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深焦DeepFocus特別報道


- DAY 5 -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溫蒂妮

-


導演: 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編劇: 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主演: 葆拉·貝爾 / 弗蘭茨·羅戈夫斯基 / 雅各布·馬琛茨 / 瑪麗安·扎瑞 類型: 劇情 / 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語言: 德語上映日期: 2020-02-23(柏林電影節) / 2020-03-26(德國)片長: 90分鐘


Peter Cat 90/100

短小、簡潔、素樸,幾乎沒有贅筆,完美像一首馬拉美短詩。


十二辰子 90/100


“各種本原都有自身的消融,土有塵,火有煙。水的消融更完全。水有助於我們徹底地死去”


麻太郎 90/100

劇作結構非常精巧,充滿著錯位與對應。從出軌的爛橋段出發,用歷史學家的設置完成了前現代對現代歐洲鬼魂式地追悼。修復的概念不斷出現,隱藏在建築背後的斷裂和被人為“復原”的歷史。神話裡背叛與殺死的情節,在現實中重演。將愛情裡的心碎與修補關係,移植到更為遼闊的領域。歷史與愛情一樣荒謬無休無止,但終將如水面歸於平靜。驚歎於導演對細節和節奏的把控力。有力且漂亮的一部片子。


maud 90/100

描述愛的激情的現代神話。寶拉貝爾和弗蘭茨的銀幕火花是如此強烈,年輕的史學家與潛水工人的身份設置相當自洽,巴赫總是在恰當的時候響起,以至於狗血的劇情轉向毫不重要,或讓人莞爾。佩爾左德完美編制了過去與現在,對於觀眾來說,無需瞭解神話的本源,只用放輕鬆,讓完全的愛慾,心醉的時刻,和命中註定的故事如潮水般向你襲來。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刪除歷史

-


導演: 伯努瓦·德雷平 / 古斯塔弗·科文編劇: 伯努瓦·德雷平 / 古斯塔弗·科文主演: 丹尼斯·歐哈拉 / 伯努瓦·波爾沃德 / 科琳娜·馬謝羅 / 友蘭達·夢露 / 德尼·波達利德斯類型: 劇情 / 喜劇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比利時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2020-02-24(柏林電影節) / 2020-04-22(法國)片長: 110分鐘


Lycidas 80/100


笑點精準表演出彩,瘋癲荒誕下潛伏無奈。幾乎所有人都談論著科技創造的宏偉神話和帶來的諸多便利時,也有許多被進步浪潮所拋棄所剝削的人存在著。本片用幽默諷刺的方式聚焦這群人並帶出科技時代信息真實性與歸屬的討論,成為一道平易近人的反思之聲。analog及依附其上的匿名性和私密性仍然值得高歌讚頌。


Tilda 80/100

主競賽出現任何恐怖片和喜劇片我都會高看一眼。法式荒誕怪味喜劇,不會適合所有人的口味,所謂的笑點很多把象徵性的說法實體化(比如“雲端”,最後就真的出現了白雲朵朵和包圍地球的衛星等等),諷刺批判的是科技的弊端,對於不擅長接受新電子科技的一些歐洲人而言,生活變成了噩夢。


圓首的秘書 75/100


還是有趣的,諷刺得也很犀利,也很有柏林的調性,但整體看還是有點鬆散,笑料和人物之間都缺乏更好的組織,所謂喜劇之處大都還是嘴上功夫。結尾大好。


Peter Cat

68/100


作為選片策略有點意思(也耐人尋味);作為一個電影,情感、人物、主題扎得都太淺,歸根到底還是服務段子,伺候觀眾。


十二辰子 62/100


對人工智能、科技生活甚至現代社會、階級差異的一系列表層諷刺 很有想法很搞笑 但也僅此而已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眼淚之鹽

-


導演: 菲利普·加瑞爾編劇: 菲利普·加瑞爾 / 讓-克洛德·卡里埃 / 阿萊特·朗曼主演: 歐萊雅·阿瑪拉 / 安德烈·維爾姆斯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語言: 法語片長: 100分鐘


