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溝—收藏葡萄的博物館

葡萄溝—收藏葡萄的博物館

  葡萄溝是火焰山山谷最大的一個溝谷,她像一條綠色的絲帶,飄逸在盆地中央。葡萄溝是國家5A級名勝風景區,這裡是一處幽靜的避暑、觀光、旅遊勝地。每年都有幾十萬遊客來這裡觀光旅遊。在葡萄溝裡,您不僅能感受到的自然的神奇景觀、品嚐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還能領略到葡萄溝裡維吾爾族小夥兒的熱情舞蹈、驚險刺激的達瓦孜表演、熱鬧喜慶的少女採葡萄等,令人目不暇接。

  在另一處溝谷中,吐峪溝溢滿谷底的歷史卻一開始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宗教講究緣,似乎這裡與宗教有緣。吐峪溝不僅怪石嶙峋、樹樹成蔭,而且還有開鑿於兩晉十六國時代的吐峪溝千佛洞;不僅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清真大寺,而且還有建築佈局互相環繞的藏傳佛教寺院遺蹟。

  同樣與宗教結緣的木頭溝,斜穿火焰山,深居山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讓木頭溝有了靈性。山谷溪水潺潺,谷底樹木鬱鬱蔥蔥。1000多年前,高昌國的統治者看上了這塊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將它作為皇家寺院,便在木頭溝溝谷西岸的陡崖上開窟造像繪畫,這就是當時有名的“寧戎寺”,香火繁盛。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如一位滄桑的老人,千年來默默地見證了木頭溝各種變遷。身入其間,有迴歸自然、與世隔絕之感,遊人好似來到另一個世界,頓時有種超凡脫俗的感覺,幽靜處偶爾加上一兩聲鳥鳴更顯得空曠深遠,讓人有身臨“世外桃源”之感。

  火焰山下的避暑山莊——葡萄溝

  上帝把吐魯番造就為一個低於海平面154米的盆地,每天只給16mm的降水,卻要蒸發掉3000mm以上的水分,茫茫大戈壁,最高氣溫達到49.6度,地表溫度高達82.3度,人們管吐魯番叫“火洲”,還真名副其實。

  就在這個“大火盆”中央,東西走向還橫亙著一座火焰山。這座山雖然不高,但通體赭紅,山的表面褶皺貫通山頂,狀如從戈壁燃起的沖天火苗,站在烈日的火焰山下,真有點被燒烤的感覺。如此的山峰,如此的氣溫,火焰山寸草不生就不足為奇了。

  讓人稱奇的是,在火焰山山谷中,竟然還有避暑的勝地。這個地方就是葡萄溝。登上火焰山山頂,放眼遠眺,葡萄溝恰似一條綠色的絲帶,緊緊環繞在赤紅色的火焰山山麓:這是一幅怎樣神奇的大自然畫卷啊!赤紅色的火焰山了無生機,葡萄溝內卻泉水湧動、溪流潺潺、生機盎然,一邊是火,一邊是水,大自然以“葡萄溝的方式”讓水和火和諧地相容在吐魯番。

  葡萄溝全長7公里、最寬處約2公里,是天山山脈博格達峰南坡前出帶中的一個褶皺,也有人說它是天山山脈的一條皺紋,是火焰山這條小龍尾巴部分的一個裂口。

  葡萄溝景內佈滿了葡萄園,這裡共居住著9000餘名維吾爾、回、漢等農民。倘若您在烈日炎炎的夏季走進葡萄溝,就會看到源於天山的布依魯克河(人民渠)水穿谷而過,樹木繁茂,空氣溼潤,氣候涼爽宜人,與熾熱的火焰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舉目望火山,低頭看綠地,遊客會由衷地感嘆:葡萄溝不愧是炎夏避暑的好地方!

