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學院440個教學班在線“雲上課”開展各門課程教與學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趙小倩 通訊員 劉嘉慧)今天,浙大城市學院正式開課了!共有228門課程,440個教學班在線“雲上課”,19800多人次“雲聽課”。萬名師生通過視頻直播、互動、答題等手段,有條不紊地開展著各門課程的“教”與“學”。

  網絡直播授課對於大部分師生來說,都是新鮮玩意,老師們對網絡課堂的儀式感打造是科學施教的重要一環,他們在試課後得出“平臺的美顏功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直播前一定要洗頭、化妝”的有趣經驗。還有學生打趣道:“只要別讓我露臉,一切都好說。”

浙大城市學院440個教學班在線“雲上課”開展各門課程教與學

浙大城市學院440個教學班在線“雲上課”開展各門課程教與學

  “十八線小主播”為網課直播做足功課

  對音質畫面要求較高的課程來說,直播受網絡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太大,這讓全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傳媒分院的石苑老師表示頭疼:“《數字媒體聲音設計》這門課對音畫同步的要求非常高,視頻案例多、直播要求高、課程人數多,但在釘釘直播中,因網絡和在線人數等問題,會出現聲畫不同步等問題,影響學生的聽課體驗和效果。”

浙大城市學院440個教學班在線“雲上課”開展各門課程教與學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石苑嘗試了多種視頻傳達的方式,網盤、超鏈接、QQ群文件等,每一種方式都需要試驗和反饋,最終她選擇用學生熟悉且網絡穩定的B站上傳課程視頻素材,並結合ppt和音頻輔助,在微信群裡實時互動,BB平臺發佈作業的模式來完成教學目標。“B站可以用彈幕在線表達,同學可以暢所欲言,上午班級同學的彈幕還能夠給下午班同學啟示,這點很有趣。”

浙大城市學院440個教學班在線“雲上課”開展各門課程教與學

  “網課更像是網戀,同學無法接受老師的訊息,學生的反饋也沒法傳遞給老師。為了彌補交流的損失,就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石苑說,相比平常課堂教學的素材管理,網上授課就需要更為細緻繁瑣的工序,平均兩個課時就有15-18個視頻需要處理。一天的課下來,石苑表示,最終授課還是要以學生的體驗感和教學效果為主,所以接下來也會通過反饋,不斷改進教學和授課的環節,在網課實踐中痛並快樂著。

浙大城市學院440個教學班在線“雲上課”開展各門課程教與學

  重回主場的“資深主播”有經驗要分享

  計算分院的吳明暉教授早在2013年就已經開始錄視頻課,他主持的《深度學習應用開發——TensorFlow實踐》和國家級精品課程《App Invertor——零基礎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都在慕課向全國開放分享。這也使他成為了不少“直播小白”的“直播師傅”。

  他通過網絡給其他分院的老師做過幾次系列培訓:“以前沒有接觸過網絡直播的老師想在短期內完成高質量的直播或錄課都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不僅學生要學,老師也要學。雖然有摸索的過程,但是我相信應該都能搞定。”

浙大城市學院440個教學班在線“雲上課”開展各門課程教與學

  同樣是“資深網課主播”的商學院教師楊海鋒認為,教育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真實對話,需要大家“在場”。雖然線上授課少了面對面教書的直觀感受和靈活互動,但網絡課程一樣可以發揮獨特魅力,“我選擇直播開課,並且留一部分時間做問答交流,充分利用了網絡的優勢,讓學生們隨聽隨留言。”

  那些直呼要為老師“刷禮物”的同學怎麼說?

  起床、開電腦、打卡。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開課,不用穿過人來人往的地下通道,而是端正坐在電腦前,開始新的學期。

浙大城市學院440個教學班在線“雲上課”開展各門課程教與學

  “上了網課之後,我感覺學生和老師的距離變近了,通過網絡,我們和老師的互動增加了,同學們開小差的機率大大降低,太有意思了!” 新聞1702班的李壬歆上完網課後直呼對老師“路轉粉”(指從“路人”轉變為“粉絲”的過程)了。

  通信工程1902班俞嘉聰反饋:“線上教學雖缺少一種真實感,但方便集中注意力。課後的回放也方便查漏補缺,鞏固知識”。

  和以往的高級財務會計課不同,今年的課程是一場跨國的直播。商學院耿照源老師因疫情影響被困泰國,但也阻止不了她在國外也能上好新學期第一課。“在課間休息的時間,耿老師搖身一變成為‘旅遊up主’帶我們雲遊玩泰國的海灘。”資產評估1802班的徐孫逸說,“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上課體驗,我們都忍不住想給老師刷小禮物了。”耿老師下週改國際直播為國內直播,那又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互聯網+”教學,讓課堂更豐富

  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為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線上教學提供了技術保障和服務。慕課翻轉課堂、釘釘、QQ群、微信群等各種網絡直播教學形式被學院的老師充分地運用到了線上課堂中。特別是釘釘平臺的視頻會議功能,很好地實現了視頻點名,屏幕分享模式下的課程講授,清晰地展示課程課件,實現了多媒體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在講授期間實時提問,同時還能露臉回答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參與互動。計算機1903班的薛安棋說:“即使不能與老師面對面交流,但老師那份對我們的密切關心依舊包含在口若懸河中、嫣然一笑裡,這份溫暖溢出屏幕,留在心底。”

  外語分院王穎老師反饋:“感到欣喜和意外的是學生無人缺課、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個人覺得線上直播教學對於師生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在今後的課堂中,我還是會繼續運用和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克服其短板,並將其與線下教學有效結合,凸顯教學效果。”

  疫情為線下教學按下暫停鍵的同時,也為線上教學按下了開啟鍵,這是對“互聯網+”教學模式的一種檢閱。學院教務部部長範曉清說,教師教學促進與發展中心逐步形成完備的“互聯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下週學院將在學生層面開展教學效果問卷調查,以基層教學組織為單位,每兩週至少開展1次“互聯網+”教學經驗交流教研活動,分享與交流通過高水平智能教學平臺、釘釘、QQ群、微信群等開展在線教學的經驗,不斷提升“互聯網+”教學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