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冬入春,線下零售危中有機

疫情中,百貨店/購物中心、大賣場/超市、便利店、雜貨店都有各自的苦與憂,但面對衝擊,他們也都在積極應對新形勢,挖掘著扭轉頹勢的新商機。

2月19日,在疫情期間密切關注市場動態的凱度諮詢團隊推出《度勢克艱——疫情之下,各行各業的危與機》報告,高度概括各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深度探究在特殊的市場環境中各行業的潛在走勢,以期助力企業在變中求穩、危中尋機。

百貨業: 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就各大百貨/購物中心而言,報告顯示,營業暫停導致的收入與現金流中斷,加之不可避免的工資等固定支出讓各大百貨商場經營艱難。但擁有互聯網基因的百貨企業在疫情期間較傳統百貨受衝擊較小。

如位於不同城市的蘇寧廣場攜手上千個品牌商戶建立了多個營銷社群,通過掃碼進群、線上點單、物流配送的方式,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廣場內的產品和服務。天虹百貨則在此期間推出了“百貨到家”服務,消費者可以選擇“天虹”小程序或者APP的專櫃發貨服務下單並由順豐包郵配送。

凱度諮詢認為,短期來看,由於疫情導致的客流減少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實體百貨和購物中心的生意產生影響,但長期而言,這也可能是這些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強線上推廣和新工具應用、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充分挖掘會員數據的最佳契機。同時,實體零售線上商城、官方微信賬號、微信小程序等的重要性在今年將得到凸顯。此外,個性化產品、促銷定製、實現高價值高質量的會員和銷售增長將會成為企業核心策略。

超市業: 迅速補位吸引顧客迴流

在大賣場/超市方面,報告認為,此業態在疫情期間承擔了保障人民物質生活的重要任務,但在多方不利條件集聚下,仍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首當其衝的是成本上升導致的利潤下滑,生鮮、防疫等熱門品類的供不應求導致供應商價格不同程度上浮,但為履行社會責任,絕大多數超市遵循“不漲價,穩供貨”的原則。同時,假期返鄉潮導致人員短缺,加之深度消毒、殺菌等額外工作使超市工作人員工作量激增。永輝、綠地等超市不得不向其他業態“租借”員工,緩解人手不足的問題。另外,菸酒等年貨禮品庫存的大量積壓也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資金週轉壓力。

但危中有機,疫情中,線下超市紛紛迅速補位,穩定的供貨保障彌補了電商渠道斷貨和物流變慢的限制,吸引了大批顧客迴流,也藉機緩解了之前電商帶來的人流不足的衝擊。如沃爾瑪、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商超通過自營、第三方APP、小程序力推外送服務;小型超市則借力餓了麼、美團、跑腿等同城O2O服務擴大銷售範圍。此外,自助收銀方式在本次疫情中出現新的成長機會,培養了人們新的結賬習慣,為全面收銀自動化做了鋪墊。

便利店: 社區樞紐作用凸顯

本次疫情中,另一個表現得可圈可點的業態是便利店,尤其是臨近社區的便利店充分發揮其地理優勢,贏得了新商機。

疫情來臨,生鮮成為重要的生活物資,社區附近的便利店快速調整門店商品結構,增加生鮮供給,方便居民就近採購。而為了應對特殊時期配送人力短缺問題,便利店也較多開始採取“線上訂貨、門店自提”的解決方案,如在重疫區湖北武漢,Today便利店依託餓了麼平臺,讓用戶提前網上下單,便利店主備貨打包,消費者即來即取,減少人員接觸,使安全性和方便度都大大提升。

凱度諮詢認為,本次疫情中,便利店的高效運營能力和社區樞紐作用凸顯。疫情過後,消費者在家門口便利店購物的行為或將形成習慣,在特殊時期形成的情感紐帶和便利店社群將得以延續,便利店也應進一步豐富門店的品類結構,擴大生鮮、蔬菜、速食的銷售比例,將保持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

雜貨店: 線上進貨補缺口

對雜貨店而言,受本次疫情影響,相當一部分雜貨店暫停營業。不少店主表示,春節前進的年貨嚴重積壓,尤其是保質期較短的奶類、糕點類和水果禮盒滯銷。加上店鋪租金,店主面臨不小的資金壓力。預計疫情對今年傳統雜貨店經營帶來的影響不容樂觀。

由於部分地區封村封路,經銷商停止配貨,傳統批發市場關門,對堅持營業的雜貨店而言,生活必需品的庫存也很快告急,傳統的進貨方式在疫情期間遭遇不小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進貨平臺在這一特殊時期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幫助小店店主在減少外出進貨的前提下充足貨源供給。

阿里巴巴零售通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武漢,零售通平臺上的用戶中有超過3000家小店仍堅持營業,為社區提供服務,同時零售通也緊急啟動預案,及時調整商品結構,保障小店的正常運營。

凱度諮詢預測,疫情過後,雜貨店店主會更願意接受通過互聯網進行一站式進貨,由此,互聯網對於中國傳統零售門店以及傳統通路方式的轉型和改革將會加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