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北方人眼裡的上海人

我是北方人,前幾天發表了一篇涉及上海電視臺的文章,本來無足輕重,結果看到了許多上海人的留言,那是一個犀利,說就是因為普通話的推廣,上海方言或有關地方戲沒落了。那叫一個傷心,那叫一個不滿,上海方言真的那麼重要嗎?今日我總結了一下我心中的上海人,再說上海話。

最先開始瞭解上海的男人,是從周潤發版《上海灘》上看到的。感覺上海人都穿長衣長褲,即使穿著西裝,也是大大咧咧。手上拿把斧子,到處都是老大幫會,天天打打殺殺。有租界,有洋人,有買辦,有民族資本家,也有漢奸走狗。形形色色的人,有了英雄,就對比出了狗熊。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特殊的環境造就了特殊的上海人,努力奮鬥,向洋人學習一切,小部分人對外獻媚,對內高傲自大,大部分都還是有骨氣的。那時的上海就是英雄奮鬥的平臺,有事沒事闖一闖上海灘。上海男人們自然也是英雄或英雄的後代。

北方人眼裡的上海人

最先開始瞭解上海的女人是在張愛玲的小說裡,《半生緣》、《沉香屑》、《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等等,是日本佔據時的上海,那時的女人摩登,美麗,堅強,高傲,精明,自私,無奈等等,在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上海為生活奮鬥著。半年之內看完了她的所有小說,滿腦子都是她小說中的人物,作者的一張照片滿足了我對所有上海女人的幻想。旗袍與傲慢必不可少。

北方人眼裡的上海人

長大後,我才慢慢知道,前面的那些印象都是在描寫舊上海的人。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的男人女人,都發生了變化。現在通過一些電視電影和親身經歷來說說我心中的現在的上海人。

上海的女人,可能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吵得不可開交,也僅限於“文鬥”、“動口不動手”。不像東北人,即使女人,也都是能都動手不動口。最後一定要分出勝負,阿拉上海人,最為有名,一般女子專用。說不上褒貶。但我總以為他們搞地域歧視,骨子裡充滿優越感,自信,不服氣。在她們腦中,中國除了上海,其他地方都是鄉下。所以她們說這樣一句話,外地人大多都默不作聲了。最有名的電視劇是《雙面膠》。

北方人眼裡的上海人

上海的男人,髮型要帥,整天梳頭打摩絲,精明算計,有禮貌,小心眼,沒志氣,怕老婆,適合做律師。有事躲得遠遠的,沒事也不來嘮嗑。最有名的是《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阿譯,《功夫》中的裁縫。還有當代的周立波和郭敬明。

北方人眼裡的上海人

也許是上海阿譯長官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上海男人,給我的印象有點柔,不像東北大漢土匪習氣,一句你瞅啥瞅你咋的,風靡全國,人見人怕。還有很多其他影視描寫上海的男人,那就是霸道總裁的形象,感覺沒什麼地域特色,不能算是上海男人專有。

這些都是從影視上看到的,不管對錯,都是一家之言,歡迎留言探討。對了,文明用語,不說髒話也是上海男人的特色。記得有一次我在上海等公交,那公交車該停時沒停,這要是在某地,絕對追著指著公交車罵爹罵娘,但我聽到一婦女說:“怎麼回事?怎麼回事?難道我看錯了,還是車上有特殊情況!”即使再著急,也不爆粗口。

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導演們也這樣看上海人。人就這樣了,再說說方言。我以為,上個世紀,整整一百年,上海在中國的地位,或者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一流的,但近十幾年了,戶籍開放了,上海接納了許許多多的外地人,老上海人的比例越來越少,普通話我推廣了,說上海話越來越少,經濟特區設立了,上海的經濟比例越來越少,還有文化要面向全世界了,地方戲越來越少。一百年的所有優勢,都漸漸消失了。即使有驕傲的一面,誰又能知道我是上海人呢?只有上海話。上海話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百年榮譽的象徵。

北方人眼裡的上海人

當然,上海人的姚明,韓寒,陸毅等等一直在我心中有著很高的位置。上海人喜歡上海話沒有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上海人聽聽外地人的看法也許才是不錯的。當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歡迎上海的朋友說說他們對北方人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