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勇士之膽!李文放與病毒較量的最近距離不到20釐米


來源解放軍報


戰“疫”一線有兩個地方,讓人聞之色變,也讓人肅然起敬。

重症監護室。它有一個人們熟知的名稱:“ICU”。這裡,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後屏障;這裡的醫護人員,被譽為危重病人的“守護者”。

“紅區”。在抗疫定點醫院,“紅”“黃”“綠”3種顏色,分別代表3個區域:汙染區、緩衝區、清潔區。“紅區”是感染風險最高的地方,是人類與病魔激烈交鋒的區域。戰鬥在這裡,醫護人員個個是勇士。

勇士之膽!李文放與病毒較量的最近距離不到20釐米

2月24日,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內,李文放(右)與患者交流。(吳浩宇 攝)

重症監護室“紅區”,堪稱戰“疫”火線。

除夕夜緊急馳援武漢以來,李文放堅守的陣地只有一個——重症監護室“紅區”。

這位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專家,擔任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

在患者眼中,這位急救醫生不僅是生命的“守護者”,更是無畏的勇士。

勇士之膽

“這是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我們的地方”

李文放與病毒較量的最近距離不到20釐米!

進駐漢口醫院重症監護室收治患者第一天,醫護人員就見證了這位重症醫學專家的血性膽氣——

由於當時條件所限,這裡的重症監護室暫沒有負壓環境,為患者進行插拔搶救時,飛沫很容易噴射到臉上。那天,12名危重患者轉運到這裡,一名患者心臟驟停。李文放快步上前,手握人工球囊,插穩鼻導管,在距離患者不到20釐米的地方,及時將氧氣一點點打進患者的肺裡……

誰也沒想到,他們到武漢的第一仗,就是一場危險的遭遇戰。

漢口醫院,是武漢最早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3家定點醫院之一。李文放和戰友們抵達這裡時,地方同行們已與新冠病毒激烈“交火”。

勇士之膽!李文放與病毒較量的最近距離不到20釐米

2月24日,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內,李文放為患者診治。(吳浩宇 攝)

此刻,擺在李文放和戰友們面前的是異常嚴峻的形勢——

防疫標準不夠。由於漢口醫院是由康復醫院臨時改建的傳染病醫院,重症病房佈局不完善,醫護人員容易被感染。

臨危受命,李文放帶領戰友們連夜在“火線”完善防疫佈局。他們梳理優化感染控制程序、診治程序和救治方案,重新佈置重症監護室隔離病房。

床位不夠。病房本來設計的是16個床位,受條件限制,只開了8個床位,遠遠不能滿足危重病人救治之需……

為了增加病房床位,李文放果斷決定壓縮部分緩衝區,增設2個床位。3天后,18個床位全部開放,盡最大努力搶救危重症病人。

對於傳染病房來說,緩衝區是一道關鍵的隔離防護屏障。壓縮緩衝區,意味著感染風險增加。儘管同事們都被李文放的建議嚇了一跳,但都毫不猶豫地選擇相信他、無條件地支持他。

信任的背後,是李文放不顧一切往前衝的勇氣,更是危難時刻顯身手的實力——

奔赴汶川抗震救災,在外學習的他拎起辦公室的行囊就出發。蹲守在“帳篷ICU”裡,他夜以繼日,搶救了32名擠壓傷綜合徵傷員。

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他第一時間出現在手術室。在那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大營救中,他成功救治18名傷員。

……

這一次,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資源調配、力量編組和流程考核,李文放和戰友們很快全面接管漢口醫院重症監護室,全力救治危重患者。

插滿管子的病人、醫生護士急促的腳步、各種監控儀器的“滴滴”聲……這是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最前線的重症監護室“紅區”的真實場景,也是李文放和戰友們的戰“疫”常態。

“這是一條生死火線,我們只有衝上去,才能把生命搶回來。”在李文放看來,重症監護室歷來是打硬仗的地方。在這裡戰鬥,是巨大挑戰,更是如山重任,“這是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我們的地方”。

勇士之心

“看到一雙雙充滿希冀的眼睛,我常淚溼眼眶”

在重症監護室“紅區”,每天都記錄著悲愴,也孕育著希望。

為了讓悲愴少一點、希望多一些,李文放以秒來計算在“紅區”戰鬥的時間。

“快!”這是護士張婷聽到李文放說得最多的一個字,語氣短促有力,不容置疑。那天早晨,一進病房,張婷就看到了每個病床床頭貼著的提示:“檢查患者進氣管是否完全進入鼻腔,防止脫落!”

