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

我一直很佩服徐崢的眼光。從《我不是藥神》到《囧媽》,且不論電影究竟好不好,光是他一直能抓住社會矛盾的點就已經很難得。

“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

《囧媽》講述的是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一趟六天六夜的莫斯科之旅,期間無數的衝突爭吵,揭示了當今社會兩代人之間缺乏溝通、各說各話的相處現狀。

但是,在缺乏溝通背後,這部影片還折射出的一個大問題是:上一代總是對下一代懷有太多的期望。

徐伊萬曾經對母親說過這樣一段話:“在你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

“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 父母便把所有的愛給了這個生命,對他們來說,從此他們就是為孩子而活。在最開始,他們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健康快樂。但到後來,慢慢地,這個期望被越來越多具體現實的要求取代。

“97分?還有3分哪裡去了?班裡有幾個人100分?”

“三等獎?為什麼別人可以拿到一等獎你拿不到?”

“社會競爭這麼大,你現在不努力,以後吃苦的是你。”

“隔壁王阿姨家孫子都上幼兒園了,你們什麼時候才能讓我抱上孫子啊?”

“聽話,爸爸媽媽都是為你好。”

……

也許有父母會說,“我讓小孩認真讀書還不是為了他們好?我小時候不對他們嚴格一點,以後還不是他們吃苦?”“我催他們要孩子不是關心他們嗎?擔心他們總是忙著工作。怎麼?我關心他們還有錯?”

是啊,父母的偉大與可怕之處都在這裡——一切都是因為愛。而愛的越深,期望就越高,這所有的關心就像雪一樣,一點點把孩子壓垮。

在用“愛”作為一切理由的父母們忽略了一件事:愛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愛的方式卻可能是錯的。


“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

人們都說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用個最簡單的假設,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父母就不會在孩子調皮頂嘴時感到生氣了。畢竟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對別人的話進行反駁甚至彼此唇槍舌戰一番,那為什麼孩子對父母不能呢?或者說,為什麼所有父母都認為孩子不能呢?

從某種角度說,這種希望孩子能絕對服從自己,在自己訓斥時順從不頂嘴的父母權威,不就是父母要求的一種回報嗎?放大而言,父母對孩子的種種期望,不也是希望孩子能給予自己的一種回報嗎?

也許有父母又會覺得生氣委屈了,“希望有回報又怎麼樣?我為孩子付出這麼多,難道就連一點要求都不能提,一點期望都不能有嗎?”

當然不是!

兩代人之間的另一個有趣問題就是,孩子知道父母愛自己,父母卻常常忽略孩子愛他們。如果愛的深淺需要用什麼來衡量的話,那麼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是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包括生命。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的期望會在孩子心中造成那麼大的壓力?為什麼每次提起“別人家的孩子”孩子都那麼抗拒生氣?

其實只是因為,孩子愛他們,不想讓他們失望。

可是揹著父母那麼多、還一個接一個的期望前行,孩子真的快樂嗎?

我一直認為伍綺詩的長篇處女作《無聲告白》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書籍,不是給孩子看,而是給父母看。

莉迪亞承受著父母給予她的雙重壓力。

她的父親詹姆斯是美國華裔,亞洲人長相讓他承受著別人異樣的眼光。他對於能融入環境有著深切的渴望,而他最終把這份期望壓在了有著和美國人一樣藍眼睛的女兒莉迪亞身上。

莉迪亞接過父親的夢想,為了讓父親高興,她會每天晚上都在走廊裡假裝給朋友打電話。

哪怕電話那頭從來沒有一個人,哪怕她其實和父親一樣的孤獨。

莉迪亞母親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她甚至一度為了實現夢想拋下了丈夫兒女,在外租了個房子,繼續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這次的“出逃”給莉迪亞造成極大的傷害,她對自己說,只要媽媽能回來,她願意做一切事情,只要媽媽開心。

於是,她也接過了母親的夢想。儘管她其實對醫學一點也不感興趣,依然裝作很喜歡的樣子。


“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

莉迪亞像一把弦繃得太緊的小提琴,即使最微不足道的振動,也會讓她嗡嗡作響。

“你不想微笑?怎麼辦?逼自己笑。假裝很開心,最後你真的會開心起來。”

可是,她已經意識到,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麼艱難,如此愛是多麼令人窒息。

最後怎麼樣了呢?

書中第一句就給了我們答案:“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16歲的她在一個深夜,踏進了湖泊。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莉迪亞的父母不愛她嗎?當然愛,可是就是這份愛,就是這份愛帶來的期望,壓垮了莉迪亞。

莉迪亞用生命闡述了《無聲告白》裡的這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哪怕那個“他人”就是“父母”。

“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


《吸血鬼日記》中有這樣的對話:

Elena:Why you don't let people see the good in you?

為什麼你不讓別人看到你善良的一面?

Damon:Because when people see good,they expect good.And I don't want to have to live up anyone's expectations.

因為如果他們看見了,就會期待我一直是善良的。我不想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

這種心理,在任何關係中都可能出現。

也許你現在是父母,也許你以後才會成為父母。相同點在於,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都是成為父母。

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從來,這都是一個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也許孩子教會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期望是給自己的,不是給別人的。

這世界上,沒有人想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