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元青花之謎

青花從唐朝就有了,但那麼多的唐詩宋詞留傳後世,怎麼卻沒有幾首讚美青花的詩詞?

可能的原因

其一,由於技術水平的侷限,導致唐宋時期燒製出的青花,尚處於易碎的“陶”的階段,胎體的白與細膩度、花色的鮮豔度都不夠“驚豔”。這個時期的青花,與後世的元青花相比,還相差甚遠,屬於陶瓷世界裡“粗顏陋服”的小配角,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其二,青花的藍白配色,不符合當時統治階層的審美偏好。唐人開朗、熱情,更鐘情於絢爛的唐三彩;宋人細膩、婉約,更喜歡“雨過天晴雲破處”的汝瓷。再加之技術上的侷限,使得青花在唐宋時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遺憾地錯過了李白和杜甫的目光,錯過了蘇軾與李淸照的讚頌。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但是,元朝來了。元朝令青花“脫胎換骨”,從配角一躍而成主角,成為瓷器中的名流顯貴。

元朝人為何在萬千瓷色中獨獨鍾情於青花呢?

元朝的統治階級是蒙古人,而蒙古人最喜歡的顏色是白色和藍色。白色在蒙古語裡是“查干”,在蒙古有白色的羊群、白色的牛奶和白色的氈房。元朝時,蒙古人過年叫過白節,大臣們要穿白衣以示吉祥,各地要上貢白色駿馬,成吉思汗的王旗為有九根飄帶的白旗。可見白色在蒙古人心中份量之重。 藍色在蒙古語中為“呼和”,是天空的顏色,蒙古人稱藍天為“長生天”,是永遠不老、永恆存在的意思。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青花的藍白配,恰好有富裕吉祥、繁榮興旺的美好寓意,契合了元朝統治階級的審美偏好。這種審美偏好,導致了青花瓷在貴族階層的廣泛流行與大量需求,成為推動青花瓷質量升級和迅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而幸運的是,青花瓷制瓷技術在此時也恰好進入了成熟期。

製作青花,首先要有潔白細膩的胎體。宋朝河南河北一帶的定窯和邢窯,已經能燒出高溫硬質的白瓷了。但那時的白瓷還有些發黃,不夠“白”,不夠“細膩”。由於戰亂,宋朝的燒瓷工匠們在一路南遷的過程中,意外在南方發現了三氧化二鋁含量更高的高嶺土。這是中國製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發現,工匠用高嶺土燒出了潔白、細膩又堅硬的白瓷,使中國的制瓷技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為真正意義上的青花瓷的誕生做好了胎體上的準備。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那一抹“驚豔了世界”的藍色又是從何而來呢?元朝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打通了中國通往西亞的道路。阿拉伯人在傳統上也喜歡藍白配的圖案,而且當時已成功地運用當地特產的氧化鈷料燒出了藍白配色的陶器。但是低溫燒製而成的陶器胎質疏鬆、易脆,無法長久使用和保存。因此,當他們接觸到中國的瓷器之後,就被如玉石般美麗、細膩又堅硬的瓷器所折服。商人們帶上當地人喜歡的器型圖案和便宜的氧化鈷顏料,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向中國的制瓷匠人們訂購青花瓷。

於是,在歷史上的某一天,中國元朝的某位匠人,在宋朝的白瓷胎上,使用來自阿拉伯的氧化鈷料,描繪上心中最美的圖案,並運用唐朝的釉下彩技術,在胎體上施彩上釉,最後將其放入瓷窯進行高溫燒製。打開窯爐的一瞬間,瓷器史上新的一段歷史誕生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那些來自遙遠阿拉伯世界的鈷料,在高溫燒製後呈現出一種美麗的藍色,和宋朝潔白細膩的白瓷配在一起,彷彿天造地設一般的和諧,美妙絕倫!而那些被匠人精心繪製的花紋圖案,在纏繞回旋間風情萬種,韻味無窮。

中國人喜歡青花,阿拉伯人喜歡青花,歐洲人也喜歡青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青花,從此驚豔了全世界!國內外的訂單紛至沓來,青花瓷,成為全世界追捧的“網紅”產品;青花瓷,成為了中國當之無愧的象徵。

元青花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