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創業者的方向選擇,線上還是線下?不是二選一的問題


中小型創業者的方向選擇,線上還是線下?不是二選一的問題

導語

對於一名創業者,你需要洞察的最大真相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基礎是數以億計的中小企業,但它們只是經濟食物鏈中的底層營養,而今天盤踞在食物鏈頂端的不過是由傳統商業巨頭部分換作了阿里騰訊之流的新貴罷了……而對於廣大中小企業而言,似乎只是換了一個“東家”而已。

前言

我們知道:在傳統商業的經營中,做產品就是做品牌,或者說你追求的那個極致的頂點就是品牌;然而、別忘了,品牌的一個重要屬性就是壟斷性和排他性。

換句話就是,品牌是講究位次的,排在前兩位的是最大的受益方,第三位活得已很難滋潤,至於再往後排……品牌真心效用不大,或者說你的品牌效力會呈瀑布式急轉……直下。

所以,大家只有競爭了,爭個你死我活才是常態,特別是大眾消費類產品領域;而一旦無法競爭上位,那麼很多傳統商業的經營者便陷入命運自我設定式迷茫……

這恰恰也是……中小企業的困局!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工具的迅速落地普及,再加上各種淘寶類平臺的成熟,致使一些個體或者小微企業借勢崛起!這麼看,正應了馬雲的一句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括號:僅限中小企業。

貌似中小企業受益於互聯網,而“受損”的則是大型巨型傳統企業。

而這其中、讓許多傳統商業大佬懷疑人生的互聯網生態型平臺公司的勝利,更是讓中小型創業者們對互聯網威力的鼎禮膜拜。

中小型創業者的方向選擇,線上還是線下?不是二選一的問題

這些年,圍繞傳統商業(特別是實體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關係,是共生還是競爭,當事者經常爭論得面紅耳赤;後進者(如淘寶)往往站在未來一側而居高臨下,但“踞守者”說的也未必不是事實的真相——至少是真相的一部分。

為什麼這樣說?今天和大家探討一下互聯網生態型平臺公司的特點。

1.天然壟斷

S2C、S2B、B2C、B2B、C2C。

S2C平臺生,中間商死了;

S2B平臺生,傳統供應鏈秩序亂了;

B2C平臺生,線下品牌懵了;

B2B平臺生,大客戶銷售下崗了;

C2C平臺生,中介型公司跨了;

互聯網平臺“百花齊放”,傳統公司“魂飛煙滅”……

好像誇張了,但對某些傳統公司而言、的確是不爭的事實——當然死的是部分而非全部,但煎熬的一定是全部。

不得不說,互聯網平臺的整合性與獨具的天然壟斷能量,無限大且不可逆。

近幾年,創業者對所謂平臺公司的追逐,可稱之為痴迷與“潰爛”。

什麼意思?

創業者在方向選擇上厭實體喜概念、輕產業打造重線上整合,於是一波又一波產業互聯網的整合型平臺公司如過江之鯽,如飾材類的斑馬倉、電纜業的360,但希望了了。

為什麼?

產業互聯網的崛起有其多維度的複雜性、以及較高的技術門檻,而它崛起的曙光應在網絡技術與產業龍頭之間,或者乾脆一點兒說:產業互聯網的成熟應誕生在產業龍頭的沃土之上。

現在,很多這類“無知者無畏”的平臺在試圖打亂舊的傳統商業秩序的同時,另一方面又陷入平臺與類似平臺競爭的焦灼……

2.超級品牌

前文提過,做產品的至高境界就是品牌,互聯網平臺公司的生存之道就是壟斷。關於互聯網創業的門類中,為何鮮有人提及品牌?

因為壟斷之下,餘者一二,就會自成品牌,而且大概率是超級品牌。比如阿里、騰訊,好像從未有人稱其為品牌一說,但請問:它們是不是品牌?

中小型創業者的方向選擇,線上還是線下?不是二選一的問題

3.取代傳統渠道

線上搶佔線下一說,為什麼多年來甚囂塵上、經久不衰?原因只有一個:這本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關於傳統的商業形態元素,除了產品之外,還有個更重要的支點:市場(我們可以大致理解為渠道與客戶);而平臺公司的崛起,對於很多行業而言,就是順應並引導了客戶新的消費習慣,近而改變他們的交易路徑。

一句話,平臺公司的模式很大程度取代於傳統商業的渠道,近而攪動了整個市場。當然、要視行業屬性,而有所差異。

不得不承認、這類平臺型公司也拓寬了渠道,至少在空間上。比如原本區域性的公司,得益於互聯網的便利,“一夜間”變成了面向全國、甚至整個世界的企業。

新生的創業公司、以及原有的被競爭對手抑制的中小型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有了展露頭角的可能。

互聯網技術,使交易效率出現了質的飛躍!

還要正視一點——無論傳統商業下的大塊頭還是小塊頭,正因為互聯網世界的出現,使得它們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上競爭……成為可能。

4.弱化產品品牌

就淘寶而言,數以萬計的商家身在其中,對於一些大眾關注度不高的行業,比如木地板,你能告訴我誰的產品更好?

大象還是聖象,就看你的面上功夫誰粉飾的更好。空調業的奧克斯,更是受益於此道。

平臺大了,也就壟斷了,壟斷的平臺提不提品牌……都是超級品牌;平臺盛了,產品的個體品牌屬性也就隨之被“淹沒”了。

中小型創業者的方向選擇,線上還是線下?不是二選一的問題

後記

未來世界的公司大概率是或大或小的平臺型,而它的細胞將是每一個有價值的你我。

很多朋友急不可耐地說:現在的公司……都是平臺型的!但我的思考:這或許僅僅是你個人的誤解;真正成功的產業平臺型公司目前仍是極少數,至於類淘寶似的巨型綜合平臺公司將來也不會比現在更多。

為什麼?

只因為互聯網世界下的平臺競爭比你討厭的線下現實……更殘酷——最後的結局就是:死的要比活的……多得多。

線上創業的方向已風光日久,以後也許離事實最近的路徑選擇是——線上與線下融合並舉;借平臺之勢與打造自我品牌之勢並重。

但對於一名創業者,你還需要洞察的最大真相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基礎是數以億計的中小企業,但它們只是經濟食物鏈中的底層營養,而今天盤踞在食物鏈頂端的不過是……由傳統商業巨頭部分換作了阿里騰訊之流的新貴罷了。

所以、創業路徑的選擇,不在於如何跟隨,而在於跟隨之中如何突破、突破之後如何塑造自己。

言及至此、你創業路徑的選擇糾結:究竟是線上還是線下,又有什麼意義?

中小型創業者的方向選擇,線上還是線下?不是二選一的問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