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我在橋峪工地蒸“槓子饃”——華縣東趙北沙連賈會俠

杜明科推薦

我是橋峪炊事兵

作者 賈會俠

我初中畢業後的1970年——1972年這段時間,每當我回憶起我人生走向社會的良好開端,心裡就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當時我還是一個扎著兩個小辮子的十六、七歲小姑娘,有幸參加了縣大型水利工程,那就是橋峪水庫建設工程。

回想起那火紅的年代,大家都是從各個鄉鎮,從四面八方浩浩蕩蕩的拉著架子車和行李,步行來的橋峪水庫工地。在橋峪水庫工地以軍隊為編制,半軍事化管理,也就是連排編制。我那時擔任東趙北沙女子民兵排長、宣傳員。

在修水庫期間,剛出學校門的我,就在工地上給架子車裝土,時間長了,手上磨的都是血泡,相當的疼,我就在手上裹上小手帕。後來,連長安排我在食堂為大家做飯,並送到工地。當時我年齡小,工地上那個驚險的場面,讓我害怕了好長時間。

我回家換衣服時,我告訴了父親工地上特別危險,我害怕,不想去了。我還把送飯時被土塊砸腳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賈治平是當年“中條山戰役”的抗戰老兵,他老人家鼓勵我:“女子,你是民兵排長、宣傳員,你一定要堅持下去,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聽了父親的話,我又回到了工地。看到大堤上貼著醒目的標語“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頓時我又被眼前戰友們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所鼓舞!火熱的勞動場面,火熱的青春。

我在橋峪工地蒸“槓子饃”——華縣東趙北沙連賈會俠

我把這裡當成是一場沒硝煙的戰鬥,在這個戰場上湧現出了一批優秀青年,他們光榮的加入了“共產主義共青團”。流血、流汗、不流淚,我和我的戰友們融為一體,這就是“橋峪精神”。

思想上有了變化,行動上就有了自覺性。為了能讓大家吃上熱乎的飯菜,我經常就繞近道、走小路,小路很難走,高低不平,擔子把肩膀壓得紅腫紅腫的。

有一次送飯走到半路,一個碗大的土塊掉下來,砸到我的腳上,我疼的都哭了,差點倒下,我硬忍著痛,兩隻手緊緊抓住擔子,才使飯菜沒有灑落,安全送到工地。

每當我看到大家吃著大燴菜,槓子饃時,我心中就有說不盡的喜悅。

建設橋峪水庫鍛鍊了我的膽量,磨練了我克服困難的意志,“橋峪精神”激勵著我和我的戰友們在水庫和後來的各條戰線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通過修建橋峪水庫艱苦的鍛鍊,有了這個良好的開端,我在農村擔任過女民兵排長、宣傳員、我在大隊“兩委會”擔任委員。在水庫三年後,我被招工到西儀二分廠,擔任播音員、門市部出納。

1995年我參加了上級情報處、省技術監督局考核,獲得了省級鑑定員證書。在2000年國家計量局“計量答卷”活動中榮獲一等獎,獲得了日本尼康照相機的獎勵。2016年8月14日,我作為嘉賓參加了華州區組織的“紀念建黨九十五週年”大型文藝聯誼會。

二O一六年金秋十月,當年橋峪水庫建設者的先進代表杜明科同志,從新疆回到了故里華州區。在區政府,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在杜明科和部分當年修建橋峪水庫建設者們的努力下,二十五日,在華州區“味美鑫”飯店舉行了當年橋峪水庫建設者(部分人員)的聯誼會。二十六日,又到橋峪水庫參加了由華州區領導、水利局領導和橋峪水庫灌區主任、灌區職工參加的座談會。

舊地重遊,真是感慨萬千!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每一位當年的水庫建設者都已到了花甲之年,但是我們都不會忘記我是“橋峪人”!

我們華州區是革命老區,橋峪水庫又是巨大的修建工程,凝聚著我們華州兒女的心血。我堅信“橋峪精神”將會在我們華州區,乃至全省發揚光大。我祝當年修建橋峪水庫的建設者幸福快樂!

我現在是一個擁有九口人的大家庭,我和我的老伴、兩個兒子、兩個兒媳、一個孫女、兩個孫子。我的家訓是: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誠,說話重在信,辦事重在實。

橋峪水庫的各位建設者,讓我們努力將“橋峪精神”代代傳承!

【個人簡介】:賈會俠,橋峪水庫東趙營北沙連宣傳員、炊事員,北沙連第一民兵排排長。曾任大隊革委會委員,後招工到西儀二分廠。曾任廠播音員(有播音員證),為華縣第四屆團代會播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