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變成這4種註定一生庸碌的人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最近遇到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小說,情節實在引人入勝,手機裡所有能讓我成癮的東西,在我翻開這本小說之後,瞬間失去了吸引力,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

是的,沒錯,即使像我這種喜歡深度閱讀,喜歡到把讀書變成一個職業的人,也已經很難完全不動用意志力和自控力讀完一本書。這本書是例外中的例外。

但我最想分享的並不是這本書所帶來的閱讀快感,而是讀完之後微妙的感受。

讀完這本書,我滿腦子都在想一個問題:

除了謀生,你有沒有想過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做成了就一輩子不算白活的那種。

這個問題趴在我的心頭,像生了根一樣趕也趕不走,在讀完這本書長達半個月的時間我不僅不停地自問,我還想問所有我認識的人這個問題。

我的整個人生觀念,好像在這個問題啟動之後,通通都動搖了。

上一次給我觸動這麼深的小說還是《月亮與六便士》,這一次撼動我整個價值觀念的,是一本豆瓣評分高達9分的小說《聖殿春秋》。

作者是我們的老熟人,肯·福萊特,我給大家介紹過他風靡全球的作品《巨人的隕落》。而《聖殿春秋》的暢銷程度更甚,連作者自己都說:“在我的所有作品中,沒有哪本比《聖殿春秋》更受歡迎了。”

朋友剛跟我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拒絕的,因為故事梗概聽起來實在有點冷門和無聊,一句話概括就是:中世紀,英國,一群人排除萬難,建造大教堂。能有什麼好看的?

但這就是肯·福萊特的厲害之處,也是他被成為“英國金庸”的原因。

這個無聊的梗概在他的演繹下,有風雲詭譎的大時代,有命運沉浮的小人物,有精妙的情節安排,有嚴絲合縫的因果,有陰謀、暴力和性,也有人性和最深沉的愛。他總是有本事讓你渴望知道下一頁的故事。

而故事裡的人們告訴我的那些事,也許會影響我的一生。


01

除了謀生,

你有沒有想過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

別變成這4種註定一生庸碌的人

為了幫助理解,展開之前,你需要對兩個背景有所瞭解:

第一,《聖殿春秋》的故事發生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們生存境況如何?第二,在那個時代裡建造一座大教堂意味著什麼?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12世紀的英國,是一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普通人就算終日辛勤勞作,想要吃飽穿暖也不容易。故事發生的年代,皇室因為繼承權之爭,連續發起內戰,國家兵荒馬亂,加上天災,餓殍遍野,強盜四起,民不聊生。

在那個時代建一個大教堂,和今天建造一個大型建築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今天幾個月時間,一座高樓就可以拔地而起,而中世紀要建成一座大教堂,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在平均壽命很低的時代,這幾乎是多數人的大半輩子。

同時大教堂是世上耗費最大的工程,建造一座大教堂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天文數字的金錢,所以即使工程順利,光是籌措資金遇到的困難,就隨時可能讓項目腰斬。

大教堂是那個時代最宏偉的建築,建成大教堂在那個時代更像遙不可及的偉大奇蹟,可是為什麼人們還要建大教堂呢?

中世紀的歐洲是神權社會,大教堂除了是精神信仰的權威象徵,還會迅速成為宗教、政治、經濟以及人才聚集的中心,這樣一座建築能把一個落後偏僻的小鎮變成一個繁榮發達的城市。

它的作用有點類似於如今的城市規劃,政府通過遷址到待開發城區,迅速帶動片區的繁榮。或者三四線城市有了高鐵站,城市地位迅速提升,經濟發展。

情況就是這樣,普通人很難維持生計,建成大教堂困難得像個奇蹟。可偏偏就是有一個叫湯姆的貧窮建築匠,執拗地想要建一座大教堂。

作為匠師助手,他參與過一座大教堂的建造,這座大教堂因為資金斷裂只能罷工。但他被宏大雄偉的建築和一絲不苟的精密細部迷住了,比例、角度、結構、像魔法一樣的數學公式 ,打開了他的眼界,看到了自己行業的奇妙之處。

可是對湯姆這樣拖家帶口的匠人來說,失業是最危險最可怕的事,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家人隨時可能因為他的長期失業而流離失所、凍死餓死,甚至在找工作的路上被強盜殺死。

其實他本來有機會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一輩子都不用承擔失業的風險:

