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災難來臨時,我們想起的那個人是誰?

不再信任時,我們信任的那個人是誰?

恐懼迷茫時,幫我們走出黑暗的那個人是誰?

走出黑暗時,我們漸漸忘記的那個人是誰?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文|誰最中國


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當84歲高齡的鐘南山再度掛帥出征時,許多人感慨道:他,是這個時代的無雙國士。國士一詞,再度映入人們的視野。


當今時代,何為國士?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不畏強權,敢為真相發言者,是為國士;不懼災難,捨身取義,救國民於水火者,是為國士;質疑權威,具有獨立精神者,是為國士;學術苦研,以科研為人類貢獻者,是為國士;理想崇高,引領與改革時代者,是為國士。


國士,是災難來臨時,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人。是不再信任時,人們願意信任的人。國士,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脊樑。


沒有國士的國家是可悲的,沒有讓國士得到尊崇與記憶的時代亦是可悲的。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士”就相當於西方所談的“社會的良心”。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字眼中,有著一種“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肅穆之氣。古人素來尊崇國士,認為他們是國之精神的造就者,是一國之魂。古有管仲、商鞅、范蠡……今有鍾南山、屠呦呦、施一公……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大醫精誠》中說:“精者,醫術精湛;誠者,醫德高尚。所謂大醫者,集精誠於一身。“凡大醫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普救眾靈之苦,來求救者,不問貧賤,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一心赴救,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歷過幾場大型瘟疫的威脅。麻風病,東北鼠疫,非典以及今日的新冠狀病毒。慶幸的是,每一場的瘟疫,都有人頂起了這座大山,救萬千民眾於水火。麻風病有馬海德博士引領,東北鼠疫有伍連德帶領,而非典及新冠狀病毒,有鍾南山帶隊。


武漢疫情發生後,高齡84歲的他,警告著別人不要去武漢的同時,自己卻獨自踏上了前往武漢的列車。有人說:17年前他就站在那裡,17年後他還站在那裡。花甲到耄耋,他對國家對人民的義無反顧,卻從來沒有改變過。


他的再度出現,就像陰霾中的一道光,從上空打下來。人們由不知所措的惶恐突然就變成了安心與信任。美國曾做過一次國民調查,在中國國民心中,誰的信任度最高,得票數最高的是鍾南山與袁隆平。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年輕一些的人或許不會記得他。可經歷過非典的人,都不會忘記,他就是那個2003年抗擊“非典”的第一功臣。當醫學界錯誤的以為,非典是支原體感染所造成的,並且這個認知造成了疾病的快速蔓延及大批醫護人員的犧牲時,是鍾南山,站了出來,講出了病情是由一種傳染性極強的新型病毒所造成的真相,由此,讓疫情得到了正確的重視。


在醫生不敢和病患直接接觸,連送餐和送藥都是從窗戶遞進去時,也是他第一個喊:“我們不衝上去,誰衝上去,把所有的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在抗擊“非典”最嚴峻的時刻,他38個小時沒有合過眼。後來病了,他以為自己是非典,便將自己隔離一週,在家裡輸液、吃抗生素,並且堅持工作。一週病情康復,確認不是非典後,他便再次撲到了戰場上。最終,這場戰役用了半年的時間,終於打贏了。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17年後,就像一場輪迴,新冠狀病毒襲擊了武漢。再一次,他站在鏡頭前,認真的告訴全國人民:我有信心不會讓非典重演,所以不要怕。


鍾南山,早已超出了一般醫者的力量,他是當之無愧的國士。在百姓的心裡,他就像一座山,高高的穩穩地佇立在那,只要有他在,我們就有底氣打贏任何一場瘟疫之戰。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青蒿素,是屠呦呦給這個世界的最好禮物,它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2020年,國慶七十週年,國家以最高禮遇為中國當代國士頒發共和國勳章,共有八人,其中一位就是屠呦呦。她以專業的科研建樹,堅持不懈的學問精神,傾盡人生四十年,研究青蒿素,除了拯救百萬瘧疾症患者的性命外,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諾貝爾科學獎之前,沒有人認識她,諾貝爾科學獎之後,她的名字家喻戶曉。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上世紀60年代,全世界都面臨著一個重大課題,就是要有新的抗瘧藥物來解決奎寧類老藥物的抗藥性問題。為此,國內外許多專家做了大量試驗,都沒有進展。當時,我國動員了全國500名科研人員,來尋找新的抗瘧疾藥物。39歲的屠呦呦,便被任命為這次課題攻關的組長。


