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惠山茶會圖》:一群文人奔波就為喝口水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一群文人奔波就為喝口水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卷

明代 文徵明作 紙本設色

縱21.9cm,橫67cm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未署款,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書序,記該圖作於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時文徵明49歲。後紙蔡羽、湯珍、王寵三家書詩,顧文彬題記。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描繪文徵明與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遊覽無錫惠山,在山下井畔飲茶賦詩的情景。


這是一件如何發生的事呢?


從蔡羽的序文可知,惠山為無錫名勝,一幫朋友們慕名已久,一直想約著同去,可是,這些朋友不在一個地方,而且各忙各的,都有事,不好約到一起。後來,有幾個朋友到附近任職了,而正巧湯珍的父親有病,他要到茅山為父親祈福。茅山離惠山不遠。這樣,同遊惠山之行就變得可能了。


於是,大家約定時日,從各自的地方出發,到惠山集合。


有趣的是,眾人不僅約定了集合的地點,而且約定了集合後的活動主題:“以煮茶法欲定水品”——我們不是來玩的,我們是來定水品的!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一群文人奔波就為喝口水

這是什麼意思?


原來,據記載,唐代茶聖陸羽曾將天下水分為二十等,惠山泉為天下第二。陸羽這一開口,那後果很嚴重。唐宋時,惠山泉名聲大噪,達官貴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都成為其粉絲,極力推崇,不遠千里,舟車載行,也要把這水運回去。以此烹茶待客,那是何等講究!


到了明代,飲茶之風仍盛,文人雅士慕名而至,也忘不了這口水。


從《惠山茶會圖序》的“以煮茶法欲定水品”,我們也可明確看出,文徵明這一行人,就是要用唐時的煮茶法來喝茶,用來檢驗陸羽所言惠山泉的“天下第二”是不是準確,這就是所謂“定水品”。


百聞不如一見,我們喝過才算!


那後來呢?


一行人各自跋涉,終於在惠山腳下集合了。本來此前下著暴雨,等他們聚會時,天氣也變好了。


於是他們圍著泉井亭一坐,用帶來的王鼎煮茶,“三沸而啜之”。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一群文人奔波就為喝口水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一群文人奔波就為喝口水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一群文人奔波就為喝口水

那喝了以後什麼感覺呢?


“識水品之高,仰古人之趣,各陶陶然,不能去矣!”喝得美了,然後覺得古人真會享受,所有的人都不想走了!


當然,還不只如此,文徵明專門寫過一首詩,寫他在惠山怎麼喝茶。


他說“百里裹茶來”,可知為了這口水,奔波有多麼不容易。還說,“解維忘未得,汲取小瓶回。”既然不遠百里跑來一趟,怎麼也得裝瓶裡帶回去點兒!


痴迷若此,畫張《惠山茶會圖》也是應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