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1904年,福建晉江,有兩位親兄弟倆一同結伴前去河南開封參加當年的甲辰科會試。親兄弟倆能同時參加院試、鄉試並不少見,但能一起參加會試可並不多見。並能同時高中更是鳳毛麟角。一個家族能出兩名會士已可揚名鄉里,更別說一個家庭了。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貢院

哥哥名叫林翀鶴,弟弟名叫林騷,兄弟倆相差12歲,這一年哥哥41歲,弟弟29歲。有人可能會說哥哥41歲才參加會試,相信並不優秀。那是你並不瞭解科舉考試有多難。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讀書哥倆

人人都知道,科舉考試中有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而院試通過了就是秀才,但很少人知道在院試之前正式的考試還有縣試、府試,只要有一項考試不通過都不能進行下一次考試。洪秀全曾在廣州院試中三次落地,那一年他25歲。人人都知道鄉試通過了就成了舉人,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鄉試通過的比例。比如順天府鄉試,有大約一萬二三千人參加,而最終只錄取了二百八九十名,錄取率大約在百分之二。這樣的通過率不亞於現在的重點本科。人人都知道會試通過了就是貢士,然而很多人認為會試下面就是殿試,其實在這中間還有一個覆試。人人都以為殿試之後就完事大吉了,其實殿試之後還有一個朝試。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讀書兄弟倆

覆試、殿試、朝試都是在保和殿中考試,這三場考試都不能馬虎,因為考試成績的優劣決定了你後面工作的分配。是進翰林院繼續進修,還是分到各部擔任主事,還是到內閣做中書,當然還有分配到地方做知縣。這幾項工作的分配就要綜合考量後面這三次的成績。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保和殿

哥哥林翀鶴和弟弟林騷當年分別先後通過了鄉試成為了舉人。所以,在1904年,哥倆才有資格前往河南開封貢院參加會試。哥倆在會試前相互鼓勵,哥哥相信憑弟弟的才華,高中貢士不成問題,弟弟同樣認為哥哥已經做好了考試的準備,兄弟倆可謂是信心十足。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讀書人

三月初七,兄弟倆進入貢院考場。初八日,第一場開考,連續考了三場,每一場考3天,直到十六日才考完,十七日正式出貢院。這就是所謂的“春闈”。原本會試的考試地點應該是在京師貢院,由禮部主持。但因為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把京師的貢院破壞相當嚴重,已經無法作為考試地點,所以從1902年,恩、正併科順天鄉試,1903年的癸卯恩科會試,直到1904年的甲辰恩科會試只能選在河南開封貢院舉行。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讀書人

林翀鶴和林騷兄弟倆十六日考完,十七日散場後,原本應該在河南開封等候揭榜,查看各自的成績。但他們兄弟倆卻選擇了回老家福建晉江。一是因為,兄弟倆家境貧寒,而從考完到揭榜,知曉各自的成績,這中間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兄弟倆行囊之中早已所剩無幾,家中又一盆如洗,一個月的時間,兄弟倆實在是耗不起。吃飯、喝茶、住店都得花錢,兄弟倆難以承受。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讀書人

還有一個原因讓他們回家的是,哥哥林翀鶴在考完之後,感覺自己考得並不理想,甚至可以說沒有高中的可能。而弟弟也感覺到雖然自己才華橫溢,但自己的字還沒練到家,所以他也認為在這次的考試中會因字差也很難考中。兄弟倆一通氣,沒想到都認為自己沒有考中的可能。既沒有多餘的錢,又沒有考中的可能,兄弟倆一商量,趕快“打道回府”,不然真要“喝西北風”了。兄弟倆就這樣,信心十足而來,垂頭喪氣而歸。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林翀鶴

考完試,二十四天後,四月初十,會試發榜。榜上赫然寫著林翀鶴和林騷兄弟倆的名字。候榜的舉子,中了的,那是非常的高興,成為了貢士,不中的,那是垂頭喪氣,有哭的,有罵的。此時,所有舉子中,只有遠在福建晉江的林翀鶴和林騷兄弟倆心裡最平靜。因為,兄弟倆對自己考中的信息一無所知,一直認為不會考中。他們回家,再一次投入到苦學之中,等待下一次的會試。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讀書人

