接見,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開掛。而他能有後來,與兒時好友珍妮的鼓勵是分不開的,珍妮的友愛和鼓勵起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所以成功後的阿甘一直深愛著她,一直對她心心念念不忘記。

綜上所述,影片雖然信息量巨多,而且把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最重要的大事都與阿甘連在了一起,但我們並不覺得不可信;相反,因為有縝密的思維,使得各部分情節都是前後貫通的,人物與事件結合得也是水乳交融,以至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和震撼力,給深處焦慮之中的美國民眾一個巨大的鼓舞。

02、表現手法:在我看來,本片源於生活,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鳴;本片又通過遞進式的表現手法,讓觀影者清楚地看到了人物成長的歷程,不知不覺中自己也跟著一同成長:

  《阿甘正傳》在選題上,講的是一個智商只有75的孩子自強不息的故事,這個故事隨便在網上一搜,就有一大堆,所以本片的選題似乎也沒有什麼獨到之處,卻那麼感人至深,原因在於導演採用了層層推進的手法,多方面反應了社會現實,引起觀影者更深層次的思考

  ①藝術來源於生活,用電影藝術呈現現實生活

影片有阿甘和珍妮兩條線索,但主要是以弱者阿甘默默抗爭為主題,影片除了展示阿甘的不停奔跑、珍妮對阿甘的愛的的不斷逃脫等問題,也從側面反應了親人間的感情及情感倫理等等。

影片乍看,像似在說個體的故事,實則隱含了群體的焦慮與渴望。美國上個世紀60到70年代是其經濟崩潰重組的年代,是價值觀念崩塌再形成的年代(如期間發生的多次性侵,珍妮就是兒時受到父親的性侵而使其性格扭曲、多次刺殺事件如肯尼迪總統、馬丁·路德·金都被暗殺在那樣的一種混亂的背景下),當時社會思潮的關鍵詞無疑是混亂和變革。可喜的是,導演巧妙地藉助珍妮兒時的不幸遭遇、文化衫、種族分歧、瘋狂的搖滾節奏、反越戰遊行、黑人民權運動、女權運動、性解放、吸毒等現象,用電影一幕幕藝術地展現了當時的現實生活。而阿甘堅韌而又執著的行為,正如他長跑時經常對人提起的:

“我媽媽經常說出發前該把過去的拋在腦後”,這種“忘掉過去,勇敢向前”的執著,不僅僅是對一代美國人精神創傷的最好療愈,也是本影片所要表達的核心內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美國人。可以說,這部影片無疑是一部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名副其實的影史經典作品。

此外,該電影不僅展示了阿甘跑出精神的禁錮,而且還完美地表現了他不斷奔跑的人生歷程,更是融入了多種社會元素。親情、愛情、當時的亂亂嚷嚷的社會大環境以及一些特殊群體,這些元素相互交織融合,充實了故事的內核,使影片的主題和層次上升到了一個另外的高度,足以引起觀影者的重視及思考,更體現了導演嫻熟的電影駕馭能力。

②層層遞進的手法,增添了影片的感染力,讓主角和觀影者都得到了成長

一部影片,當“戰友犧牲”、“癌症晚期”、“生命時間不長了”“死亡”等這類關鍵詞出現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認為最穩妥的表現手法就是渲染悲劇氣氛,

用寫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主角的親人、友人或愛人因為戰爭或生病而突然犧牲或面臨病故,再設計一系列他們之前的感人瞬間直至讓主角淚崩,從而也感動得觀影者淚奔。當年的《英國病人》就是這樣穩穩妥妥地拿了奧斯卡獎。

但《阿甘正傳》這部影片走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最直接的表現是面對死亡這個人類永恆的話題,電影除了最初阿甘的戰友布巴犧牲時,阿甘非常難受外;當阿甘面對媽媽及珍妮先後病故的場面,導演直接切去了悲情色彩,僅由幾句臺詞簡潔帶過,一點也不渲染悲情,反而在阿甘匆匆趕回家看望癌症晚期的媽媽時,媽媽還笑著對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快要死了,因為我的時候到了。你不用害怕,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命定的歸宿。這一生我註定要做你的媽媽,我就盡力做好。我相信你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你要憑藉上帝的恩賜做到最好。”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影片這樣的處理不僅降低了悲情,安慰了阿甘,更教導他此後要坦然面對生死,因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誰都有死的那一天,所以無需懼怕。阿甘領略到媽媽的良苦用心,感悟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終於承受住了媽媽不幸離去的打擊,心也變得堅韌起來。當然,觀眾也跟著後面感悟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堅韌。

是啊,既然死亡是每一個人都避免不了的問題,那麼就要坦然面對,活著的時候就要珍惜擁有,努力過好每一天。可以說,這是每一個觀影者都感受到的生命頓悟,心也跟著成長了一次。

媽媽死後,阿甘特別思念珍妮。一次,珍妮回來了,阿甘非常高興。珍妮在阿甘那裡呆了一段時間,那是阿甘最幸福的日子。不想一次珍妮在和他一夜春宵後不知所蹤,深愛珍妮的阿甘心裡迷茫又失望,不知如何紓解,他開始跑步,一直跑了三年,突然有一天他想明白了媽媽曾對他說過的話“你得丟開往事,才能繼續前行,”自此,阿甘終於丟開了往事,迴歸到平常生活中。

後來,他最愛的珍妮因為一種不明原因的性病,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已經變得堅韌的阿甘沒有過度悲傷,而是盡力陪著珍妮,讓珍妮幸福地走到生命的終點。最心愛的珍妮走了,阿甘坦然面對,並且此後能以一顆平常心繼續生活,也才得以陪伴他和珍妮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導演就是這樣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展示主角的心理成長,也讓觀影者跟著成長。我想這也是影片的獨特之處,是影片一直打動人心的魅力所在。