Peter Cat 82/100


父親可能才是題眼,最後給予了兒子比女人更深刻成長教育,扮演父親的Wilms也喚起早年加瑞爾電影中父親形象。女人當然也仍然是加瑞爾式男主人公的導師,但父親從來且永遠也是的。至此,《嫉妒》以來三部曲正式延展到了第四部,不知道套用劇中父親臺詞,看到路易拍電影的菲利普是否比自己拍電影更高興呢,而卡里埃則構成了兩個加瑞爾之間有跡可循的接力棒。


圓首的秘書 79/100


比起之前的作品,菲利普·加萊爾顯然加入了新的東西,比如新的膚色,但他也失掉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簡潔。


Huanchito 78/100


這種渣男故事放諸四海都是要招白眼的,但加瑞爾的法式格調和細節處的功力硬是將這個不討喜的故事講得意趣盎然。比如影片中幾處不多的畫外音看似多餘,實際上是對場景重點的輕巧挪移。他對信息輸出的精準把握,總是讓稀鬆平常的男歡女愛故事免於俗套。


maud 82

/100

或曰,男孩的苦淚。一個男孩的愛情必要甚至充分條件就是性的滿足。而真正讓他成長的往往不是女人,在這部片裡,是父親。


Tilda 70/100


非常菲利普·加瑞爾是沒錯了,然而這種從男性視角出發探討兩性對於愛情、性忠貞、責任感、親密關係等問題的差異,最終實現了男性心理的變化成長,實在是過於老套的主題(當然作為導演的自傳體無可厚非),即便對細節把握得再準確,看起來也有些索然無味,不如《一日情人》來得輕盈有趣。


十二辰子 69/100

自《嫉妒》開啟的“不忠”三部曲,菲利普·加瑞爾以黑白膠片探索男女之間最私密的關係。《眼淚之鹽》看似以時間與地點的出現打破了其創造的關於愛情“元故事”的概念,卻用敘述和影像本身賦予這個故事更加強烈的普世性,它是關於所有愛情的原初,所有最基本的慾望,所有可能的相遇與離開。它是一場愛情的成長教育。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我的妹妹

-


導演: 斯蒂芬妮·楚特 / 韋羅妮克·雷蒙編劇: 斯蒂芬妮·楚特 / 韋羅妮克·雷蒙主演: 尼娜·霍斯 / 拉斯·艾丁格 / 瑪爾特·克勒爾 / 彥斯·阿爾比努斯 / Thomas Ostermeier 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瑞士語言: 德語 / 法語 / 英語上映日期: 2020-02-24(柏林電影節)片長: 99分鐘又名: My Little Sister


圓首的秘書 80/100


這裡面真的每個人都應該得一個表演獎,而且劇本雖然並沒有很出挑,但又非常工整,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無法為他人改變的性格和動機,導致矛盾衝突的不可避免,從“家庭”分出去的每組人物關係都異常精準,讓人看完之後很難不為之動容。簡單來說,無論是男性女性同性中年老年,都能在這樣一部電影裡看到自己的困境,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位置。


麻太郎 76/100


德國導演似乎多少有著戲劇情節,喜歡在電影裡搞創作。中產文藝家庭的老生常談:缺位的父母,岌岌可危的家庭,重病的哥哥。結尾讓人眼前一亮,歇斯底里後玩沙盤,把劇場搬回家,兄妹倆交疊的聲音最後落到Play. 有點席勒審美教育裡用遊戲衝動來克服現代分裂狀態的意思。女主演的很棒。


Peter Cat 72/100


文本上沒有任何驚喜可言,但調度、尤其是演員們又都無懈可擊,非平庸之輩可及的完成度。


maud 71/100


故事記錄的是目睹親人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艱難過程,情感上是樸素中的動人真摯。情節設計上無甚新意,但是勝在男女主角的表演,尼娜·霍斯影后預定。


Huanchito. 72/100

平鋪直敘的拍法和這個故事很契合,雖然講述的是絕症和家庭的故事,但所有容易煽情和流俗的部分都被藏了起來,鏡頭更多地聚焦在尼娜霍斯扮演的角色,以及她如何掙扎在兼顧哥哥和自己家庭的關係失衡上,細節處理得真實而動人。但是我們都期待電影是更高的存在,電影不應該像家庭錄像那樣簡單地記錄生活記憶,它應該比客觀真實更加凝練。