那是夜裡值班的李文放打印並逐個貼上去的。“李主任就是這樣,做事從不過夜。” 張婷說。

“快一秒,就可能救活一個生命。”經年累月的ICU職業生涯,李文放養成了風風火火的習慣:吃飯快、走路快、思考快、做決定快……

然而在火神山醫院,這位重症醫學專家讓人敬佩的不僅是“快”,還有他的“慢”。

那天,病房收治了一位老奶奶。她聽力不太好,別人只有大聲說話才能和她勉強交流。李文放瞅準空閒,守在老奶奶病床前,一遍遍詢問病史。最終,他對症下藥,老奶奶病情很快好轉。

“快,是為了救命;慢,同樣是為了救命。”當軍醫30年,李文放有一個習慣:每收治一個新病人,都要儘可能多瞭解一些病情。

火神山醫院ICU收治患者當天,收治了10名危重症患者。李文放堅持給所有患者查體,為每個人制訂治療方案。他告訴身邊的戰友:“每一名危重症患者的臨床表現並非千篇一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救治。”

耐心問診,換來的是自己的放心、患者的信心。

一位地方醫院影像科醫生,被感染後病情加重,心情沮喪。李文放問明情況後,連夜為這名被感染的醫生重新制訂治療方案。目前,這名患者病情轉危為安。

“我們的救治給重症患者帶來了信心,也給醫生同行帶來了希望。”李文放說,來到武漢的第一天,內心就受到了極大觸動:“看到一雙雙充滿希冀的眼睛,我常淚溼眼眶。”

戰“紅區”,需要的不僅是勇氣,還要有這樣一顆時時把患者放在心上的“紅心”。

進駐漢口醫院重症監護室第一天,李文放遇到了從上海到武漢出差感染新冠肺炎的烏大叔。那時候,烏大叔情緒低落。見此情景,李文放說:“我是海軍軍醫大學教授,我們的重症救護專業技術先進。我們有信心,你也一定要有信心!等你康復後,咱們一起回上海!” 聽到是上海來的解放軍醫學專家,烏大叔眼睛一亮,精神立刻振作起來。

醫療隊離開漢口醫院轉戰火神山那天,烏大叔專門來找李文放合影留念。兩人共同約定:“上海見!”

勇士之情

“與一座英雄的城市同在,與這裡的人們同行”

夜深人靜的時候,李文放會悄悄把手機拿出來,看一段視頻。

那段讓人動容的視頻,是他的愛人張英發來的。視頻裡,張英動情地說:“你到武漢已經第10天了。從一開始的千頭萬緒,到現在的有條不紊,我真的為你感到自豪。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

17年前,同為軍人的張英奔赴北京小湯山醫院,在那裡戰鬥了40多天;17年後,李文放在武漢火神山繼續同疫魔戰鬥。

從小湯山到火神山,這是相隔17年的責任傳遞。夫妻倆相繼赴“湯”蹈“火”,成為抗“疫”一線的戰地佳話。

兩年前,張英退出現役。那天,她深情地對李文放說:“穿了22年軍裝,我明白該如何做一名軍嫂。”

在妻子張英眼中,李文放有義更有情。

寧夏西吉,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地方。在那裡,李文放曾成功救治一名60多歲回族老漢,還自己掏錢墊付了醫療費。10年過去了,李文放和老人一直保持著聯繫,每月至少通一次電話。有句話,老人在電話裡說了10年:“你這娃,千萬注意身體啊!”

在李文放救治的眾多患者中,老人是極為普通的一位。這些年,李文放換了幾部手機,但他始終保存著所有打來的電話號碼。這些號碼的主人,有的是他搶救過的患者,還有的是患者的家人。逢年過節的時候,這些平靜的號碼都會熱鬧起來。李文放的手機屏幕上,滿是暖心的祝福。

這些捨不得刪除的電話號碼,像音符一樣,組成李文放心中最動聽的歌。

那是一首希望的歌。正如此時此刻,在驚心動魄的重症監護室“紅區”,患者一次次為他和戰友們豎起大拇指。

那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正如此時此刻,這座城市枝頭綻放的花。

微博熱搜上,武漢最新的城市宣傳片裡,有句話讓人覺得格外溫暖:“陰霾終將過去,有你們在,武漢不孤單。”

“與一座英雄的城市同在,與這裡的人們同行。” 李文放說,他並不孤單。

勇士一往無前,但並不孤單。與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一路同行——那是勇士不斷前行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