03、鏡頭的綜合運用:長鏡頭、短鏡頭、特寫鏡頭、視覺特效CGI技術的綜合運用,豐富了影片語言,使得感人的力量步步深入,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觀影共鳴:

鏡頭角度不僅決定著能否吸收演員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它能賦予對象以附加的含義。——〔中〕鄭君裡:《畫外音》

導演在鏡頭運用的創造上巧妙地運用了多種角度,多方面激起了觀影者的共鳴。雖然電影的結局是主人公一生唯一愛著的珍妮因病離去,但這並不妨礙觀眾感受這部電影裡出現的小美好,小溫暖。在影片中,導演使用三種鏡頭方式,值得我們注意:

①長鏡頭:對現實的再現,讓影片更具真實感

鏡頭一:銀幕一打開,展示在觀眾眼裡的是一片隨風飛舞的羽毛,鏡頭隨著它從天空慢慢飛過屋頂越過街道最後落在阿甘沾滿泥土的腳邊。這片彷彿是從天使的羽翼上落下的羽毛,象徵了一切似乎命中註定的成分,更象徵了阿甘一生不停地奔跑,永不止步的精神,點出了影片主題,並與影片結束遙相呼應。

鏡頭二:一次放學,當阿甘跟唯一的好友珍妮一道回家時,後面突然開過一輛破車子,直朝阿甘碾壓過去,阿甘嚇呆了,珍妮向他大喊“Run run run”,那時的阿甘雙腳穿著矯正器,寸步難行,但當他為了躲避攻擊,被珍妮的話鼓舞,跑了起來,結果越跑越快,一路上他腳上的矯正器不斷破碎,直至全部脫落,卻照樣飛奔如風,這象徵著阿甘成功打破了人生的桎梏,開始掌航自己的人生。

鏡頭三:珍妮患病去世後,阿甘將她葬在他們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大樹下。一次,阿甘來看她,告訴她他想她,並且欣慰地說他們的孩子已經上學了。阿甘離開後,鏡頭裡展示的是一群小鳥從地上飛過大樹,飛向遠方的天空。這場戲用樹、飛鳥作為收尾鏡頭,不僅象徵了阿甘對珍妮堅貞不渝的愛,也象徵了斯人已逝去的感傷,同時更可以理解為阿甘的思念已經通過飛鳥的寄託,傳達給了在天堂的珍妮。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鏡頭一經聯接,原來潛藏在各個鏡頭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便像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匈〕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

這一段長鏡頭極具感染力,特別是鏡頭一、鏡頭三,沒有一句話語,完全是直白的鏡頭,卻把觀眾代入其中。此時無聲勝有聲,人物的情感讓觀眾自己去體會,一切的深情和愛意都包含在其中

長鏡頭給影片提供了連續性、持久性的真實畫面,這樣的呈現方式給觀眾一個更大的自由想象空間,觀眾可以自我去理解,自我去感受。這種自我體驗影片的真實性,更容易讓觀眾接受影片所表達的內容。

② 中景鏡頭:緊湊的節奏,烘托緊張的氣氛

阿甘入伍後,在軍營裡接受教官訓話,以及在學習拆卸槍支,聽布巴講捕蝦。軍營的這場戲,直接用中景鏡頭拍攝了布巴在說話。它向觀眾表達的是在教官訓話後,士兵很快就進入了槍支拆卸訓練的角色,表現軍營生活的快節奏。

這裡的鏡頭撲面而來,一個接著一個,讓觀眾應接不暇。這恰恰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效果,讓觀眾的心情隨著激烈、快速轉化的畫面而上下起伏,情感即時噴發出來。

③ 特寫鏡頭:更好突出人物的性格及當時的內心世界。

在越南戰場,一次,阿甘所在的部隊遭到襲擊,阿甘將受傷的布巴——阿甘軍營裡最好的朋友,背到了河邊,可是布巴受傷太重在阿甘的懷裡死去,臨終前告訴阿甘,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夠回家買一艘捕蝦船,這場戲的最後一個鏡頭是拍攝阿甘悲痛的面孔。

這時的阿甘還是第一次面對生死,所以他對突然而來的生死充滿了驚恐、無助、痛苦。而鏡頭裡也很好地展示了這一點,也讓觀眾跟著後面感受到死亡的恐懼及無助。

④ 視覺特效CGI技術

為了增強觀影者的真實感受,片中還出現了貓王、當時的已故總統肯尼迪等名人,這些亮點都是用當時極其先進的視覺特效CGI技術

實現的,這部影片的製作技術含量之高可見一斑。

此外,如片頭的羽毛、阿甘出現在舊新聞影片中、3k黨人的舊照片轉化為影片中的移動場面等,都是使用這種電腦特效製作而成的,給人一種非常細膩逼真的感覺。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本片所獲得的巨大感染力不僅僅因為它是一部勵志的電影,更因為影片裡所展示的

縝密的思維層層遞進的表現手法以及鏡頭特別是視覺特效CGI技術的綜合運用。如果我們僅從勵志方面來解讀該片,實在過於侷限。因此,本文就從三個角度多維度展示了該片之所以有如此獨特魅力的原因。

電影結局是開放的,留給人的卻是無限的遐想。影片看過之後,人還是那些人,但內心卻已經經歷了痛徹心扉的成長,也讓我們懂得人生的真諦,精神上也受到一次極大的鼓舞。

這不就是我們的真實人生嗎?總覺得此刻的自己正在經歷痛苦或黑暗,其實或許生命結束之時,我們就會意識到坦然面對其實才是人生的主色調。謝謝關注@熊寶的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