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心靈捕手》

豆瓣:8.9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這部電影屬於說的人很多(畢竟金句太多啦),但看的人很少那一類。

主角威爾是一個數學天才,卻因為從小被繼父家暴的原因,變得逃避且自卑,逃避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逃避跟別人合作,用不屑掩蓋自己的弱點,每天遊蕩打架,非常叛逆。

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身為清潔工的威爾,解開了一個數學教授出的數學難題,引起了這個教授的關注,教授不願意他浪費自己的天賦,於是找到了他,並把他交給了一個心理諮詢師好友Sean,後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逐一打開了主角的心結。

具體的劇情跟細節,留給大家慢慢去探索,雖然天才的選擇對於我們大部分普通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但像友情、愛情、成功跟選擇這些大命題,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而電影中,給出了最好的詮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最後威爾面臨抉擇的時候,以前一起打鬧玩耍混日子的好朋友查克說的一段話:“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某天清晨你消失不見了,然後我過我自己的生活。”

他鼓勵威爾應該離開他們這些夥伴,這種環境,雖然他懂得不多,但很清楚威爾應該去追尋自己的天賦。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能從朋友那裡得到幫助跟資源,但卻從來都沒有考慮過,自己是否真的願意為對方付出什麼?是否願意朋友單飛?至少我問自己的時候,沒有得到很確定的答案。

當然,這部電影引起思考的地方太多了,把它放在第一位是有原因的,一定要去看。


【2】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豆瓣:8.8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青春生動,代價沉重。

這部現實題材的電影給我的就是這樣真切的觸感。

每個青春期男孩的支柱,無非就是父親的形象、哥們的義氣跟引起內心躁動的女孩。

一開始你相信可以改變世界,緊接著你覺得改變不了世界但可以改變他人,然後你發現再怎麼努力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最後你開始承認連改變自己都是極難做到的事情,於是幻滅。


【3】

《本傑明.巴頓奇事》

豆瓣:8.9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如果你的人生倒過來過,會是怎樣一種體驗?這部電影給了答案。

這張圖片應該很多人看過,實際上這句臺詞,就是電影的主題,我看了大概有5、6遍吧。

第一次看的是愛情,第二次看的是成長,第三次看的是人生,接下來那幾次,是因為偶爾心情不好,為了治癒。

真要說感悟的話,君佳覺得就一句話,目前的瑣碎你要是用一生的視角來看,實際上也就釋然了。

很少煽情,不過這部電影確實要強推一生的,太多的就不說了,大家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越主觀越好。


【4】

《美麗心靈》

豆瓣:9.0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納什,沒錯,就是博弈論奠基人納什,納什均衡那個納什,但他一直飽受精神分裂的困擾。

精神分裂最可怕的,是分不清真假,試想一下,某一天你突然發現,身邊熟悉的人、事、物以及那些珍貴的瞬間,全部都是假的,那種崩塌會有多可怕?

而敢於面對這種現實,還奮勇直前的人,心靈必須美麗。

雖然是納什的傳記電影,但呈現更多的是他的妻子,原來愛才是一切邏輯的基礎。

雖然天才的經歷沒有普適性,但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敢於擁抱現在,在遺憾的條件下把事情做好,才叫真正的成熟,不是嗎?


【5】

《浪潮》

豆瓣:8.7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烏合之眾》裡面有一句話經常被引用: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而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電影界的《烏合之眾》,並且,它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電影裡的老師,在實驗周的時候,被置於了無上的權利,把班級變成了獨裁組織“浪潮”,一開始,大家都只是玩樂心態,後來慢慢地,都開始意識到集體的重要性,整個集體進入一種癲狂的狀態。

其實很多讀者跟我說,自己的大學原本就是隨便考的,想著去到大學再好好努力,誰知道卻是這樣懶散的狀態。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了很多人擠破頭都想進重點學校的原因,重點學校的學生也不是不蹦迪,也不是不開黑,只不過在那種承認努力就有收穫的環境下,他們的積極性要比普通學校的學生要高很多,而這恰恰是成事的關鍵。