一個城堡的主人邀請湯姆擔任工匠,修繕和改進城堡工事。這件工作只要不出事故,他可以做上一輩子。

他的妻子不理解他的決定,本來這份工作可以為一家人提供穩定、體面且殷實的生活的可是湯姆卻回絕了,十多年來他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待上很久,只要存下一些錢就立刻離開,上路去找另一座大教堂。

終於在一個不好的年景,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長途跋涉、輾轉幾個城鎮都找不到一個工作機會,一家妻兒老小飢寒交迫。

懷孕的妻子不得不在荒野裡產子,因為體力不支和大出血死去。更悲慘的是,就地埋掉深愛的妻子之後,他們無力養活新生兒,不得不讓他成為一個棄嬰。

也許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他最終在王橋鎮找到了他的大教堂,他不止是一個工匠,他還憑藉高超的技藝,成為這座教堂的總設計師。

當他毛遂自薦時,僱傭他的修道院的院長菲利普問他為什麼這麼想修一座大教堂時,他回答說:

“因為它很美。”

這一句很短的回答,打動了我。

別變成這4種註定一生庸碌的人

其實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話:

“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

湯姆讓我開始追問一個問題:除了謀生,你有沒有想過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

這件事的等級是:做成了就一輩子不算白活的那種,是可以讓你站在生命盡頭回首人生時,內心安寧圓滿、此生無悔的那種。

當然,它不是可以輕易達成的小目標,甚至也不是跳一下就能夠得著的、三五年就能實現的中期目標。它之於你,就如同大教堂之於生活在十二世紀的湯姆,它更應該是你所發的人生宏願,是需要並且值得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輩子去完成的事。

可惜太多人對未來的想象力有限,大多數人高估了自己1年內能做到的事情,而低估了自己10年內能做到的事情。

而這件事的優先級是:

你願意為它傾其所有,你願意為它放棄其他機會,比如輕鬆、穩定、有保障的生活,為它承擔風險、付出代價、克服許許多多未知的困難以及承受失敗的後果。它也許會因為客觀因素暫時擱淺,但永遠不會被擱置。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不止是寫給對中世紀生活感興趣的人,對大教堂建築情有獨鍾的人,對肯·福萊特爐火純青的小說藝術著迷的人,而是寫給所有想認真生活的人,所有不願意辜負生命的人,所有準備審慎地度過僅有一次人生的人。

《聖殿春秋》裡的大教堂,對每個讀者來說,是一種象徵,象徵除了謀生,除了“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標準流水線式生活模式之外,你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

你可以把它稱為理想、夢想、志向、遠期目標、人生成就、想要的終極生活。

每個人的大教堂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都不同。

在《聖殿春秋》裡,對湯姆和修道院院長菲利普來說,修一座大教堂是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

而對於這本書另一個濃墨重彩的主人公,伯爵女兒阿蓮娜來說,在父親站錯隊被當做叛軍處置,領地被剝奪後,完成父親遺願,幫助弟弟重新奪回領地的繼承權,就是她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她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地做生意,所有努力都是為這件事服務。

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那件事”,它可以是進行一次環球旅行,可以是35歲之前賺到足夠退休的錢,可以是寫一本暢銷的、能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的小說,可以是開一家小有名氣的公司,可以是建立一個有知名度的品牌,可以是做出一個厲害的發明和科研成果,可以是成為一個著名的演員……

又或者它平凡極了,只是想走出小山村,在大城市裡安一個家,買得起城市裡的房子對某些人來說就是大教堂,因為它可能要窮盡兩代人的努力。

你的“那件事”取決於你對未來的想象力,取決於你獨特的生命體驗,取決於你個人的價值觀念,有時候來自你許下的承諾,有時候還取決於你的起點。


02

四種註定庸碌一生的人

別變成這4種註定一生庸碌的人

可是更多的時候,多數人的人生進展,更像毛不易的歌《像我這樣的人》裡唱的那樣,一開始有點不知不覺:“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麼二十多年來,還在人海里浮沉”。

然後隨著年齡漸長,是更加無力的追問:“像我這樣迷茫的人,像我這樣尋找的人,像我這樣碌碌無為的人,你還見過多少人?

