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經常焦慮?
01
對未來發生的事不可預測,不可控制
人之所以會擔憂和焦慮,主要原因是擔心自己無法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果我們認為這些事情可以掌控,就問題不大;然而很多人常常認為自己無能為力,無法控制。
沒有人願意擔憂和焦慮,但它常常不請自來。所以我們常常聽人說,我真的不想擔憂,可根本控制不了,不由自主啊!
有兩件事我們都不喜歡:一是不可預測,二是不可控制。
比如說,每次考試之前,如果你感到自己穩操勝券,就不會焦慮;如果你不知道結果如何,也不知道誰會比你考得更好,就會開始焦慮。
擔憂和焦慮是信使,它提醒我們預防和準備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遺憾的是,很多人以為擔憂本身就是解決方法。
如果你問他為什麼擔憂,他會說如果不擔憂就沒有辦法準備好。可如果擔憂和焦慮本身就能解決問題,那麼當擔憂、焦慮時就應該感到有信心、有把控感才對。
然而事實上,很多人往往越焦慮越煩躁,對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幫助。
02
把擔憂和焦慮當成敵人
那為什麼在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時,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被擔憂、焦慮的情緒所困擾呢?
這與我們應對不愉快事件的本能反應有關。大多數人碰到不愉快的事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很少有人會把負面情緒當成信使和朋友,常常把它們當成敵人來對待。所以,當一個人在遇到自己把控不了的事情時,會有以下反應:
第一、想方設法逃避,所以焦慮的最常見的應對方法就是各種五花八門的逃避路徑;
第二、 因為逃也逃不掉,所以繼續焦慮,讓自己深陷其中;
第三、對抗焦慮所帶來的一切感受,努力消滅焦慮的感受。
一種情緒和行為的持續存在,不管我們認為多麼無理,不可思議,只要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擔憂和焦慮也一樣。
有的人認為,擔憂和焦慮是一種激勵,能促使人面對並解決問題;有的人認為,擔心了事情就不會發生;還有人這樣想,擔憂和焦慮是一種很好的素質,證明自己有責任感。
但是,如果你認為擔憂和焦慮給你帶來了諸多好處,你可以繼續焦慮下去。只是在繼續之前想一想,你的付出和回報之間是否平衡?
焦慮不是我們的敵人
焦慮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提醒我們未來可能會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朋友。
所以,當你出現焦慮問題時,請停下習慣性的本能反應,接受焦慮所帶來的一切思想、情緒和身體方面的反應,就像接受一個朋友帶來的禮物一樣,不逃避,不對抗,靜靜地感受自己的各種反應。
當我們轉換了自己對待焦慮的態度時,焦慮自然就會降低很多。
人閒下來,一般都不會想好事哈佛大學Germer老師的Mindful Path To Self-compassion一書中介紹了對人腦功能的研究發現:
人的大腦有一個部分,叫作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位於頭部從前到後的正中間;在專注做事的時候不活躍,但在休息的時候特別活躍。
它的主要功能有三個:
(1)形成自我意識;
(2)反思過去、擔憂未來;
(3)尋找問題。
也就是說,人腦的默認狀態就是各種擔憂。所以,人閒下來,一般都不會想好事。
有個非常成功的企業家跟我分享了他的故事:
他有幾天感到噁心,不想吃東西,肝區疼痛,想起他有位朋友也是一開始有這些症狀,去醫院檢查發現是晚期肝癌,沒過多久就去世了。他上網去查相關信息,越看越覺得自己像是晚期癌症的症狀。
看完信息,兩腿發軟。想著自己一直拼搏,從未停下腳步好好享受生活,也沒有好好陪陪愛人和孩子,心中無限悲涼和悔恨。
正值深夜,不想驚動家人,勉強扶著牆站起來,慢慢走到已經睡熟的妻子和孩子面前,仔細地看了看他們,心裡想是自己不久就要離開人世,該如何安排一系列後事。
第二天是星期天,也不能去醫院,他完全沒有力氣起床,就在床上躺了一天,也沒吃任何東西。怕家人擔心,他也沒有告訴家人,只說可能是感冒了。
週一,他讓助理陪他到醫院做B超檢查,聞到樓下小籠包子的味道覺得很噁心。因為腿軟不能上樓,助理把他背到了B超室。
醫生檢查時說,裡面有好幾個呢。他聽後覺得徹底完了,意思是轉移了唄。然後,醫生說是膽囊裡有幾個小石頭,其他沒有什麼。
他聽了不敢相信,問醫生:“你是說,我的肝裡沒長東西?”醫生確定地說:“沒有。”又調侃道,“你希望有東西?”他拼命搖頭說:“不要不要。”
然後,他突然也不知哪兒來的力氣和精神,從床上躍身而起,穿好衣服,頓時覺得肚子很餓,自己衝到樓下,找到之前聞到氣味都噁心的小籠包子店,點了兩籠包子,全部吃光。
他告訴我,當時他所有的症狀全都沒有了,可之前真的自己差點把自己嚇死。
知道了擔憂、焦慮、害怕、恐懼是人的默認狀態,尤其是在沒什麼事做、左思右想的時候,更容易沒事找事自己嚇自己。
所以,應對焦慮的最有效方法是:行動!
行動時,我們沒有時間胡思亂想,而且不管怕的是什麼,都需要通過行動來化解。
記得世界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關門弟子詹文明老師說過一句話:“行動治癒焦慮。”的確如此。
人之所以恐懼和害怕,是給自己編織了一個可怕的未來,或者定了一個遠遠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標,又急於實現自己的想法。目標的不清晰和不確定加劇了自己的焦慮。
當我們清晰客觀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又能夠腳踏實地地去行動時,焦慮就會減少。
當出現困擾時,明確困擾的本質,用量化所佔時間的比重方法,會讓我們在迷霧中走向清晰,而清晰本身就會減輕焦慮。
內容與圖片源自網絡,感恩作者!
閱讀更多 心理教練wqz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