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這所武漢高校倡議全校師生下田種地:開學還早,亮明身份,春耕備耕!華中農業大學原來大有來頭,真硬核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多高校師生尚未返校。

既然開學還早,不如就地下田,春耕備耕?

還真有學校這麼幹了!

近日,位於湖北武漢的華中農業大學通過其官方微信,給全校師生髮了一份特別接地氣的倡議,希望返鄉師生“亮明身份”“就地依法科學有序幫扶春耕備耕”

這所武漢高校倡議全校師生下田種地:開學還早,亮明身份,春耕備耕!華中農業大學原來大有來頭,真硬核


關於全校師生就地幫扶春耕生產的倡議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時值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和春耕生產重要時節,廣大農村地區迫切需要統籌開展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兩推進。當前,傳統春耕生產方式正面臨疫情防控中減少人員聚集、實行社區村莊封閉管理等舉措的新挑戰,廣袤農村亟需大批農業科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也正是我們紮根祖國大地、塑造知農愛農品格、提升強農興農本領的重要機遇。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特別是黨員師生要帶頭站出來、行動起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就地依法科學有序幫扶春耕備耕,在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這兩個戰場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為此,我們向全校返鄉師生髮出如下倡議:

1.積極主動擔當作為。返鄉師生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同時迅速行動起來,主動擔當作為,亮明身份就地參與春耕生產

,接受地方黨團組織和農業農村部門的指揮調度,主動聯繫當地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在生產一線學習,為生產一線服務。

2.紮實幫扶春耕生產。深入田間地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知識和智力優勢,深度參與、紮實幫扶當地春耕生產;深入扶貧一線,積極幫助農戶特別是未脫貧戶春耕備耕,尋找技術增產增收渠道;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發現技術難題、凝練科學問題,總結來自生產一線的寶貴經驗,把科技創新成果和專業實踐成效體現在祖國大地上。

3.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積極通過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結合當地媒介,製作指導春耕生產的精品科普內容,開展“互聯網+”技術指導,為農民備耕提供線上、線下技術指導和全程服務

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的殷殷囑託,弘揚“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為核心的華農精神

,立即行動起來,配合當地組織動員廣大農民全面打贏防疫阻擊戰,有序投入春耕生產,為實現脫貧攻堅決勝年的糧食和農業豐收做出積極貢獻!

華中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

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生院

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院

2020年2月19日(庚子年雨水)

倡議書發出後,華中農大校友熱烈響應,他們用投身春耕生產的實際行動“亮明身份”,知行合一,“勤讀力耕”的畫面感撲面而來。

這所武漢高校倡議全校師生下田種地:開學還早,亮明身份,春耕備耕!華中農業大學原來大有來頭,真硬核


習近平總書記曾給華中農業大學回信,勉勵全校青年“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作出更大貢獻”

這所武漢高校倡議全校師生下田種地:開學還早,亮明身份,春耕備耕!華中農業大學原來大有來頭,真硬核

“可以,這很華農”

“我一定好好種地”。

這所武漢高校倡議全校師生下田種地:開學還早,亮明身份,春耕備耕!華中農業大學原來大有來頭,真硬核

華中農業大學,何許高校也?

  • 它簡稱“華農”,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南湖獅子山腳,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
  • 它源於1898年清朝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湖北農務學堂,是中國高等農業教育起點之一;
  • 它潛心科研,有國家級研發中心7個,部省級重點(工程)實驗室26個,科研成果獲獎無數;
  • 它育人育德,培育出“點亮了火把,為深山中孩子的眼睛鋪滿陽光”的“本禹志願服務隊”帶頭人徐本禹;
  • 它是知識的殿堂,是育人的燈塔。

勤讀力耕 立己達人

與祖國同行 為人民奉獻

硬核“華農”,贊!



內容: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