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盲目亂放信號,盲目扎堆者自然會減少

摘要:人們憋家裡憋這麼久,渴望聽到好消息,企業希望趕緊復工,官方希望“取得成就”趕緊恢復常態。疫情膠著下的這種好消息綜合症,很容易形成一種集體“自我實現諾言”,把某個暫時的數字,解讀為一種“趨勢”。媒體希望作好消息的信使,專家被誘導作樂觀判斷,酒店、公園、企業作樂觀估計,漸漸變成一種自我放大的樂觀螺旋。扎堆的人群,顯然是受到了“好消息綜合症”氛圍的感染,被錯誤的信號誤導,奔向自然放逐自我。


媒體不盲目亂放信號,盲目扎堆者自然會減少


 曹林|文


這兩天媒體批評了不少地方人群扎堆聚集現象。那種跟嚴峻防控現實違和的人山人海,讓老老實實蹲家裡的人,有點心驚肉跳。有的地方超市大排長龍,蛋糕、肉類區域水洩不通,停車場轉幾圈才找到空位。有的地方市民扎堆出門喝茶,視頻中人山人海的腦袋,這特殊時期更讓人產生特殊的密集恐懼症。還有某些景區,那種熟悉的扎堆場景,讓人產生恍惚,不知今夕何夕,疫情還沒有結束吧?拐點還沒有到來吧?剛有點兒陽光,就開始燦爛了,這種盲目樂觀和沒必要的“逆行”,真可能毀掉全民前期的所有努力,真可能讓既有的防控努力功虧一簣啊。


忍都忍了一個月了,關鍵時期,為何會出現這種鬆懈現象?很多人把矛頭指向那些扎堆的人,麻痺大意,僥倖,盲目樂觀,好了傷痛忘了痛,關鍵時候掉鏈子,甚至罵他們“無知”“不負責任”,等等。確實應該引導一種科學、理性、審慎的態度,這個病毒太狡猾了,千萬大意不得,這時盲目扎堆,該批評。但我覺得,把板子打到這些人身上,可能有失公允,幾個人扎堆,可能是“無知”的問題,但那麼多地方那麼多人扎堆,就不能只譴責扎堆者了。有些媒體亂放的樂觀信號,可能傳遞了不切實際的期待,讓很多憋不住的人作出了誤判。加上地方管理不善,形成了那種刺眼場景。


媒體不盲目亂放信號,盲目扎堆者自然會減少


別說很多不太關心時事的人,就像我這種整天刷手機看新聞,對疫情形勢瞭解比較多的人,面對那些混雜、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都有點兒暈,不知道該不出門,不知道能不能樂觀一下。媒體關於“五連降”“八連降”“十連降”“多日為零”的消息,還有一些公共場所開放的信息,對復工復產的樂觀判斷,缺乏對防控複雜性的解釋,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前幾天一個研究統計學的專家,不客氣地批評了媒體關於“五連降”“十二連降”之類籠統的用法,既容易誤導決策者,也容易讓缺乏統計專業認知的大眾產生誤判。這種數據雖然不假,卻是錯的。一些城市連降,一些城市起起伏伏,一些城市還在增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他在《籠統說疫情“12連降”這種說法的危害性》的文章中說,總體呈現出下降趨勢,不代表結論是這個趨勢。第一,需要尊重公共衛生學多年的研究經驗,尊重科學,因為中國這麼大,各地情況非常複雜,“連降”能夠持續多久需要觀察,而且以天為計數單位是非常不穩定的,因此這種說法只是所有可能的“趨勢”中最好的一個,不宜大規模宣傳,至少需要降溫。第二,有些地方政府如果因為看到“全國在降”、“鄰市在降”、“周邊在降”,會不會有作弊的可能性,需要特別小心。第三,要在引導開工生產的同時,重視疫情的複雜性。第四,新增病例下降到一定數量之後,會進入一個小的平臺期,多多少少差不多,然後才可能確定真正的趨勢。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


這種專業層面的提醒,非常重要,媒體報道不能想當然就說“十連降”,應該尊重統計科學。這段時期,多少看起來很樂觀的判斷,最後被現實無情地推翻了?關於病毒不傳年輕人和孩子的,關於元宵節前後是拐點的,關於氣溶膠傳播的,還有關於潛伏期和基礎病的,非常複雜。僅僅根據幾天的數據或既有的病例基數,就作出一個趨勢性的判斷,太容易誤導公眾了。一些地方降了之後,突然又在盲區出現增長,嚇人一跳。持“雙柺論”的專家說,有下降的拐點,但也潛伏著上升的拐點,拐來拐去,千萬別大意拐回去。


人們憋家裡憋這麼久,渴望聽到好消息,企業希望趕緊復工,官方希望“取得成就”趕緊恢復常態。疫情膠著下的這種好消息綜合症,很容易形成一種集體“自我實現諾言”,把某個暫時的數字,解讀為一種“趨勢”。媒體希望作好消息的信使,專家被誘導作樂觀判斷,酒店、公園、企業作樂觀估計,漸漸變成一種自我放大的樂觀螺旋,互相餵養好消息。扎堆的人群,顯然是受到了“好消息綜合症”氛圍的感染,被錯誤的信號誤導,奔向自然放逐自我。


透明和準確的信息,是公眾理性判斷的基礎,媒體尊重科學,不迎合期待亂放信號,及時把準確信息告訴公眾,公眾才會有準確和穩定的預期。另外,管理也要跟上,不能忽緊、忽松沒有章法。要麼用力過猛,要麼麻木不仁,前段時間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安靜得讓人慌,怎麼突然多了這麼多人?報道說,廣元扎堆喝茶事件,多人被追責,該市紀委監委對“人員大量聚集”有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對城管執法局廣場服務中心領導、文旅集團領導進行了問責。確實應該問責,人群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管理的問題,一些地方鬆懈的管理,也傳遞了鬆懈的信號。


寧要不好看、讓人慌的真話、真數據,不要那些盲目樂觀的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