  葡萄溝—收藏葡萄的博物館

  如果一箇中國人說自己不知道居住地之外的一個地方,那是很正常的,因為中國太大了;如果有人說不知道吐魯番葡萄,那是大跌身份的事情,因為人們在小學生時候就讀過《秋到葡萄溝》這篇課文了。吐魯番葡萄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葡萄溝就是世界的露天葡萄博覽館。

葡萄溝—收藏葡萄的博物館

  葡萄溝擁有52個品種的各種不同色澤、不同形狀的葡萄,其中,既有最著名的無核白葡萄、碩大的馬乳葡萄和以藥用為主的瑣瑣葡萄,也有紅葡萄、喀什卡爾、黑葡萄以及從國外引進的艾表納、無核紫、無核紅、玫瑰香等等。這些多品牌的葡萄分散在溝谷內的各個農家小院裡,形成一道壯麗的綠色葡萄長廊。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葡萄都是當地農民綠色種植的上等無公害佳品。在近二十年來全國許多農民都習慣於藉助化肥的力量來促進作物生長的同時,葡萄溝的葡農卻堅持地延續著傳統的、綠化的、環保的農家肥種植習慣,所種植的葡萄品質超群。

  吐魯番葡萄最甜的秘密,就隱藏在這水火相容的奇蹟裡。

  吐魯番盆地四周被高山圍繞,夏季裡,光照時間長達十二三個小時,氣溫增高很快,高溫受到群山的阻擋,無法擴散到盆地外面去,使盆地內異常炎熱,積溫非常之高。大戈壁的夜晚氣溫下降很快,晝夜溫差達到十五度。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十分適宜葡萄等果品糖分的積累。吐魯番葡萄的含糖量最高可達到19度,無疑是世界之最了。

  有專家學者認為,吐魯番廣泛種植葡萄,一方面得益於這裡無霜期長、光合作用強、晝夜溫差大等特殊的生長環境,一方面還因為它處於絲綢之路要衝,東來西去的文化商貿交流,使波斯、埃及種植葡萄的技術傳向東方,這就給吐魯番帶來優化葡萄品種和改進栽培技術的條件。

  在葡萄溝遊樂園,有一座葡萄博物館,館內展示了維吾爾族圖騰宗教文化,牆壁鑲嵌葡萄圖案,在大廳中央有葡萄種植種類分佈示意圖,詳盡地展示了吐魯番的地貌和葡萄溝的分佈情況。

  《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時,就發現這裡種植葡萄。十六國北涼時,吐魯番就已經有了栽培葡萄的記載,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當時任命管理澆葡萄地官吏的文書。《北史·高昌傳》和《梁書·高昌傳》都有吐魯番“多五果”、“多葡萄”的記載。

  南北朝時,吐魯番已成為重要的葡萄種植產地。吐魯番出土的麴氏高昌時期的《高昌勘合高長史等葡萄園畝數帳》和高昌延長六年(566年)《呂阿子求買桑葡萄園辭》,就是有關葡萄園租種帳籍和買賣葡萄園的契約。這兩種文書說明,當時種植葡萄已很普遍。

  明代,甘甜無比的無核白葡萄在吐魯番地區廣泛種植,據《農政全書》記載:“西番之綠葡萄名兔睛,味勝刺蜜,無核,則異品也。”

  清代詩人蕭雄在《西疆雜述詩》中寫道:“蒼藤蔓架覆簷前,滿綴明珠絡索圓。賽過荔枝三百顆,大宛風味漢家煙。”詩中的“絡索”即指葡萄串。蕭雄在詩注中還提到吐魯番盛產的馬乳葡萄、瑣瑣葡萄等品種,其中堪稱上品者首推無核白葡萄,它“大逾蠶豆,滴溜珠圓。色在碧白綠之間,寶光晶瑩,與玉無辨”。

  從洋海古墓出土的一根葡萄藤考證,吐魯番種植葡萄的歷史在3000年以上。

  吐魯番葡萄發展至今已發展到600多個優良品種。種植面積已超過40萬畝,鮮食葡萄年產量80餘萬噸,農民收入的一半源於葡萄。

  葡萄溝內不僅葡萄多,杏樹、桑樹、核桃樹也比比皆是,其中不泛千年的古樹。每到桑葚、杏子成熟的季節,烏魯木齊等周邊城市的居民就蜂擁而至。據說甘甜的桑葚還有療病的功效,是治療失眠的上乘食療佳品。這裡有白桑葚、黑桑葚,還是紫桑葚,物以稀為貴,由於黑桑葚相對少,故此最受歡迎。