千萬不要低估環境的力量,一開始你會拒絕被同化,到後來,你需要被認可,又沒法跳出現有的環境,最後你會選擇妥協,融入集體。

所以,也千萬不要高估自己對抗環境的勇氣,爭取新環境才是唯一的選項。


【6】

《房間》

豆瓣:8.8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最近剛剛回顧了一遍,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情,讓人有點不寒而慄,說說幾個點吧:

1、我們活著,哪怕只有一絲希望,也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有了意義。

2、有時候世界太大,太過放縱自己,會很難專心幹好一件事情。

3、很多時候,去見更大的世界,你才會意識到竟然還有那麼多種活法,這是激發自己走出困局的訣竅。

4、世界並不可怕,實際上,世界也只是房間的放大。

絕對震撼的電影,沒有人可以獨自堅強。


【7】

《戲夢巴黎》

豆瓣:7.9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拋開那些引人注意的噱頭不談,就把它當成純粹的青春片來看。

因為醉生夢死跟愛情缺席革命現場,如果沒人逼你在裡面呆上一整天,穿越盧浮宮的最快速度是九分二十八秒。


【8】

《美國往事》

豆瓣:9.1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後來聽說,這部電影是好萊塢的恥辱,直接剪了一個多小時,賠哭了。

這部電影被很多人封神過了,它也確實能封神,無論哪個畫面都充實到令人髮指,沉穩優雅,就像是為了全是電影之美而誕生的一樣。

建議看導演剪輯版,四個小時的時長,橫跨幾十年的愛恨情仇錯綜纏綿。找個獨處的晚上,把手機關掉,把窗簾拉上,耐心些,一口氣享受這四個小時靜謐的精神體驗,你絕對不會失望。


【9】

《小偷家族》

豆瓣:8.7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雖然並不是最喜歡的是枝裕和電影,但還是從中看到了很多東西。

什麼是家庭,一定要有血緣關係才叫家庭嗎,在電影裡,有幾句臺詞我印象非常深刻:

姐姐問,我們要靠什麼聯繫到一起?一般人是靠錢。

爸爸說,我們可不是一般人。

是枝裕和的電影就是這種氣質,淡、慢、輕,日常化的敘事手法,透著感悟跟看開。

沒有落入俗套的煽情,很多時候,脆弱的真情也是真情,但也是真的脆弱。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10】

《追夢赤子心》

豆瓣:8.8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電影很多都是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所以才有共鳴

這是傳記電影,改編自丹尼爾· 魯迪的真人真事,魯迪一家都是聖母大學橄欖球校隊的狂熱粉絲,所以,魯迪一直想考進聖母大學,無奈成績不允許,之後就輟學到工廠打工。

22歲的時候,鼓勵他追夢的好友在工廠裡意外死亡,這給了魯迪一個重擊,他拋下原本的生活,靠著頑強的鬥志跟韌勁,考上聖母大學,沒有天賦,沒有體格的他,被教練破格選進了校隊替補陣營,並且在一場重要比賽裡的關鍵時刻,作為替補上場,和球隊一起贏得了比賽。

可能大家會問,這部名字跟故事聽起來都有點像雞湯的電影,有什麼好推薦的?

第一,不狗血

魯迪本來就是靠死纏爛打進了學校,並且進了校隊的(這裡只說電影),沒有什麼神來之筆,是最接近現實的奮鬥例子。

第二,有人覺得結局一般

最後,他只是成了替補,上場的時間特別短,只不過是意志得到了肯定,很多人覺得在一件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死磕,是愚蠢的行為。

但在我看來,我們又不是魯迪,又怎麼知道成為替補究竟意味著什麼?

每個人對目標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實現的喜悅沒有高下之分,這也是為什這個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值得一看的原因。

我們大多數人實際上都普普通通,沒什麼明顯的天賦,也沒有特別堅韌不拔的意志,也正是因為這樣,這些作品這些例子才能帶給我們更多感動跟學習價值。

分享我很喜歡的一段話給大家:

我們一生會有三次成熟。
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699277/answer/10120648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