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漏”是價錢差異“大漏”是悟性差異,收藏撿漏是由自身決定

“小漏”是價錢差異“大漏”是悟性差異,收藏撿漏是由自身決定


如何做一個適合自己條件的收藏者?

收藏和投資的準則

收藏或者投資藝術品,有一套基本的準則。這套準則應該是從歷代收藏家身上以及拍賣市場上總結得來的,它代表了這個行業裡的基本共識和要求。評論或者鑑定一件藝術品,有一個核心和四個要點。

一個核心是指美和藝術性。既然是收藏藝術品,那麼藝術應該先行。先不論新老年份,這件作品美不美,有沒有藝術性,是首先要考慮的核心要素。如果一件藝術品直觀上不具備打動你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你也就不會重視它。對美和藝術性的認識、涵養有多少,也決定了每個人對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行裡有所謂的“撿漏”一說,實際上,“小漏”說的是價錢上的差異,而“大漏”則是這種天生的領悟力上的差異。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收藏。

“小漏”是價錢差異“大漏”是悟性差異,收藏撿漏是由自身決定

除了藝術和美的核心以外,還需要以另外四個硬件標準去衡量一件古物是否值得收藏或投資,即“真”“精”“新”和“名”。

“真”是指真偽,這是選擇的首要條件;“精”是指作品的藝術性在同類裡是不是最高的;“新”是指作品的品相好壞;“明”是指作品的傳承背景是否明朗。

在確認了核心之後,這四個要點就是加減分的過程,這件作品該不該買?能不能收藏?多少錢能收藏?最後就能得出一個基本的價值與價錢的概念。所以,對一件古代藝術品的鑑定,光是鑑定它的年份和真偽,僅僅是入門級的工作和技術;而剩下的其他幾個要點,才是全面認識它的價值的手段,這就要求鑑定和收藏者本人具備豐富的學問知識、藝術涵養與市場經驗。世界上著名的收藏大家,他們很多本身是顯赫的企業家,但同時也具有專業的學問知識,在收藏領域也幾乎都是專家級人物,所以這些收藏家的藏品也是拍賣市場裡最受追捧的。一個成功的收藏者必須同時具備專業和市場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見識。

“小漏”是價錢差異“大漏”是悟性差異,收藏撿漏是由自身決定

藝術品投資的誤區

由於我們對收藏古玩和對藝術品投資在認識上的一些誤區,讓我們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

首先說說變現的難度。現在大家都說賣古玩掙錢,買古董掙錢,可是實實在在地說,古玩變現是非常困難的。現在看到市場這麼繁榮,成交量這麼高,完全是因為這個領域以前是空白的,現在大量資金湧入市場,投機氣氛濃厚,不經過成長的環節,直接就是收穫。實際上,古玩變現之難在國外市場上非常明確。按照蘇富比和佳士得以前的做法,如果今年在他們的拍賣會上買了一件東西,除非這件東西很特殊,他們認為可以提前一兩年、兩三年拿出來再拍,否則至少要等五年到八年之後,才接受你送回來再拍,這是一個市場的週轉期、循環期,而且再一次送拍的估價最多在五年、八年的價錢上加百分之二三十。

“小漏”是價錢差異“大漏”是悟性差異,收藏撿漏是由自身決定

另一個誤區是混淆了價值與價錢的概念,很多人把兩者等同看待了。實際上,價錢是由拍賣市場製造出來的一個暫時性、地區性的價格標籤,是一件商品化的外衣;而價值則是這件作品通過歷史與傳承而形成的一個認可和共識,更真實,更可靠。比如一件瓷器,在上海、北京和在香港肯定會有三個不同的價錢。價值是三個地方都承認的,但價錢有人為、地理、區位因素,是可變的、暫時的。如果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價錢上,而忽略它的價值,就很容易被市場假象所迷惑,因為價錢是可以被操控、被運作的,但是價值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