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你不是“宅”,而是“懶”

當我準備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內心是拒絕的。因為我根本就不想費腦細胞,雙手暴露在冷風中瑟瑟發抖,還要在鍵盤上敲下一行又一行文字。

沒錯,這就是我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的狀態,除非有特別要緊的事情,只想吃了睡,睡了吃,過著豬一般的“幸福”生活。

疫情下的你不是“宅”,而是“懶”

曾經,我一度認為自己是一個自律的人,對自己的自制力很有信心。因為,在大學期間,我曾逼迫自己每天早起晨讀英語半個小時,堅持了將近2年;畢業之後,我還曾堅持過寫作2年左右,每週都要絞盡腦汁準時輸出一篇原創文章。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我終究還是放棄了。原因無他,只是一些必然或者偶然的事情,打亂了之前的節奏,比如畢業、換工作等。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讓“宅”成為了常態,也讓我意識到,我曾引以為傲的“自律”是那麼的不堪一擊。這是我呆在家裡近一個月以來,第一次重新開始寫作,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不容易,儘管我在疫情還沒發生的時候就有了“重新開始”的想法。即使現在,看著身邊溫暖的被窩和躺在一旁的手機,我都想立馬鑽進被窩來個“葛優癱”,然後拿出手機刷刷小視頻。想要抵制住外界的誘惑和內心的躁動,安安靜靜地碼字,真的太難了!

疫情下的你不是“宅”,而是“懶”

呆在家裡,擁有了絕對的自由,沒想到結果卻是絕對的不自由。看著日漸發福的身材,感受著越來越不太好用的腦子,內心裡開始一次又一次地自責,然而身體卻還是很誠實地繼續過著原來的生活。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讀者跟我有類似的情況?

有人說,這就是“宅”生活的日常,但我覺得並不是,而是徹徹底底的“懶”。為了說服自己,我專門百度了一下“宅文化”。得到的結論是,宅≠家裡蹲,而是指那些呆在家裡,沉迷於個人興趣、愛好,與社會脫節的人。

對,你沒看錯,“宅”的人也在幹正事。不得不承認,我這就是“懶”,整天無所事事地“殺”時間,無異於慢性自殺。如果任其如此發展下去,整天貪圖享樂,過著古代昏君般的生活,我怕是無可救藥了。人家好歹是一國之君,而我只是一介草民,哪來享受的資本?

疫情下的你不是“宅”,而是“懶”

光陰似箭,時間只負責流動,不負責成長。呆在家裡,也不應該讓時光虛度。思慮良久之後,我想明白了,我距離真正的“自律”還很遙遠,否則也不會因為一時環境的變化而放棄了堅持多年的事情。

自律的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道理大家都懂,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那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自律的人呢?

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對某一件事情的熱愛,當然不能將“睡覺”或者“刷手機”這樣對自己沒有多大意義的行為作為自己的愛好。發自內心的熱愛,會讓自己即使再痛苦,也能樂在其中。找到自己所愛的事情,認識自己,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對我而言,感興趣的事情很多,但精力有限,需要在眾多感興趣的事情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然後花時間不斷地投入。

從我個人的經歷覆盤,我的“自律”沒有長期堅持下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太急功近利,想要在短期內取得成果,但平時的堅持卻完全忽視自己想要結果。儘管也能取得一些成效,卻始終距離心中的目標遙不可及。這樣一來,很多時候自己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也很難從過去的努力中得到成就感,就變得越來越不想努力,惡性循環,最終有了藉口便自然而然地選擇了放棄。因此,為自己設定一個清晰的遠大目標,並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非常重要。對於一個人來說,要在社會中生存,處理複雜的事務,目標分解能力以及結果導向的思維相當有幫助。跟著小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日積月累,總會離大目標越來越近。

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律的人,也能讓“宅”在家裡更有意義。理順自己生活的亂麻,從自律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