十二辰子 55/100


除了詩與戲是美的 其他平庸到了極點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西伯利亞

-


導演: 阿貝爾·費拉拉

編劇: 阿貝爾·費拉拉 / Christ Zois主演: 威廉·達福 / Dounia Sichov / 西蒙·邁克伯尼 / Cristina Chiriac / 丹尼爾·希梅內斯·卡喬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德國 / 墨西哥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20-02-24(柏林電影節)片長: 92分鐘


Huanchito. 50/100


時空兜轉,天地玄黃,它是個人歷史的追思,也是夢境的輪迴反覆。概念架得太高,卻沒有實質的情感內核支撐,終究是一場無魂的夢遊。


十二辰子 50/100


心情複雜,看錶不下15次,第一次以為捱過一個小時沒想到才過了20分鐘,那一刻真的想奪門而去。即有《閃靈》又有《燈塔》。但這片還是太私密太個人了,猶夢境般的酷刑,不僅折磨威廉達福也折磨了觀眾。前一個小時本來毫無邏輯最後半小時竟突然規規矩矩清清楚楚,那一下我甚至因為這個感到失望。。。西伯利亞這破地方真他媽能把人逼瘋。(說聯想到燈塔是因為都有威廉達福才是只看到表面的吧???)


麻太郎 X/100


加拿大跟墨西哥聯合制片雜交出的四不像。故弄玄虛的自戀燃燒著經費,讓人痛心。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


導演: 伊麗莎·希特曼編劇: 伊麗莎·希特曼主演: 茜德尼·弗拉尼根 / 塔莉婭·萊德 / 西奧多·佩爾蘭 / 瑞安·艾戈爾德 / 莎倫·凡·艾騰 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20-01-24(聖丹斯電影節) / 2020-03-13(美國)片長: 101分鐘


何阿嵐 75/100

低到無處可再低,如同塵埃落下而不留餘痕,絕非是一場壯觀的成人禮,更不是雙妹同盟化險為夷的冒險旅程,壓在她身上的不是痛苦和勇氣,沒有道德的指責,更沒有慾望所能超越,添上任何底色都是徒然。青春的失誤,只不過換來我還未長大,還未有作為成人資格的迴音,或許將來會有作為母親的資格,但誰知將來的事?生活壓根沒有任何期待,誰想要帶上各種顯眼的配色,就像那可有可無的接吻,刺在鼻上而不顯眼的鼻釘,Eliza Hittman 所描述的無感世代,是連帶失落都是變成一種奢侈品。


但生命可沒有被標準化,量化的答案,只能如此,亦只有如此。由虛無的No Wave 到無病呻吟的Mumblecore,世世代代的抑鬱青年到此時更像要掛上Derealization(失實症的名號),如霧,一個窗格玻璃,或面紗。情感淡漠得越見失去知覺,不浪漫不討好,更不想要你討厭,只不過是存在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精神0

-


導演: 想田和弘編劇: Masatomo Yamamoto / Yoshiko Yamamoto主演: Masatomo Yamamoto / Yoshiko Yamamoto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2020-02-28(柏林國際電影節)片長: 128分鐘


圓首的秘書 90/100


想田和弘真的非常穩健。映前一上來先提到自己拍攝觀察映畫的十條原則,接下來會在影片裡真正體會到什麼是觀察,每一個剪到片子裡的細微動作,都能最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性格和生活狀態。


沒看之前以為講的是精神治療,看完過後發現遠遠超過了這個範疇,裡面充溢著深厚感情,儘管精神已經衰退,但人和人之間的聯繫不會斷絕。工作寓於家庭之中,既讓“精神”增添一個層次,也點出日本女性普遍未被認可的付出。三次歷史影像、兩次拍貓和兩次消聲都恰到好處。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奧菲亞

-


導演: 亞歷山大·克魯格 / 卡文編劇: 亞歷山大·克魯格 / 卡文 / Douglas Candano主演: 莉莉絲·斯坦根博格 / Ian Madrigal類型: 劇情 / 音樂 / 奇幻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語言: 德語 / 英語 / 他加祿語上映日期: 2020-02-25(柏林電影節)片長: 99分鐘


