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关注】向王秀君同志学习!新华社报道战“疫”村支书的最后时光

【关注】向王秀君同志学习!新华社报道战“疫”村支书的最后时光

宽甸县委作出向王秀君同志学习的决定

今天,中共宽甸满族自治县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倒在抗疫一线的王秀君同志学习。

2月24日凌晨,奋战在抗疫一线忘我工作的宽甸太平哨镇泡子沿村党支部书记王秀君突发心梗去世,年仅49岁。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王秀君生前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在脱贫攻坚、生态资源管护、信访维稳等工作中走在前、干在先。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始终坚守第一线,饿了吃泡面、困了睡车里,带动全村党员群众筑起了保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防火墙”。在去世前的十几天,他挂点滴、忍着病痛不下火线,去世当天还在岗位上工作。

【关注】向王秀君同志学习!新华社报道战“疫”村支书的最后时光

▲2月15日,暴风雪中王秀君坚守泡子沿村防控卡口

宽甸县委号召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王秀君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恪尽职守、担当作为的敬业精神,心系群众、满腔热忱的真挚情怀,冲锋在前、无私无畏的斗争意识,与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把当前疫情防控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今天,新华社以《战“疫”村支书的最后时光》为题,报道了王秀君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忍着胃痛仍然挣扎着起床继续工作。

【关注】向王秀君同志学习!新华社报道战“疫”村支书的最后时光

战“疫”村支书的最后时光

一位村支书的人生告别,只有6个家人。

2月23日,按上级要求将防控一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撤除卡点,保证路路畅通。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太平哨镇泡子沿村党支部书记王秀君在紧张忙碌一天后,24日清晨,他倒下了,年仅49岁。

25日凌晨四点,寒风刺骨,村子还在沉睡中。他年迈的父母、爱人,大女儿女婿、二女儿从村里悄悄出发了,他们要在5点半之前赶到殡仪馆。

“疫情发生以来,父亲一直在劝导他人不要聚集。他走之后,我们不办丧事,一切从简,这也是为了完成他生前的心愿。”大女儿王一凇哭着说。

村民一直说等疫情过后好好感谢一下他们的好书记,让他们平安地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日子,但他们没想到,好书记一个人悄悄地走了。

2月23日,是王秀君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早晨6时30分,闹钟响了,忍着胃痛,王秀君挣扎着起床后,看到了手机里的通知,上级要求撤除卡点,保证路路畅通。他喝了口水,来不及吃早餐,赶紧给村会计金玉才打了电话,立即组织人清理路障、拆除帐篷,移走封路公告牌。

王秀君很壮实,一双大手有些粗糙。戴着口罩,拿着笔和记录本穿梭在村路上,虽然天气寒冷,但他总感觉热,将身上的羽绒服敞开着。疫情发生以来,他说的最多一句话是:“父老乡亲的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决不能有任何闪失”。

上午8时,村口。卡点帐篷被冰雪冻住了,王秀君到附近村民刘汉志、刘恩福家借来了斧头、镐子,和大家一起除冰。每干一会,他就得蹲下捂着肚子休息一会,脸上冻得通红,里面衣服已经湿透。三个小时后,全村六个封闭路口和两个交通检查站全部恢复交通。

“卡点是早上8点到位,他每天7点多就来到卡点,提前为大家生火取暖。”回忆起王秀君,村护林员于良哽咽着说。

于良最后一次看到王秀君是2月21日,“当时我去村部取口罩,看到王书记一边挂着点滴一边在电脑前办公,看到我他还笑着说‘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回家躺着心里也不踏实’”。

23日上午11时30分,王秀君从村口急匆匆赶到村部,按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的要求,和村会计一起对全村危房进行核对统计;放心不下村里人员密集场所的消毒防疫,他顾不得吃午饭,又跑到村里的小卖店等实地检查;看到消毒液没剩多少,他又开车来到镇政府领取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随后马不停蹄地返回村里投入到防疫消毒工作中去……

23日晚10点,王秀君仍在村部加班,接到女儿王一淞电话后,他说:“爸爸正在整理这段时间参与村里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名单,检查点撤了,过了今天也许能好好休息两天了。”

王一凇永远不会想到,这是她和父亲最后的通话,几个小时后父亲就走了。

在王秀君办公桌上,摆放得最多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资料、脱贫攻坚档案、疫情防控相关文件以及方便面火腿肠,垃圾桶中还有没来得及扔掉的点滴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