她翻閱中醫古籍,和團隊研究了超過2000種中藥,最終發現了青蒿葉可能有抗瘧效果。但當時,青蒿素的提取是一個世界公認的難題。屠呦呦反覆摸索,和同事們熬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體會過無數次碰壁挫折。最終,在古書籍中找到了線索,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於是,她便在一處小平房裡和團隊每天進行試驗,因為長期浸泡在提取青蒿素的化學物質中,她也得了肝炎。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反反覆覆地試驗後,她找到了用較低溫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並最終發現青蒿提取物確實可以很好地抑制寄生蟲的生長。取得突破後,她將青蒿素提取物做成了藥物。不過,新藥需要臨床試驗。文革期間,是沒有辦法做的。她便和同事以身試藥,最終,確認了青蒿素提取物對人體是安全的。而這項藥物,後來拯救了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面對接踵而來的榮譽,屠呦呦卻毫不在乎,她總說:青蒿素研究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不要採訪我,我還想去做更多的事情。”她的生命,早已同國家連接在了一起。好像在她心中,她從不以為自己是國士,而僅僅是,做了一名中國科研人員該做的本分之事。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他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他的歸來被看作是中國新一代海歸科學家的傑出典範。回國後,他為改善中國教育風氣與科研環境做出了巨大努力。他解析的超高分辨率的剪接體三維結構,被業界稱為近30年來中國在基礎生命科學領域對世界科學做出的最大貢獻。


他,就是施一公,是一名科學家,是一名院士,是一名教授,是一位校長。但在他自己看來,所有的頭銜都比不過一個“師者”的身份。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2008年前,施一公是普林斯頓大學捧在手心上的明星,世界各個頂級大學爭相競聘的對象。2008年後,施一公是清華大學全職任教的教授。面對拋棄瞭如此多光環,突然回國的他,全世界掀起軒然大波。面對眾人的質問,他說:

“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我回來,就是要改變大環境。”


作為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因著施一公回國舉動的帶領,在短短5年間,全球就有70多名優秀的人才也回到了祖國。《紐約時報》驚呼:“因為施一公,中國對美國的智力流失開始反轉!”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回國後,他倡議並實施了迄今為止中國最高級別的大規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致力於為中國引進更多的科研人才。實施過程中,當看到科研界腐敗現象,他感到焦急與痛心,不畏強權,與饒毅實名發表文章,痛述中國科研文化中,做好的研究卻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的弊端,希望中國科技界能夠居安思危,改進體制和機制。


在一次因為內部問題而落選院士時,社會上各界人士都為施一公鳴不平,可他卻毫不在意,時隔很久後才說:“在我回國的目標中,從來沒有當院士一條。我覺得一個學者如果把當院士作為終極目標,未免太狹隘了。”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他一生的使命就是科研與教育。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他常常教育學生要清醒:雖身處浮華時代,但要讓價值觀迴歸理性,不能用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標。他鼓勵每位青年學子以天下為己任,義無反顧地追求最前沿的科學、創造最先進的技術,為中華崛起和人類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


他時常因國內教育痛心疾首,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如果沒有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不可能全方位成為世界強國。他希望在中國,能有一所真正的人才大學。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他後來辭去清華的任教,通過慈善捐贈創建一所新型大學——西湖大學。有43位創始捐贈人和將近1萬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為這座大學捐款。


施一公說:“創辦西湖大學之前,我對諾貝爾獎從來沒有上過心,但是自從創辦西湖大學以後,我對它特別關注。因為我意識到如果我早一點得到諾貝爾獎,會對大學創辦創造一個非常好的輿論環境,會讓西湖大學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但是對我而言,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在西湖大學成立儀式上,他說: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西湖大學有近百位世界一流的科學家,致力於培養的是第一對有社會責任感,第二是拔尖創新的人才。西湖大學的誕生不僅是應時勢之變,更是應教育之需。


施一公的生命,正應了他父親為他取的名字,希望他長大以後能一心為公。施一公說:父親賦予我這個名字的寓意,在我一生中的很多重要關頭,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選擇,他希望自己能有像父親一樣的大愛和情懷。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國士挺身而出,幸哉


自古以來,都是由一個個偉大的人,撐起了一個偉大的國家。他們的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魯迅先生所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取法的人,這些人構成了中國的脊樑。”


在中國,還有一個國士家族,這個家族誕生國士有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鍾書,還有歷史學家錢穆、外交家錢其琛、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這個家族有條家風古訓一直流傳:“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這條錢氏的家訓也被民間稱為國士家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謀私利者謀一時,謀公利者謀一世。在現在這個許多人為私利而奔忙的時代,真正謀公利者才有可能像錢氏家族綿延千年而不衰,誕生出一代代為國而肩負者。而那些謀私利者,一時風光,如同黃粱美夢,曇花一現禍害家族。


國士者,從不以自己利益為先,也從不需要光鮮靚麗的包裝,而是一心以國家社會利益為先。浮華功利,精緻的利己主義盛行的時代,他們就像一道光,引領著青年學子該當如何立身。一個國家若沒有國士,便如黑暗籠罩,所有人可能都被捲進了浮華功利的洪流之中。


這個時代,慶幸,有他們。


有使命,乃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