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豪橫”一詞引發的聯想


由“豪橫”一詞引發的聯想

最近一個月,大家除了關注疫情的新聞,大概就是看電視劇《新世界》了。這部電視劇用70集的篇幅,39天播完,講述了一個22天的故事。劇中有很多的槽點,給大家帶來了不少的歡樂。

估計大家看完,記住了一個詞—豪橫(四聲),意思大家應該都明白了,但這個詞是老北京話嗎?有很多的外地同學和朋友問我。因為之前從沒聽說過這個詞兒。

我不是正宗老北京,雖說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但我不算是老北京。大家現在理解的北京,廣義上是指北京全境,包括16個區,而狹義上的北京是指北京城,大體以五環為邊界,通常說的城六區。但在老北京人眼裡,北京很小,二環以內叫北京,二環以外不叫北京。二環以外叫什麼?叫郊區。近的叫近郊,遠的叫遠郊,再遠就是山區了。為什麼?因為二環就是沿著以前北京的外城牆建的。二環內就是以前的城牆內。比他再核心一點的就是以前的內城,也就是現在地鐵2號線的線位。再核心,那就是皇城了,也就是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九外八皇城四,講的就是老北京內外城牆的城門數。80年代時,“新”老北京人—也就是建國初期出生的那撥人—眼中,“北京”擴大了一些,邊界大概擴到了三環。看過一個拆遷調解的節目,節目中的主人公住在二環裡,拆遷要搬到四環外,他不願意,說了一句話:“在我眼裡,二環以內叫北京,二環以外那叫郊區,以前全是菜地。”他的說法,應該能代表絕大多數老北京人對“北京”的定義。

說了北京人眼裡對“北京”的定義,是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我為什麼說我不算是正宗的老北京人。雖說我的身份證號是110開頭,但我家距離老北京人認定的北京有40多公里,在老北京人眼裡,我們屬於遠郊區。在我小的時候,去北京城區叫“上”北京,“我明兒上趟北京辦點事兒”,“我今兒剛從北京回來”。有些外地人聽了會不理解,你不是就在北京嗎?怎麼會說剛從北京回來?其實,這就是北京人自己對“北京”的理解,我們口中的“北京”是指那個狹義上的北京。

說了這麼多,回到正題,豪橫是北京話嗎?在我的認知內,豪橫不算是北京話。雖說我算遠郊區,但文化語言習俗和北京城區是差不多的,差異不大。尤其是語言上,北京土話大家互相都能聽懂,區別在習慣用詞上。怎麼理解呢?比如我喜歡說“一(四聲)哥(一聲)欄兒(一聲+兒話)”,我同事和我不是一個區的,他就喜歡說“一(四聲)軲(一聲)轆(輕聲)”,說法不同,但並不影響我們交流。這倆詞兒是一個意思,就是“一段”的意思。“離這兒不遠,往前走一哥欄兒就到了(離這裡不遠,往前走一段(路)就到了)”。“風箏線斷了,還剩一小軲轆(風箏線斷了,還剩一小段兒)”。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我不說這詞兒,並不代表我沒聽過,我不懂這個詞兒。“豪橫”,我確實是沒聽說過,也沒聽別人說過。我的祖輩,父輩也都是廣義上的北京人,他們也沒說過這個詞兒。不說“豪橫”,但是“橫(四聲)”,我們倒是常說,意思一樣。和橫組詞的,有個“窮橫”,這裡的窮引申為“沒本事”的意思。

劇中的兄弟三人都很橫,金海是監獄長,也有錢,所以可以“橫”,不光橫,還狠。徐天沒腦子,但算是個“富二代”,家裡有點錢,重要的是有人,所以能“橫”,用他自己的話叫“豪橫”。鐵林差了些,沒錢沒本事,他的“橫”,可以算是“窮橫”。“窮橫”的特點就是氣勢很盛,嘴裡不饒人,但一真幹起來,不是跑了,就是被人“滅”了。

如果在建國初期出生的北京人算第二代(50年代生),他們的父母算是迎接新世界的第一代,那麼現在的廣義上的北京人大部分已經到了第四代,少部分到了第五代。這些新生代的北京人,已經很少再說老北京話或者叫北京土話了,調兒可能還在,但一些老詞兒已經不說了,換成了普通話中的詞語了。

老北京話中的詞兒正在逐漸消失,只有在和一些老人家聊天時還能聽到一些,平時的工作中已經很少聽到了。再過幾十年,第二代和第三代北京人的離去,老北京話可能會徹底的消失了,頂多留下“你丫”,“牛X”這些“好”詞兒了,這個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倒是希望老北京話能夠傳承下去,因為細細品來,它很有意思,比普通話中的詞語更生動更準確。感興趣的可以在網上搜一搜,看一看。

最後還是想請教一下正宗老北京的前輩們,尤其是南城的皇城根兒們,您老是否聽過“豪橫”這個詞兒?

“豪橫”沒有,“牛掰可辣斯”可以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