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推進“房住不炒”專家建議直接融資化解地產行業風險

新華財經北京2月23日電(郝菁)央行在發佈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後,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針對LPR改革情況表示,LPR帶動貸款實際利率下行效果明顯,LPR下行基本上不影響個人房貸利率,要堅決貫徹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房地產市場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有效實施,保持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水平基本穩定。

劉國強指出,2019年8月,根據國務院部署,人民銀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以改革的方式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改革後,LPR帶動貸款實際利率下行效果明顯。2019年12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12%,較LPR改革前的7月下降0.2個百分點,為2017年第二季度以來最低點,降幅明顯超過同期LPR降幅,反映LPR改革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提高貸款市場競爭性、促進貸款利率下行的作用正在發揮。

“房住不炒仍然是當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主導方向,央行剛剛發佈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銀行可通過LPR加點方式確定個人房貸利率,基本保持原有水平。”劉國強說,隨著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提高,貸款利率主要是由市場決定。LPR具有方向性和指導性,有利於推動降低貸款實際利率,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而且,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利潤增速總體趨緩,但仍相對較高,有向實體經濟適當讓利的空間。銀行適當降低對短期利潤增長的過高要求,有利於暢通經濟金融良性循環。中長期看,激發小微企業等微觀主體活力有助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無論對企業還是對銀行都是有利的,並最終將有助於實體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推進LPR改革繼續釋放金融機構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促進貸款實際利率水平明顯下降,確保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有明顯進展。通過進一步完善LPR傳導機制,推進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促進銀行積極有序運用LPR定價,轉變傳統定價思維,堅決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存款基準利率是我國利率體系的“壓艙石”,將長期保留。未來人民銀行將按照國務院部署,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物價水平等基本面情況,適時適度進行調整。

“既不要刺激,也不要刺破,對前期市場較好時出臺的部分過緊過嚴政策迴歸正常化市場化。住房制度改革關鍵是人地掛鉤、金融穩定。”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面對疫情影響房地產企業雪上加霜。其一,房地產銷售基本接近零。疫情直接衝擊春節前後返鄉置業潮和“金三銀四”旺銷期,對銷售的影響視疫情防控形勢而定,短則三個月,長則可能持續到年底。預計2020年1-2月、一季度和上半年的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分別為0.9、2.0和6.7億平,受疫情影響分別減少38%、34%和10%。

其二,房地產企業財務風險和金融風險大幅上升。銷售回款大幅下降,短期基本為零,但房企還本付息、商票兌付、工資等各類剛性支出規模較大,未來房地產行業的財務風險、金融風險等形勢更趨嚴峻。其三,房地產投資大幅下降。房企拿地已顯著放緩,根據中指院,2020年1月300城住宅用地招拍掛成交金額2221億元、同比下降21%。

任澤平建議,大力支持直接融資,特別是境內證券市場IPO、併購重組,降槓桿降負債,化解行業風險。2010年以來,開發類房企IPO實質性暫停。借殼重組、換股吸收合併自2017年以來暫停。增發自2017年以來明顯收緊。直接融資的暫停和收緊導致房企融資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槓桿負債上升。從存量看,房企融資規模依次是個人住房金融市場、銀行貸款、應付款融資、非標融資、國內證券市場、海外融資,2018年分別佔總融資規模的40%、24%、18%、12%、4%和2%。境內證券市場股權融資佔比僅0.1%。從增量上,2016年以來間接融資佔比提升、直接融資佔比下降。2016-2018年,房企新增融資餘額中銀行貸款分別為9%、19%、29%;境內證券市場融資佔比分別為15%、6%、8%。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佈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抗擊疫情 金融業在行動

本文源自中國金融信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