  不到葡萄溝,枉來吐魯番

  葡萄溝不僅僅是葡萄的博物館,更是一處浴火修行的旅遊勝地。國家第一批公佈的5A級自然風景區,葡萄溝位列其中。凡是來新疆旅遊的,沒有不來吐魯番的;凡是來吐魯番旅遊的人,都要在領教過火焰山的炎熱之後,鑽入葡萄溝,享受冰火兩重天的奇遇。

  葡萄溝景區由北往南依次排列葡萄溝遊樂園、王洛賓音樂藝術館、達瓦孜民俗風情園、阿瓦提遊樂園、綠洲葡萄園五個遊覽區。在整個葡萄溝,還有一百餘個維吾爾族農家樂家訪點點綴其間。

  在葡萄溝遊樂園內,有一處長年飛流的瀑布,被當地人民尊稱為“千眼湖”,講述的是姑娘眼淚的故事:據傳,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路過火焰山,孫悟空大戰鐵扇公主,用芭蕉扇扇滅烈火之後,不久山上又出現了一條惡龍,它長十丈、粗九米,每年三月初三,就下山吞食童男童女、造孽地方,黎民百姓深受其害,甚至當地官吏也難以倖免。地方官吏為使自己安寧,每年三月初三竟將一對童男童女在太陽未出山之前送往山上以飽食惡龍。年年如此,不知有多少無辜青年喪生。這一年已臨近三月初三,官吏和鄉人正在為派不出童男童女發愁,這時,一對青年戀人來到官府,主動要求為民除害。按照這對戀人的要求,官府給男青年一把寶劍,給女青年一套繩索。三月初三清晨,東方霞光滿天,這對戀人來到山頂。不多時,惡有惡龍躍出山谷,男青年趁惡龍沒有防備,揮劍猛刺惡龍兩顎,女青年揮繩索纏住惡頭惡龍,經過一番激烈的決鬥,惡龍伏地而死。不幸的是,男青年也因受傷離開人世。姑娘悲痛欲絕、淚如雨下,匯成無數的“清泉”滋潤葡萄溝,造福人民。

  在遊樂園內還有一對200年樹齡的夫妻樹。這兩棵老桑樹的根部緊緊纏繞在一起,它每年都結出累累果實,並且濃蔭遮擋著烈日。維吾爾族同胞這樣解釋說,這對夫妻樹正象徵著當地維吾爾族家庭的幸福生活。

  在達瓦孜民俗風情園內有一株600餘年的古樹,因其前後各有一個洞口,每到七八月份時就會有靈蛇出現,故而當地人們將此兩洞稱為“靈蛇洞”。據介紹,生長在葡萄溝內蛇類沒有毒性,當地居民從來沒有聽說過蛇會毒死人的事情,反倒因為蛇類捕食鼠類、保護了葡萄等農作物,而受到居民的保護。在葡萄溝居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誰遇見了頭上長有角(有點像漢文化當中的龍的樣子)的角蛇,誰就會幸福一生、好運一生。因靈蛇洞內時常出現有角蛇,因此當地人們在七八月份常來此祈禱,希望能夠帶來好運。

  西部歌王王洛賓的紀念館就設在葡萄溝。這位老人曾在吐魯番體驗生活,並寫下了很多傳世的音樂精品。吐魯番人喜愛這位老人,也喜愛老人膾炙人口的歌曲。歌王也永遠守望著葡萄溝,還在用他那智者的靈魂,詮釋著吐魯番珠玉一樣的歲月音符。

  達瓦孜高空表演,是維吾爾民族綿延千年的一種雜技藝術表演形式。達瓦孜,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高空走索”,它成書於1072至1074年的《突厥語大辭典》中即有“走軟繩,耍達瓦孜”的文字記載。在葡萄溝達瓦孜樂園,遊客可以免費欣賞到達瓦孜表演。

  遊走在葡萄溝葡萄的樹蔭下,欣賞葡萄溝的美景,走累了,可以盤腿坐在家訪點的農家炕上,品嚐葡萄、哈密瓜,品嚐主人端上來的大塊手抓羊肉,欣賞維吾爾古麗飛旋的舞蹈。火焰山的陽光穿過濃密的葡萄葉子,金錢一樣的光點撒在葡萄架下,人們這才相信,吐魯番火辣辣的太陽下,葡萄溝的涼爽是真的,葡萄溝的甜蜜是真的,葡萄溝的熱情是真的,吐魯番人幸福的生活。(來源:吐魯番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