直到四月二十五日,朝廷才決定五月初十,所有貢士集聚北京保和殿參加覆試。而到了五月初十,參加覆試的貢士卻少了十五位。其中十三位不是因為期間病逝,就是因為丁憂不能參加,唯獨林翀鶴和林騷兄弟倆不知何原因。最終,兄弟倆也沒有參加覆試,更別說之後的殿試和朝試了。他們唯一的機會就是三年之後,再到京師參加下一次的覆試。有些不明就裡的人,認為兄弟倆自命清高,會試考中都不進京參加覆試,這是簡直太高傲了。後來,兄弟倆才說出真相。原來,他們對自己不自信,認為沒有考中的可能,所以回家後已經在家打算再苦學三年,參加下一次的會試。所以,臨近發榜的日期,兄弟倆也沒有去關注,始終認為不可能考中。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讀書人

沒想到,等他們真正知道自己考中了以後,一切都晚了。從福建到京師已經趕不上參加覆試的時間了。兄弟倆知道考中後喜極而泣,而當知道不能參加覆試,也就無緣殿試和朝試後,又捶胸頓足。其實,兄弟倆雖然沒有機會參加下面的考試,但也不至於太過悲傷,因為他們已有了貢士的身份,下一次可以直上北京參加保和殿的覆試、殿試、朝試。只不過要白耽擱三年的時間。之後,兄弟倆一邊自我安慰,又相互安慰。哥哥林翀鶴對弟弟說:“我要再苦學三年,爭取在三年後的考試中取得好名次。(因為下面的考試關於工作的分配)”。弟弟林騷對哥哥說:“我的字寫得不好,在家再苦練三年,也爭取三年後取得好名次。”兄弟倆已經打算三年後,在覆試、殿試、朝試中大顯身手,光耀門楣。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三位讀書人

然而,令兄弟倆和天下學子沒想到的是,下一年,也就是1905年,朝廷居然取消了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兄弟倆聽到這個消息,相抱大哭不已,痛惜因當初不自信而不敢看成績,錯過大好前程。兄弟倆也將永遠帶著貢士這尷尬的身份,因為《大清會典》明確規定:會試中試者曰貢士,殿試賜出身者曰進士。則未經殿試者,只能稱貢士,而不能稱進士。兄弟倆再怎麼痛苦,再怎麼後悔,也無濟於事了,好像幾十年的寒窗苦讀對兄弟倆開了一個終生的玩笑。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進士匾

以前,在北京參加會試完畢後,離出榜總有一個月的時間,大部分舉子都會在北京候榜,這也叫“侯曉”。因為貼榜也叫“揭曉”。離開北京回家的舉子都是那些離北京較近,或無錢久住的。等到“揭曉”接到考中的信息時,再趕緊進京覆試。然而,這種信息有時得到較晚,等到趕到北京,覆試已經過了。自己未趕上,可以參加下次的覆試、殿試、朝試,不過要浪費三年時光。在這三年,文字中,只能寫貢士,萬不能寫進士,倘若在三年內不幸去世,那將永遠是貢士。

寒門學子,哥倆全考中,卻因不自信,錯過大好前程,哥倆抱頭痛哭

皇榜

一般情況下,只要在這三年內平安無事(無丁憂),下次考試一定能得到進士的身份,因為下面的考試不再淘汰貢士,只排名次。然而,讓兄弟倆悲催的是,他們永遠不會成進士了,科舉廢除,自然也沒有了覆試、殿試、朝試。兄弟倆再也沒有機會了,只有相抱痛哭。雖然,兄弟倆沒有了進士身份,但畢竟還是響噹噹的貢士。舉人尚且還能有機會候補知縣,作為貢士的兄弟倆自然機會更大。1907年,哥哥林翀鶴被授知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