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前段時間,日本有這麼一則新聞
“在日本,有個機器人專家,做了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機器人,讓它代替自己去公司上班,至今還沒被發現。”
這樣的新聞雖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當下,卻也讓人浮想聯翩。
未來“機器人”會完全替代人類嗎?
這個問題,早在1986年,黃建新導演就將它拍成了一部科幻電影搬上大銀幕。
這部科幻片名叫《錯位》,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1。比媒體盛讚打開了中國科幻片大門的《流浪地球》,要早足足33年。
瞭解中國電影史的影迷應該知道,導演黃建新其實是中國導演圈裡真正的“掃地僧”。
雖近些年來,他拍攝的大都是“主旋律大片”,可年輕那會,他是體制內的“叛逆”青年,他導演作品cult味十足,尺度大膽。
處女作便是一鳴驚人的《黑炮事件》,至今一直被捧為魔幻現實主義力作。
而《錯位》實際上是《黑炮事件》的續集,主角仍是工程師趙書信,卻更加大膽,一改畫風成了一部科幻電影。
影片中對於故事的設定腦洞超大,尤其對於現實社會的絕妙諷刺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雖然距離上映已過去了34年,但這部“空前”的國產科幻神作至今看來卻仍讓人驚歎不已,不少網友慨嘆如今即使有媲美好萊塢的硬件技術,但這樣的影片卻難再拍出。
一、
電影故事發生在未來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城市。
工程師趙書信被提升為局長,由於每天要應付形形式式的會議和簽發各種文件,他心力交瘁。
於是趙書信突發奇想,做了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仿真機器人,讓他代替自己去開會,替自己簽發那些文件。這樣趙書信就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搞科研上面去了。
剛開始這個機器人替身非常好用,不僅能在會議上侃侃而談,還簽得一手好字。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產生了自我意識,學會觀察人類的世界,並思考人生的價值。
藉著機器人的視角,電影傳達了對於官僚主義的嘲諷,以及對人類社交行為的反思。
隨著機器人思維的覺醒,他漸漸不滿足於充當一個替代品,他開始揹著趙書信去應酬,學會喝酒抽菸講排場,並且偷偷和趙書信的女朋友小楊去約會。
趙書信不喜歡做的,和做不到的事,機器人卻樂在其中,且做得很好,人和機器人的身份,就這樣產生了錯位。
故事的轉折點是上級下發了一份關於精簡會議的文件,機器人意識到假如不用開會,他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於是偷偷把文件藏了起來。
趙書信得知此事之後,開始認識到來自機器人的威脅,人與機器人的主僕關係,最終由於機器人的覺醒和反抗走到了盡頭。
趙書信的日常是很矛盾的,為了更好地搞科研,他就必須做局長,而做了局長,就有開不完的會和籤不完的文件。
機器人為開會而生,亦同樣存在矛盾。
他留戀著這個人類社會,當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時,他徘徊於自己曾經去過的那些地方,對其依依不捨。
這些關於自我意識和身份認同的哲學命題,都令電影表現的主題更加深刻,從社會層面上升到意識層面。
二、
黃建新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以景達意,在某些場景中用一些誇張的背景畫面來營造荒誕的效果。
在《錯位》中,這種表現手法更加大膽,導演嘗試用鏡頭語言來營造一種亦真亦幻的詭異氣氛,令觀眾直觀地感受到片中主角的心境。
比如用大片的黑色、白色和紅色光線,來表現工程師趙書信的孤獨、恐懼、無奈與困惑等心理情緒。
白色的窗戶和牆壁、紅色的沙發和辦公桌、黑色的地板,顏色上的搭配營造出未來感,又極具超現實主義。
穿著黑色大褂的醫生,如地下作坊般的手術室,醫生們臉上冷漠的表情,如屠夫一般下手的動作,這在夢中的情景與現實產生強烈反差,令觀眾產生極大的不適感。
正當醫生手中的刀切進趙書信的喉嚨時,緊張氣氛也達至頂點,而這一切原來是南柯一夢。
觀眾與主角趙書信一起經歷這樣的夢,對他後來所做的事便可以理解。
故事背景的交代,正是通過這樣的鏡頭語言一下子就表現了出來,黃建新導演表現手法之新穎,鏡頭運用之妙可見一斑。
三、
影片用了絕大部分篇幅,精彩塑造了人和機器人身份錯位下產生的多重矛盾。
可惜的是,當這一切矛盾聚集到一起無法調和之時,電影卻在這裡戛然而止。
趙書信決定要把機器人關了,而同一時間,他從夢中驚醒,原來關於機器人的一切都只是他的一個夢。
這個結局雖是為了過審而作出的妥協,卻也暴露了導演在講故事方面的短板。
畢竟在80年代,像《錯位》這樣“有想法”的電影都只是探索性作品,和真正成熟的科幻文藝片還有很大的距離。
從機器人意識覺醒,到“機器人三定律”這些的大命題,電影裡並沒有進一步深究,而僅僅停留在表面。
用一個“夢”來做解釋也顯得虎頭蛇尾,破壞了電影的完整性,令觀眾感覺意猶未盡。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缺點,加上電影的詭異風格亦帶著導演個人濃濃的Cult風,並非大眾都能接受,以至於電影的知名度並不高。豆瓣上只有4000多人評價,也正是這些原因吧!
在皮哥看來,1980年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帶著成熟商業科幻大片的質感,是80年代至今不可撼動的科幻大作。
而《錯位》則更像《蒼蠅》一類的小成本科幻驚悚片,同樣有生存空間和市場。假若當時能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發展到現在肯定不可估量。
可惜這些對於商業片的探索最終也像電影裡的故事那樣戛然而止,隨著審核的收緊和市場環境的惡化(電視機的普及令人們不用再依賴於電影),80年代內地電影人的種種探索最後都功虧一簣。
直到今天,當《流浪地球》上映時,還有很多人誤將其當作是我們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錯位》、《合成人》這些優秀作品幾近被人遺忘,皮哥每思及此都覺得唏噓不已。
《流浪地球》為新時代的科幻電影開了一個好頭,只希望我們不要再重蹈覆轍,忘記那部《上海堡壘》,今年的《明日戰記》,希望能打響第二炮!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閱讀更多 皮皮電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