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伊始,萬千跑友被困家中,無法施展“腳腿”。近兩日疫情終於開始好轉,不少跑友開始出門“撒歡”。
這不酷愛跑步的大作家鬼才馮唐也外出跑“庚子年第一個十公里跑”。
只不過,戴口罩跑步的他,被大媽嘮叨:帶著口罩跑,不憋死啊?
馮唐一早發文,略微幽默感嘆:“她不是我媽,憑啥罵我?“
雖然帶著口罩看著有點“憋”,但是是疫情特殊期最安全的措施哦!
鬼才馮唐的跑步生涯已經有十餘年了,四十歲後的他只做三項運動:
寫作、跑步、陪父母吃飯聽他們罵街。馮唐,詩人、作家、醫生、古器物愛好者,知名跑者,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被稱為“70代文學第一人”,代表作品有《萬物生長》、《不二》、《北京北京》等。
關於馮唐
“中年油膩男”的話題層刷遍全網。馮唐談中年避免油膩,提出了八點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不要成為一個胖子。
“胖子,是避免油膩的大忌,胖子,是油膩的標配,絕對必須首當其衝地避免,如果沒有好的方法,或意志力不足,向孜孜不倦關注各種瘦身方法的女生們學習吧。”
而他本人也非常注重身材管理,酷愛跑步,隨身的行李箱裡永遠放一雙跑鞋、一條短褲、兩件換洗的圓領衫。
他曾分享了自己的跑步心得,直言“跑步救過他三次”。
第一次是在小學。馮唐從小多病,但開始跑步讓他不再去兒童醫院。
第二次是在軍校。馮唐在唸北大之前,在信陽陸軍學院軍訓了一整年。到軍校報到的時候,他一米八零,一百零八斤,一年之後,離開軍校的時候,他一百五十斤。在軍校,每天早上六點起,跑半小時步,再吃飯,每頓早飯,兩個饅頭,每個饅頭比他腦袋都大。據馮唐自己說,這一年軍校的底子讓他吃了二十年。
第三次是現在。
馮唐已把跑步當作生活的一部分,這項看似枯燥的運動不但救過他,也給了他更多哲學意義上的思考。
就如村上春樹一樣,把寫作和跑步都持之以恆,身體和靈魂同步天馬行空。
也和村上春樹一樣,馮唐也經常寫跑步心得,小編在此分享給大家:
馮唐:跑步的5個技巧,10個好處
五個技巧:
第一,敢於開始。和寫作一樣,最難的是開始。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擠出一個小時,逼逼自己,放下手機,去風裡跑跑,風會抱你。
第二,必須堅持。又和寫作一樣,不想再繼續的時候,再堅持一下,在所有的情況下,會越來越輕鬆。聽各路神仙說,如果想有任何效果,至少跑半個小時,最好一個小時。
第三,忘掉勝負。 又和寫作一樣,本來就沒有輸贏,不和這個世界爭,也不和別人爭,更不要和自己爭。爭的結果可能是一時牛逼,也可能是心腦血管意外,後者造成的持續影響大很多。
第四,享受成長。跑起來之後,很快發現,漸漸地,一千米不是問題了,漸漸地,三千米不是問題了,漸漸地,一萬米不是問題了。身體很賤,給它足夠時間適應,它就能幹出很多讓你想不到的事兒。又和寫作一樣,三年一本書,十幾歲開始寫起,四五十歲的時候,你就寫完了十本書。
第五,沒有終極。又和寫作一樣,涉及終極的事兒,聽天,聽命。讓自己和身體盡人力,其他不必去想,多想無益,徒增煩惱。
十個好處:
在這五個跑步原則下,你給我帶來十個好處:
第一,欣快。肉體運動,肌腱伸縮,堅持一段時間,內啡肽和多巴胺分泌加強,不用藥品不用酒精,自然欣快。
第二,甜睡。跑到量之後,身體持續微微熱,倒頭便睡,一覺兒天亮,做夢都夢到睡覺。
第三,能吃。跑完之後,洗個澡,真餓啊,上菜之前恨不得把筷子當成竹子吃了。等菜上來,狂吃,因為跑步已經耗掉了好幾百大卡,心裡毫無壓力。
第四,能瘦。規律跑步之後,體重能抵抗年歲的壓力。人過了四十,很多事兒逐漸看開,但是一覺兒醒來,發現腰身還能套進大學時代的牛仔褲,還有肉眼可及的髂骨和腹肌,還是會開心地笑出聲來。
第五,去煩。與其一起搓飯,不如一起流汗。年紀大了之後,聚在一起常常不知道說些什麼,儘管沒去過南極,但是也見過了風雨,俗事已經懶得分析,不如一起一邊慢跑,一邊咒罵彼此生活中奇葩一樣搖曳的傻逼。
第六,感受。航空業的確已經發達很久了,行萬里路不再是牛逼的標準之一,但是很多小時候走過的路我們還沒重新走過,和讀老書一樣,再走一次,再跑一次,很多複雜的感受會超出語言表達的極限。另外,很多小時候沒走過的路還是該走。儘管生長在北京,北京很多好玩的地方我還是沒去過,所以找個晴天,跑十公里,去牛街吃羊雜。
第七,充電。長期寫作一次次提醒我,不跑步不行了。儘管雞雞還是能晨僵,但是一天寫完五千字,如果不跑一小時,第二天完全寫不出蹦蹦跳跳的段落和句子。四十歲之後的春節,我只做三項運動:寫作、跑步、陪父母吃飯聽他們罵街。
第八,放下。 跑步能讓腦子暫時停止思考,腦子的閃存清空,絕大多數的糾結抹平。如果還放不下,就再跑五公里。放下之後再拿起,心神中會多出很多新意。
第九,偶遇。我在跑步中遇上過黑莓、很多毛的狗、不知名的花、不知名的面目姣好的女子。
第十,獨處。沒有其他人、沒有經常看手機的一個小時,勝卻人間無數。
看完鬼才馮唐的跑步心得,你心動了嗎?
庚子年第一個十公里跑,你跑過了嗎?
閱讀更多 門派 的文章
關鍵字: 大學 2019諾貝爾文學獎 2019科技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