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憑空(氣)發電

只要有空氣就能持續發電?這聽起來更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不過,近期

Nature 上刊發的馬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Jun Yao教授團隊的一篇論文,卻實實在在地報道了這樣一個器件。


器件的核心材料看起來並不算太複雜:把提取自廣泛存在於土壤的一種細菌(硫還原地桿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的蛋白質納米線分散在水溶液中,滴在玻璃片等基底上,將水蒸發掉,就能得到由蛋白質納米線交織形成的具有網絡結構的薄膜(圖1a)。在這個薄膜上下各放上一片金電極(尺寸不同,下面大,上面小,這很關鍵,後文會解釋),形成的器件在空氣中竟然能持續輸出電能超過20小時。測量它的I-V曲線可以看到,曲線並不過原點,與橫縱軸的交點分別代表著它作為一個電池的開路電壓(0.5 V)和短路電流(250 nA)。

Nature:憑空(氣)發電

圖1. 蛋白質納米線發電器件的結構和輸出。圖片來源:Nature


器件結構不復雜,但事情似乎越來越複雜了。器件核心材料居然不是能源領域熱門的鈣鈦礦、二維材料等等,只是從常見細菌中提取的蛋白質;還有,儘管產生的電能不算多,但能量不會無緣無故產生,這種發電器件的能量源頭又在哪裡?


其實,該文一作、Yao實驗室的研究生Xiaomeng Liu在兩年前就已經發現了蛋白質納米線能自發產生電流的有趣現象,但找到電能來源和工作機理卻花費了他們很長時間。[1]


在後續研究中,他們發現:

1)發電現象高度可重複,只要薄膜厚度以及環境溼度相當;

2)在黑暗環境下也能觀察到,排除了光伏現象的干擾;

3)改變環境溼度會影響輸出(圖1d,溼度直接影響輸出電壓);

4)輸出非常持久,說明不是因為測量中出現的充電現象;

5)金電極為惰性電極,自身不會由電化學腐蝕等干擾,且將電極替換為碳電極也能觀察到該現象;

6)除去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沒有影響;

7)分析測試表明蛋白質納米線在發電過程中並未降解,也不存在能誘發電流的雜質。


這些結果指向一種可能性:空氣中存在的少量水蒸氣或許就是電能的源泉。


此前,科學家們就已經在利用空氣中的水來獲取能量。例如,曲良體教授等人於2015年就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報道了他們用氧化石墨烯膜實現的溼度向電能的轉換 [2],並在之後持續推進這個過程的發電效率。另外,不光從空氣中吸水可以產生電能,水蒸發到空氣中的過程也可以用來發電,周軍教授、郭萬林教授、鄧少芝教授和陳建教授等人2017年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上發表論文 [3],報道在納米結構的碳材料表面進行水蒸發也能夠產生電壓,他們藉助於廉價的碳黑片層材料,利用水蒸發可以在常溫條件下產生近1 V的可持續電壓。

Nature:憑空(氣)發電

圖2. 在器件中的溼度梯度。圖片來源:Nature


回到這種蛋白質納米線發電器件,空氣溼度產生電能的原因在於,它能在器件中建立起水的濃度梯度。通過分析,50%的空氣溼度下,8微米厚的蛋白質納米線薄膜中,上表面中水的重量分數約為27%,而到下表面水的重量分數僅為3%。這裡需要指出,器件中的關鍵設計是——覆蓋在薄膜上的金電極面積必須較小,否則無法產生梯度(如圖2d)。這裡溼度梯度產生電能的具體原因還不明確,可能的機制是:由於蛋白質納米線上有大量的羧基,溼度梯度造成薄膜上下的羧基電離程度不同,從而產生質子濃度梯度,由此兩個電極的化學勢出現差異。

Nature:憑空(氣)發電

圖3. 溼度梯度在薄膜上下產生質子濃度梯度。圖片來源:Nature


該器件的一個重要優勢在於,輸出功率密度比此前類似研究提高了2個數量級。而且,輸出電流和電壓能夠通過增加膜面積和串聯多個器件得到放大。作為演示,作者用空氣溼度點亮了LED燈、顯示器、以及晶體管。

Nature:憑空(氣)發電

圖4. 器件的放大和實用演示。圖片來源:Nature


這是不是意味著:以後出門不用帶充電寶了?還真有可能。這項研究的另一個亮點是,該器件在非常寬的溼度範圍內都能發電,無論是沙漠的乾燥空氣(溼度約20%)還是亞熱帶甚至熱帶的溼潤空氣(溼度約100%),極大的拓寬了應用場景。當然,該器件最佳工作溼度是40-50%(也是人感覺比較舒服的溼度)。

唯一的麻煩,看起來可能是蛋白質的來源——硫還原地桿菌不太容易大規模培養。這一問題也有研究者嘗試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來解決,他們使用容易培養的大腸桿菌來生產這種蛋白質納米線。[4]

期待這些研究(以及更多研究)能以不同的方式緩解能源危機,方便人們的生活。

Power generation from ambient humidity using protein nanowires

Xiaomeng Liu, Hongyan Gao, Joy E. Ward, Xiaorong Liu, Bing Yin, Tianda Fu, Jianhan Chen, Derek R. Lovley & Jun Yao

Nature, 2020, DOI: 10.1038/s41586-020-2010-9


1. Electric bacteria create currents out of thin- and thick-air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2/electric-bacteria-create-currents-out-thin-and-thick-air

2. Direct Power Generation from a Graphene Oxide Film under Moisture. Adv. Mater., 2015, 27, 4351-4357, DOI: 10.1002/adma.20150186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1501867

3. Water-evaporation-induced electricity with nanostructured carbon materials. Nat. Nanotechnol., 2017, 12, 317–321, DOI: 10.1038/nnano.2016.30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nano.2016.300

4. An Escherichia coli Chassis for Production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rotein Nanowires. bioRxiv, 2019, DOI: 10.1101/856302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856302v1


(本文由荷塘月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