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電影之《鋼琴家》

無意間,在網站上發現了一部好片子。影片開頭便有優美的鋼琴曲傾洩而出,是肖邦的第20號夜曲。如絲綢般順滑的曲調一下子就把人帶入了一個幽靜的夜晚:如水的月光下,一位貴族少女依偎著她的愛人,緩緩地在花園裡漫步。句尾裝飾音的使用讓曲子帶有了一點點憂傷的味道,好像是少女一聲輕輕的嘆息,彷彿在感慨歡聚的時光過得太過匆忙。。。隨著影片鏡頭的漸漸推進,畫面感愈來愈強。正當一副西方貴族生活畫卷徐徐向我們展開的時候,一陣突如其來的爆炸聲把畫面炸得粉碎。此刻,影片的基調出來了----此片是反映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統治下猶太人飽受殘害的影片《鋼琴家》。

二戰電影之《鋼琴家》


二戰、德國、納粹、猶太人......諸多的元素無一不是黑色的。雖然劇中有華麗的水晶吊燈,有精美的銀製器皿,有製作考究的食物,還有如黑珍珠般閃光的施坦威鋼琴,那是未被佔領前的華沙猶太家庭的日常生活。音樂是必需品,因為有大量的音樂會、宴會、酒會、家庭聚會,電臺也要時常有演奏的直播。但是這一切,很快就被打破了。他們被入侵的德國納粹軍官趕出了家門,衣袖上被釘上了恥辱的袖標。在大街上,只能走下水道,還會無緣無故地被德國人抽耳光。但是這還只是開始。隨後,他們被圈禁在高牆之內,食物的供給越來越差,要不停地做工,以維持生活。更可怕的是,生命的安全已經完全不能受到保障,隨時會喪命在德國人的槍口下。當死亡已經司空見慣時,當黎明怎麼望也望不到時,誰也沒有精力再去欣賞音樂。昔日拉琴弓的手、撫琴鍵的手,都去扛起了鐵鍬、拿起了錘頭。那些華麗的絲綢、精美的蕾絲也已在反覆的勞作中黯淡了光彩、抽殘了絲線。


二戰電影之《鋼琴家》


很多人都已經放棄了掙扎,在看不到天日的黑暗中任人宰割。但是他沒有。他忍受著德國人的各種羞辱、躲避著納粹黨地毯式的搜捕。國家已被佔領,家人已經失散,職業成為泡影,愛人也早已不見,但是他仍然要頑強的活下去,在槍炮的轟鳴中,在鐵蹄的踐踏下,他仍然堅守著他最愛的鋼琴。黑暗的寂靜中,他坐在殘破的琴凳上,凝望著被廢墟掩蓋的鋼琴,雙手在空氣中上下舞動,就好像依然在琴鍵上跳舞。在他的臆想中,一支支熟悉的曲子在空氣中游蕩,遊過了水晶吊燈,遊過了銀製器皿,遊過了熱氣騰騰的食物,遊過了人們的歡聲笑語。一曲終了,他環顧四周,身邊依然是死亡一般的寂靜,齧骨的寒氣不停的襲來----現實依然是現實。但是鋼琴是他支撐下去的希望,直到他遇到了一位德國的納粹軍官。

二戰電影之《鋼琴家》


或許,同樣都是金髮凹眼的血脈傳承,又或許,是勝利者對虛弱得不堪一擊的對手的一種憐憫,更或許,是無國界的音樂,讓兩人之間的壁壘漸漸消融。他開始給他提供食物和住所,讓他得以在戰爭最後的日子裡維持著生存下去。當盟軍佔領華沙,德軍開始大面積撤退的時候,他來與他告別,問走了他的名字,並答應以後要時常在波蘭電臺裡聽他的演奏。這段建立在戰爭廢墟上的跨界友誼,給這部影片增添了最後的一點溫暖色彩。

只是這抹光彩太過短暫。當肖邦的夜曲再次響起時,他已然恢復了之前的自由灑脫,琴聲繚繞,眾人仰望。只是他錯過了搭救德國軍官的最後機會。夕陽下的青青草地上,早已沒有了德國軍官充滿期盼的眼睛。他頹然地坐在一棵枯樹上,內心不知道有多麼多的波瀾起伏。我想,這也是影片留給觀眾的思考吧: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人世的考量。就像調製咖啡的人,在咖啡的至醇之時,撤走了方糖和奶油。讓醇厚的香味之外,有淡淡苦味縈繞唇間。這種味道,讓人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