圓首的秘書 78/100

真的太神了,完全令人眼花繚亂:定格、塗鴉、字幕、三分屏、黑白膠片、各種風格雜糅的音樂、二戰和難民影像……處乎布萊希特和戈達爾之間。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罷工或嚥氣

-


導演: Jonathan Rescigno編劇: Jonathan Rescigno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2020-02-23(柏林電影節)片長: 93分鐘


圓首的秘書 80/100


其實英文名可以更好概括整部影片:既是罷工又是擊打,兩個部分用血緣和詭異的煙霧糾纏在一起。不罷工也是死,不擊打也是死,而按照被記錄者的說法,就算全都做了,也僅只能是活下去,沒辦法活得更好,這也是創作者在影片裡提供的尖銳態度。歷史影像+角色扮演+人物跟隨,搭配非常精細的聲音處理,讓人看下來痛感強烈。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二十世紀

-


導演: Matthew Rankin編劇: Matthew Rankin主演: 丹·貝爾尼 / Sarianne Cormier / 凱瑟琳·聖羅蘭 / Mikhaïl Ahooja / Brent Skagford 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9-09-05(多倫多電影節)片長: 90分鐘又名: The 20th Century


Tilda 80/100

表現主義的場景設計風格一以貫之,荒誕有趣。人物形象上肆意運用反串,令人啼笑皆非。總理候選人大賽的奇思妙想是影片的高光段落。一部基於真實政治人物的傳記能在形式上玩出這等花活兒,作為處女作,導演也是個人才了。各種陽具象徵的怪味道具,和政治諷刺劇的主題十分貼合。新晉邪典之作無疑。


maud 76/100

古怪、性癖性倒錯、高度風格化,如加拿大版的貝特朗芒蒂格,但又相當幽默、俗氣、政治化,直接地玩弄羞恥感。值得關注的新導演。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貢達

-


導演: 維克多·科薩科夫斯基編劇: 維克多·科薩科夫斯基 / Ainara Vera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挪威 / 美國語言: 無對白上映日期: 2020-08(挪威)片長: 93分鐘


十二辰子 80/100

我想起鄉村的一個午後,閒來無事的王二伏在草地上看自家的牲口,怕驚擾了它們所以一動不敢動,後來累了,便倚在屋後的老枯樹下睡著了。我又想起末世過後的一個黃昏(儘管這時已經不再有白天黑夜的差別),露西打開房間的全息牆,又是她最愛看的節目“動物世界”,雖然她從未親眼見過“動物”,只知道這是曾經出現過和她一樣的生命。


我時常坐在路邊看路人來來回回,透過銀幕看人類毛孔的細微變化,但豬、牛、雞,我最常吃的三種動物,我甚至幾乎沒見過活著的它們。原來豬屁股豬尾巴那麼可愛,原來雞真的會獨立,原來牛這麼招蒼蠅。想起那句“如果你拍的不夠好,只是因為你離的不夠近”,原來對動物也是一樣的。攝影真的強,以動物視角觀察動物,最後一幕才是真的未經編排的長鏡頭。轉念一想,影廳裡上百人如朝聖般一起看母豬生產,也是個挺有趣的畫面吧。


maud 58/100

母豬一家、她的鄰居會互相用尾巴打臉趕蒼蠅的聰明牛和瘸腿公雞的春日時光紀實。結尾母子分別的戲碼是導演故意製造的劇情高潮。這種看似樸素、客觀方式拍動物,但動物情感的營造仍然是由導演以及觀眾共同塑造想象的紀錄片,還不如去看有畫外音的《動物世界》,瞭解更多真正動物的“奧秘”。


柏林這部電影會不會要包攬所有表演獎?

-

匹諾曹

-


導演: 馬提歐·加洛尼

編劇: 馬提歐·加洛尼 / 卡洛·科洛迪主演: 羅伯託·貝尼尼 / 費德里科·伊帕迪 / 瑪麗恩·瓦科特 / 馬爾切洛·豐特 / 吉吉·普羅耶蒂類型: 奇幻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英國 / 法國語言: 意大利語上映日期: 2019-12-19(意大利)片長: 124分鐘


maud 60/100

不太適合成人,屬於劇情低幼的童話,但基本講清楚了孩童是如何漸漸獲得人性的。視效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