當我問:“除了謀生,你有沒有想過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我知道至少有四種人,他們註定一生庸碌:

一種是活得遲鈍和麻木的人。

他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被環境被動地推著往前走的,大家讀書我也去讀書,大家找工作我也找工作,家裡希望我結婚我就去相親。

他們只看得見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幾年,看不見一生,他們從來沒有跳出來,審視自己的整個人生,他們無所謂這輩子活得值不值。

一種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的迷茫者。

他們也許不滿意當前的生活狀態,也意識到繼續這樣下去是不行的,一直做自己根本不喜歡的事,是荒廢生命。

可是他們最多隻停留在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的層次上,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因為沒有答案,所以只能一邊焦慮,一遍按部就班,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

一種是清晰地知道“那件事”是什麼事,可是卻被生存壓力或其他因素裹挾著往前走,放棄或者無限期地擱置相對應的努力。

像《港囧》裡的徐來,他想追求藝術理想,卻成了一個賣女性內衣的中年男人,對自我價值的不認同,內心的不甘心爆發了他的中年危機。電影的最後他似乎和自己取得了和解,可是往事不可追的懊惱真的就能消失了嗎?

作為一個畢業四年多,依然沒車沒房,肚子裡還多了一個寶寶的人,我特別知道生活的難,別說是房價逼得人喘不過氣來,就是房租都越來越讓人不堪重負。

可是我在想,再難,我們難得過中世紀的建築匠湯姆嗎?僅有一次的人生,除了謀生,我們難道不為自己做點別的事嗎?

最後一種是,清晰地知道“那件事”是什麼,卻忍不住選擇了更輕鬆、更容易、更安全的路,然後會越來越偏離軌道的人。

比如一個懷揣作家夢的人,卻忍受不了日復一日的練筆之苦,朝九晚五的上班之餘選擇追劇;比如一個心懷畫家夢的人,扛不住成名前的貧困,停止創作作品,當了一個繪畫教師。

如果這樣,一生平庸,一事無成,又怪得了誰呢?

別把自己變成這四種註定一生庸碌的人。


03

如何找到自己

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

別變成這4種註定一生庸碌的人

那麼,如何找到自己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呢?

其實我沒辦法給出確定的答案,就像每個人的“那件事”是差異巨大的,同樣的,每個人確定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契機也是差異巨大的。

在《聖殿春秋》裡,湯姆確定自己要蓋一座大教堂,是因為他參與過一座大教堂的建設,被宏偉和精密兼具的美所打動,設計和建設一座大教堂可以給他巨大的滿足和快樂;

湯姆的繼子傑克想要建大教堂,是因為跟著湯姆耳濡目染,吸引湯姆的東西同樣吸引了他,更因為他曾受到母親很好的教育,以及遊歷各國對建築的廣博見聞,他成為比湯姆更傑出的建築師。

所以湯姆不幸教堂未成身先死的時候,傑克說:“湯姆給了他一些獨一無二的東西,是任何別人沒法給的,那是一種激情,一種技藝,一種藝術,一種生活方式”。

可是這種繼承不是絕對的,它和天性有關,湯姆的親生兒子阿爾弗雷德並沒有和父親以及繼兄弟傑克一樣的激情,他只成為一個普通的建築匠。而傑克的兒子也對建築毫無興趣,他志在成為管理一方的領主。

而對於伯爵女兒阿蓮娜,她一生一定要做成的事是幫助弟弟奪回封地繼承權,這件事最初來自父親臨終的囑託,可是裡面更摻雜著家道敗落的不甘,被父親政敵輪姦欺侮的屈辱,想重新贏回舊日生活的決心。

所以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的決心,也許來自某段極端屈辱經歷之後的發狠,也許來自對某種美好生活願景的無限渴望,也許來自家道傳承,也許是偶然碰到的人,碰到的事帶來的震撼和啟發

如何找到自己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呢?我唯一的建議是活得主動而開闊。你也許不像別人那麼幸運,很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不要停止尋找和探索。

很遺憾,我沒辦法告訴你,值得你窮盡一生去完成的“那件事”是什麼,也沒辦法告訴你,如何才能找到“那件事”。

但我可以告訴你,當你心裡有了“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的信念,你生命的每一天都將變得不同。

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內心豐富的價值觀,會讓你的每個選擇、每次努力、每個人生節點,都活得清醒和篤定。

除了謀生,你有沒有想過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

如果沒有,現在可以開始想了。

如果有,請“善護念”,好好照應、護住自己的心念,用小火慢慢燒著自己的雄心,別讓它熄滅。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 The End-

書還是親自讀的好,別人的終究是二手的

別變成這4種註定一生庸碌的人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