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線上“破殼”四川“雞仔”飛向全國

線上“破殼”四川“雞仔”飛向全國

疫情過後,你最想做什麼?身在成都,可能腦海裡會浮現出一本菜譜:口水雞片、老媽兔頭、鴨腸燙火鍋……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不過,“煙火氣”背後,是很多人的“生意經”——你初夏燙火鍋的鴨腸、盛夏下夜啤酒的兔頭,都要從這春天開始“種苗”。

在四川廣漢,禽苗交易被稱作“毛毛行業”。這裡有西南最大的禽苗交易專業市場,產業鏈分工精細到以天計環節。在這裡,有人靠一隻小雞成家立業,把生意做到了省外;有人30年未離開市場,見證活禽市場起伏與轉型……

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這裡的“小雞”正在發生什麼故事?

A“生意” /

一年交易量約4000萬羽

一半以上在省外

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風和日麗,每天九點過去市場逛一圈,就像上班一樣——這是王聰的日常習慣。王聰是禽苗養殖戶,“入行”已經30年,逛市場的習慣,也保持了17年,“單數天喝茶談期貨,雙數天現貨交易”。

王聰的“市場”,是位於廣漢市的西南禽苗批發市場——這是西南片區最大的禽苗交易專業市場,承擔著西南地區雞、鴨、鵝苗的大宗交易。這裡每逢雙日交易,2019年禽苗交易量約4000萬羽,其中省內交易量1600餘萬羽,省外交易量2400餘萬羽。以往,這裡每天都會迎來約500位與王聰一樣的養殖戶。

2月21日中午,陽光明媚,市場大門上方“西南禽苗批發市場”幾個大字閃閃發光。約十米寬的鐵門緊鎖,只留了個單人進出的小門。大門兩側,十餘家禽苗、獸藥等商鋪都沒有開門。市場負責人陳經理表示,原計劃2月2日開市,但後來取消了。

“一年就過年休息一個星期左右。3月到10月是旺季,早上七點過開門,中午十二點關門,高峰期早上四五點就有車在門口排隊了。”市場管理人員陳徵友介紹,整個市場佔地50畝,除了8月份最熱的時候人少點,平時不管下雨還是出太陽,市場上少不了四五百人。

禽苗養殖在當地被稱為“毛毛行業”。價格行情每天都在變,市場就像股市的交易大廳,不過一個是看消息,一個是聽消息。

市場裡雞鴨鵝都有固定位置,單數天談期貨,主要是種蛋和剛孵化出殼的小雞小鴨小鵝,有些合作像喝茶,茶香氤氳中談好價格;還有些合作像下棋,一圈人圍坐而談。

而現貨則經過了大概七天左右的脫溫育雛,業內稱為“條貨”,主要賣給農戶、養殖場等,便於養殖。此外,還有眾多經銷商“轉手”,甚至遠銷到省外。

“期貨四六開,省外四成,省內六成;條貨則是二八開,省外兩成,省內八成。”陳徵友表示,一個單數天加一個雙數天,市場的禽苗交易數量大概在六七十萬只。行情好的時候,能達到80萬隻,銷售額上千萬。

B“困局” /

市場關了,交易停了

賣不出去與買不進來

疫情之下,市場沒有按照原計劃開市。但2月2日,王聰還是出現在市場,一同出現在市場的,還有幾十位周邊養殖戶,“一年之計在於春,感覺剛開始就遭遇了打擊,習慣還改不過來。”

禽苗在養殖業內被稱為“張口貨”。“就是一直張著嘴要吃的,不像一般商品能放能等”,王聰今年一月初孵化了10箱鴨蛋,準備開市的時候賣。一箱大概一千枚蛋,按照8成左右的孵化率,10箱差不多能孵化8千隻鴨苗,“一隻鴨苗二三十塊不等,二十萬也就沒了”。

市場關了,交易停了,剛出殼和剛脫溫育雛完的禽苗賣不出去,只有“打包”,也就是無害化處理,虧損難免。

不過,對久經“養殖場”的“王聰們”來說,焦慮雖然有,但並非“絕望”,去年家禽漲價,很多養殖戶都賺了錢,“搞養殖就像打牌一樣,有輸有贏,虧了還是要繼續。”

這一點,讓廣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感慨,儘管無害化處理意味著顆粒無收,但,“該做無害化處理的時候,沒有一家農戶不配合、扯皮或者抱怨。”

因為禽苗市場關閉而焦慮的,還有百公里外,成都崇州的養殖戶鄧建松。他從事養殖業十餘年,春天正是買禽苗的好季節,然而他只能觀望。

禽苗交易渠道減少,傳遞到終端養殖戶,則量少價高,“苗子的價格一天一個價,從最開始的一元錢漲到了現在的六七元每隻。”

禽苗市場暫時關閉讓交易陷入困局,一方面是禽苗堆積無法銷售,另一方面是養殖場缺少禽苗來發展生產,面對困境如何破局?

