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母親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請別扼殺孩子自由的天性

本來要在院線上映的賀歲片電影《囧媽》選擇了在線上免費播出,相信看過該片的觀眾會對影片中的“囧媽”盧小花印象深刻吧?導演給其設定的人設就是一個對子女有著強烈控制慾的母親,從小到大,都將兒子徐伊萬“操控”在自己的手中,為了讓年過40歲的兒子多陪陪自己,故意將手機丟到了水杯中。而作為兒子來說,對於這樣的母親,卻是無時無刻地萌發出想要“逃離”的慾望。

囧媽:母親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請別扼殺孩子自由的天性

關注該片影評,會發現許多網友留言道,“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媽”。該片導演將一個存在於我國原生家庭的普遍現象以調侃的方式加以揭示,引發了熱議,不知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家長會不由自主地操控孩子的選擇,將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將孩子當做自己手中的“傀儡”呢?

不可否認,這樣的家長還是抱著“為孩子好”的目的行事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產生了偏差,結果就偏離了早先設定的目標,結果就是家長越想“控制”自己的孩子,孩子越想逃離家長,走向了家長和孩子都不願意看到的結局。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父母不知不覺就把對孩子的愛變成“控制”了呢?

一、囧媽:父母不知不覺就把對孩子的愛變成了“控制”

1、家長經驗豐富,懂得比孩子多

或許是家長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在變化多端的世界中會吃虧,因而將其行為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家長會認為自己經驗豐富,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會為孩子鋪好一條前進的道路,只要孩子按照這條路走,就不會有錯,就會少摔幾跤,不想卻是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會有自己的思想的。

囧媽:母親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請別扼殺孩子自由的天性

2、家長擔心會失去孩子

從《囧媽》中可以看出來,其實,盧小花心中還是有種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雖然她已經70多歲了,但在撫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她一直有種不安全的心理,擔心孩子會離開自己,自己已經失去了丈夫,再失去孩子的陪伴,心理上會承受不了,殊不知,在這種心理影響下產生的舉動,反而對孩子的刺激更大。

3、家長的焦慮感在作祟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控制也是在生活中碰撞而產生的,當孩子出現逆反行為,家長會更加焦慮,為啥孩子這麼小,就不聽自己的話了呢?那他長大之後,還不“反了天”?怎麼能不對孩子多操心、多控制呢?於是,孩子的成長史,也就成為了家長與孩子不斷正面交鋒的戰爭史了。

囧媽:母親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請別扼殺孩子自由的天性

在影片中,徐伊萬表現也值得令人深思,面對媽媽對自己生活的干預,在默默地反抗,卻又顯得那麼無助。影片也給大家帶來思考,為啥在媽媽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想到的卻是逃離呢?

二、控制型媽媽只會讓孩子選擇逃離

1、孩子缺乏了行事自主權,會感到迷茫

當孩子長大一些時,會逐漸感受到被家長操控下的不自在,孩子甚至會在遊戲時不由自主地聯想,若是遇到這種情況,媽媽會怎麼想,她會怎麼讓我做?若是我不這樣做,媽媽會有哪些想法?內心總是遇到這些疑問,會致使孩子缺乏行事的自主權,不但自己缺乏了主見,還會越來越感覺到迷茫和焦躁。

囧媽:母親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請別扼殺孩子自由的天性

2、孩子事事被家長控制,會降低其自信心

孩子做件事情,家長會提出自己的異議,孩子會怎麼想?想法和行為都不受自己的大腦所控制,只能慢慢地失去自我,他們會在內心形成一種假設,會想到或許真的是自己太差了,能力太低了,而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再想想媽媽已經料想到了未來,將自己的一切安排得那麼好,長久以往有這種心理暗示,會嚴重影響其自信心的建立。

3、孩子屢屢被家長打擊,會產生對家長的冷漠感

孩子也是會有自己的想法的,當其想法與家長的不一致時,操控性的家長會對孩子的意見形成打壓的事態,而孩子在屢屢被家長打擊之後,怎麼能不產生一種冷漠感呢?對於孩子來說,總是被家長干預的生活,是難以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愛的,使得家長本來是以愛孩子為出發點的行為,卻是背道而馳。

囧媽:母親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請別扼殺孩子自由的天性

每一個人都向往行為和思想上的自由,自由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家長大可不必事事為孩子操心,事事為孩子做主,家長不妨適度放手,還可以鍛鍊孩子獨立成長的能力,不至於長大成為一個什麼都不會做的懦弱“媽寶男”。所以,適度地給孩子自由的發展空間,也是成長的需求。

三、自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需要自由

1、尊重孩子,將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

有些操控性人格的家長經常處於矛盾之中,他們希望看到孩子成長,又不希望孩子長大了離開了自己,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禁錮是不起作用的。只有順應成長的客觀事實,尊重孩子的思想獨立抉擇,將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將來的孩子才會形成豐滿而有質感的人格。

囧媽:母親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請別扼殺孩子自由的天性

2、經常和孩子談心溝通

家長和孩子要經常交流溝通,此時,家長和孩子要處於一種平等的狀態,家長不能有盛世凌人的氣勢,非得讓孩子聽自己的,而是要保持同理心,以平和的姿態、柔和的話語和孩子交流,孩子才能敞開心扉和家長交流,家長也可快速地瞭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

3、讓孩子感受愛時,不要產生壓迫感

在家長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不論是談話還是行事,都不能讓孩子有被壓迫的感覺,家長要多以潤物細無聲的愛來陪伴孩子,家長也不要總是將“愛孩子”“為孩子”等話掛在嘴邊,讓孩子產生壓力,而家長卻還不知道。

囧媽:母親對孩子的愛無意間變成控制!請別扼殺孩子自由的天性

都說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這話不假,在《囧媽》中,面對一隻突如其來的母熊,盧小花願意犧牲自己去拯救徐伊萬。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可以見到類似場景的,車禍中將孩子托起來的父親,有了錢先滿足孩子需求的母親等等。但在家長表達這種無私的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簡單地去“控制”孩子,那樣的話,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想到的卻是逃離式的“自由”,反而會偏離家長的預想軌道。

今日互動話題:請問您是一位控制性的家長嗎?您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都是如何表達自己想法的呢?孩子願意接受嗎?歡迎留下您的想法和建議,一起參與話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