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見

劉興亮 | 「雲」上見


01

觀眾席空無一人,工作人員人人都戴著口罩,大屏幕視頻連線……這不是醫療片,而是疫情當下,很多綜藝節目的錄製現狀。

《歌手·當打之年》的第三期節目就改為了雲錄製,在線歌手分別位於北京、上海、中國臺灣、日本東京等地完成音樂表演,500位大眾聽審線上觀看並投票,這也是《歌手》史上第一次雲競演。

除了綜藝節目的雲錄製,最近雲辦公、雲教育、雲醫療、雲會議甚至雲蹦迪、雲健身、雲聚會、雲睡覺等等五花八門的「雲XX」概念在互聯網市場層出不窮,同時也帶來了頗具潛力的經濟效益。

拿最無厘頭的雲睡覺來說,無聊到想知道自己睡覺會不會打呼嚕的「圓三」一睡成名,只因直播睡覺便在抖音上吸引了千萬用戶圍觀,一天的禮物打賞高達7.6萬元。

同樣因睡覺走紅的,還有一隻英短貓「大圓子」。在一場近28小時的直播中,共有2092萬人圍觀這一隻貓雲睡覺,打賞7.4萬元。

特別的日子,見屏如面。這個春節天南海北的聚會也都改成了雲聚會,喝酒也變成了雲喝酒——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哥幾個對於喝酒的嚮往。

劉興亮 | 「雲」上見

炒倆菜、倒一杯酒,大家打開視頻,吃吃喝喝一樣熱鬧。最神奇的是,我有一個朋友平時坐在一起都不喝酒的,在視頻面前卻舉起了酒杯……

再說說頗有意義的雲教育。疫情當前,學校延遲開學、線下機構停課,在線教育便如火如荼,應用商店的下載量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有一件趣事:阿里旗下的釘釘被教育部選中作為小學生上網課的平臺,獲得了11億次的下載量,看似是上天眷顧的幸運兒,卻沒想到小學生們因不爽佔用被延長的假期來上網課,然後集體出征,組團吊打,釘釘收穫了無數1分「雲差評」。

​02

說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是「雲」 ?

雲技術是指在廣域網或局域網內將硬件、軟件、網絡等系列資源統一起來,實現數據的計算、儲存、處理和共享的一種託管技術。

使用者可以隨時獲取「雲」上的資源,按需求量使用,並且可以看成是無限擴展的,只要按使用量付費就可以,比如我們使用的雲盤。

「雲」就像自來水廠一樣,我們可以隨時接水,並且不限量,按照自己家的用水量,付費給自來水廠就可以。

而今天走紅的「雲」已經從一個技術用語跳脫成為了一種經濟概念。疫情下,線下的各類場景被急劇擠壓,反彈至線上,類似於「雲」的模式,「雲」的場景邊界無限擴大,形成了雲錄製、雲蹦迪、雲聚會等新場景互動。

雖然現在我們把凡是能通過線上搞定的,都稱之為「雲」,但你要明白,此雲非彼雲。

03

在疫情下,各種雲場景都如火如荼,那疫情結束後會怎樣呢?

我認為那些在疫情下才誕生的娛樂雲場景會是曇花一現。

比如,雲蹦迪因百萬打賞而大火(就是觀眾通過各種直播平臺,實時在線觀看DJ直播打碟、MC帶動氣氛,線上聽歌,線下自己在家中「蹦迪」) 然而,僅一週的時間,雲蹦迪從最初直播間最高在線人數的10萬人到現在最少僅有幾百人在線。

還有云睡覺,雖然有「圓三」這樣的奇蹟,後繼模仿者不計其數,但我們再也看不到另一個圓三的出現。

雲蹦迪和雲睡覺都是大家一時稀奇和無聊下的產物,如同鬧劇一般開始,當疫情結束,它們也終將歸於沉寂。

而和教育、民生、工作等相關的雲場景,疫情後雖然會有下滑,但相對於疫情前一定會有所發展,比如雲教育、雲醫療、雲會議、雲辦公、雲生鮮等。

因為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大家都看到了「雲」效率,發現了「雲」潛力,也養成了一定的「雲」習慣。

04

比如疫情後,大型線下活動可能會大大降低,轉為線上。原因給大家亮三點:

  • 左一點:成本下去了,效率上來了,主辦方減少了場地費用、差旅費用,參會者節省了時間;
  • 右一點:參與感會逐步增強,5G乃至6G來了以後,全息技術等會讓現場震撼度、參與感媲美線下乃至超過線下;
  • 下一點:安全也有保障,再也不用擔心有人上臺給你潑水了吧?

05

以前打招呼,習慣說:明天見!

以後打招呼,可能會改成:雲上見!

最後一個小提醒:雲場景很有潛力,雲經濟很有前途,雲生活也可以很美好,但大家一定不要忽略了身邊的人吶!一輩子很短,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