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韓華確認關閉其韓國產能 硅料、組件雙重尷尬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韩华确认关闭其韩国产能 硅料、组件双重尴尬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繼韓國多晶硅企業OCI正式宣佈關閉太陽能級多晶硅業務後,韓華化學正式確認將在2021年關閉多晶硅業務,涉及多晶硅產能1.5萬噸。

多晶硅料面臨關稅和高成本

韓華化學將在明年2月前關閉的多晶硅業務,而就在一週前,該公司還表示仍在評估其在多晶硅行業的業務情況,公司董事會認為多晶硅的製造成本高於其售價,導致虧損大於收益。

韓華公司年度報告稱,韓華化學2019年淨虧損2489億韓元(約合2.074億美元),與前一年1604億韓元(約1.315億美元)利潤形成鮮明對比。

韓國多晶硅製造商面臨著來自中國低成本硅料的激烈競爭。行業普遍認為,在韓國政府決定增加工業用電費用後,多晶硅和其他依賴電力的製造商已經開始感到壓力,並開始向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轉移。

如韓國另一家多晶硅製造商OCI已經安排從2月20日起關閉除P1以外的國內所有產能,涉及太陽能多晶硅產能5.2萬噸,而P1產線將改為電子級多晶硅生產,OCI在馬來西亞2.7萬噸多晶硅將繼續運營。

因此韓華化學表示,缺乏政府的支持,額外的碳成本以及不斷增加的電費是導致公司做出這一決定的主要因素。

我國商務部1月中旬表示,對美國和韓國多晶硅產品的反傾銷稅將再維持五年,繼續徵收反傾銷稅的稅率與此前的規定相同。其中,對OCI株式會社(OCI COMPANY Ltd.)徵收4.4%,對韓華化學徵收8.9%的反傾銷稅。

《韓國時報》的一份報道認為,儘管韓國多晶硅面臨的關稅成本不高,在過去的幾年中享受到了中國光伏迅猛發展以及中美光伏雙反的紅利,但從2018年5.31起,中國的新增光伏裝機逐年下降,而中國本土的硅料供應卻有增無減,讓OCI和韓華化學面臨著製造成本和關稅成本的雙重壓力。在原本就越來越有限的市場空間下,OCI和韓華退出多晶硅業務實屬無奈之舉,也是兩家企業調整業務重心最明智的選擇。

硅料產能佈局和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韓國兩大多晶硅生產商紛紛退出,勢必將對韓國多晶硅產業造成很大沖擊。來自於硅業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韓國OCI、韓華多晶硅料的產能產量佔全球的15%左右,剔除OCI 在馬來西亞的產能後,佔比在10%左右。

由於全球光伏產業發展迅猛,對多晶硅也產生了相當大的需求,但多晶硅產業向中國轉移趨勢明顯,中國多晶硅產量持續增加。2018年,我國多晶硅料進口量開始首次出現下降,進口率也下降到了40%以下,國產替代的速度在加快。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2019年多晶硅產量34.2萬噸,同比增長32%。

多晶硅粗放式發展模式已過,“剩者為王”的時代開始來臨。國內的多晶硅主流企業大多集中在2010年以前進入行業,之後,東方希望等又在2016年左右開始在低電價地區佈局新產能,並於2019年左右基本投入使用,讓多晶硅料的成本變得更低。多晶硅行業屬於精細化工行業,生產工藝複雜,流程眾多,投資大,回收期長,老的產能很難放棄,但老產能的成本已經無法與新產能相比。

目前主流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已經進入行業多年,對行業Know-How積累已經很深,產業已經形成很強的技術壁壘。產業粗放式的發展時代已過,多晶硅格局已經開始穩定,海外高成本產能的退出將加速全球平價上網。

韓華組件製造,也舉步維艱

韓華化學隸屬於韓華集團。韓華集團旗下還擁有光伏製造企業Hanwha Q.CELLS,該企業於2012年由韓華集團收購德國太陽能企業Q.CELLS後成立,除了在中國啟東擁有原林洋光伏的組件製造產能外,還在美國做重點投資。

然而,韓華的美國組件製造產能同樣進退兩難!

根據對美國市場的追蹤,美國光伏組件的製造成本在關稅保障下依然無法和進口產品競爭,實施關稅保障以來,美國光伏進口占比卻逐年上升。根據《USTR光伏關稅保障政策五年複審報告》,過去的2019年,美國本土的組件製造廠過得相當艱難,但美國的新增光伏裝機量卻增加了30%。

因此,HanWha Q CELL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要不遺餘力地力挺USTR繼續實施關稅保障,市場份額卻仍在下降,另一方面時刻擔心中美貿易形勢的緩和和關稅保障政策的逐步消除,一旦發生,其在美國的組件投資基本化為烏有。

而韓華組件出貨量在2019年仍然排名全球第六,離不開其中國工廠的貢獻。

原標題:韓華確認關閉其韓國產能,硅料、組件雙重尷尬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