C“破殼” /

開發線上交易平臺

日均交易量恢復五六成

大年初六,市場不會開市通知發出的前一天,廣漢市農業農村局拉了一個“西南禽苗交易群”微信群,平時負責市場禽苗防疫檢疫工作的廣漢市農業農村局金魚鎮畜牧獸醫站站長麥軍是群主。

“供需雙方的消息,大家關心的問題,最新的政策裡面都有。”王聰表示,最開始群裡的交易可能並不多,但又有了以前市場那種熱鬧的感覺,又能瞭解各方面的消息,心不慌了。

很快麥軍和同事們發現,群裡每天都很熱鬧,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消息太多,很快就被淹沒,根本找不到。

一個更大膽的想法被討論出來——1月31日,廣漢市農業農村局聯繫到了京東,希望可以一起開發線上交易平臺。負責與京東一起開發平臺的,是廣漢市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股副股長鄭強。他拿出手機熟練地向記者演示,識別二維碼,進入一個名為“西南區禽苗線上供需平臺信息表”的小程序,首先看到的是需求方所需禽苗品種數量以及求購人聯繫方式;緊接著下面是養殖戶的聯繫方式以及養殖的品種;再下面還可以輸入供需信息。

“2月1號開始弄,5號上線,前前後後改了十幾輪。”鄭強表示,那幾天每天和京東的技術人員一起討論修改,常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最開始是一個鏈接,後來發現有的養殖戶用不慣,登不進去,就換成了二維碼”。

而完成線上應急平臺只是一個開始。“還要挨家挨戶宣傳,有些不會用的,幫他們錄入信息”,只要錄入了信息,後期有需要就可以直接電話聯繫,這樣哪怕是平時玩手機比較少的農戶也能參與其中。

2月5日線上交易平臺上線當天即發佈供需信息400餘條,完成包括雞、鴨、鵝在內的禽苗交易34500羽,2月6日87850羽、2月7日56000羽、2月8日46200羽、2月9日104100羽……截至2月21日,廣漢市已經累計完成禽苗交易240餘萬羽。市場雖然依舊關閉,但日均交易量已經恢復了五六成。

D“突圍” /

四川基本做到“三個不攔”

出殼的禽苗運往全國各地

線上替養殖戶找到了買家,但貨沒有交到買家手裡,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

在線上平臺上線的同時,廣漢市農業農村局也開始為養殖戶辦理通行證。為了儘可能方便大家辦證,廣漢市農業農村局把辦證點直接放到了獸醫站。“禽苗交易都需要到獸醫站開檢疫證明,這樣養殖戶跑一個地方,該辦的一次就能辦完”。

為春耕而早早行動的,不僅僅是廣漢,還有成都甚至整個四川。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今年提前啟動春季防疫,尤其是在畜禽及產品調運、物流運輸保障方面,成都開展農業經營主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物資及人員運輸車輛通行證辦理工作,為社區團購、線下配送的車輛辦理“三綠工程”(臨時)證。

四川目前基本做到了“三個不攔”,不攔各類種子、種畜、種苗車輛;不攔化肥、農藥、農膜、飼料、獸藥等生產資料車輛;不攔果蔬、畜禽、水產等市場保供車輛。

“未來幾天差不多每天都訂好四五個航班了。”今年53歲在市場做了12年禽羽運輸生意的陳達全表示,他只做運輸,通過空運把剛出殼的禽苗運往全國各地。之前旺季的時候,每天至少十五個航班,上萬只、大概一噸多重的禽苗發往全國各地。而10月份天氣轉冷進入淡季後,每天大概四五個航班。“全國都有,3月新疆為主,5月開始兩三個月東北為主。”

陳達全介紹說,今年從年前休市到到前幾天,他一共只發了幾個航班。“跟虧損的養殖戶比,我只是沒生意”,最近運輸問題也解決了,這幾天生意又熱鬧起來,他訂的發貨的航班也多了。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林聰 攝影 呂國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