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膠州灣120年合圍史與地產大鱷之選擇

1、120年後膠州灣完成合圍

1869年前後,一個叫李希霍芬的德國年輕博士七次來到中國考察,其中在這一年,他花了半年時間走遍山東數州,尤其是圍繞著海邊做了詳細考察,最終發現膠州灣這個地方最適合做華北地理的出海口。

回德國後,這個著名的地理和地質學家將這些知識寫到有關專著中去。1877年,李希霍芬專門提交了報告《山東地理環境和礦產資源》,特別提到了膠州灣,給正在崛起、急於擴張的德國的軍政高層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促成了他們以後的行動。

1897年底,魯西南鉅野事件爆發,德國遠東艦隊進入中國,趁機拿下膠州灣。第二年,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將膠州灣沿岸租借99年,成為其殖民地。德國人開始規劃這個叫青島的城市,當然輪廓就是沿著膠州灣的環灣佈局。

當然,因為德國的資源和人口有限,所以只能沿著東岸向北佈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修築了膠濟鐵路,從市南,市北,四方,滄口,沿著膠州灣一路拓展,構成了近百年的青島格局。後來一戰爆發,德國夢碎,日本人來,直到被民國收回,再後來人民政權接受這個城市,都是沿內灣佈局。

直到1992年青島市政府東遷,才算打破這一格局,向東發展到了嶗山區。

進入新世紀,青島城市佈局就有點遍地開花了,尤其是濱海大道的組團發展,可以說完全不一樣了。而2007年之後,“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思路又一次迴歸。但2010年代的藍谷等規劃,又反覆了一次。

隨之而來的大橋和隧道的開通,讓膠州灣再次成為重心,原本被膠州灣分割的距離明顯變小,而紅島經濟區補充了北岸的佈局。西海岸新區也與市區連為一體。當然,之後成立新區的發展方向是沿著靈山灣向西拓展,向北也是個方向,但力度沒有那麼大。

最終到了2019年,在1898年“青島”這個名詞誕生兩個甲子之後,隨著上合示範區和青島自貿區再膠州灣西岸邊的塵埃落定,膠州灣沿岸的所有規劃終於佈局完成,填補完畢。

而此時,大橋降費、地鐵六號線開工、第二隧道要動工的消息也傳來,可謂大動作好消息不斷。


膠州灣120年合圍史與地產大鱷之選擇


於是在兜兜轉轉120年後,環灣合圍完成,膠州灣終於如同東京灣那樣,真正成為青島大城市佈局的內灣。

而2019年8月,52平方公里的青島自貿區在西海岸新區的北部揭牌,預示著西海岸新區的發展方向再次北移。

上合和自貿區兩大國家級新區的落地,預示著未來幾年,青島的發展重心已經放在了膠州灣西岸。尤其是自貿區對於西海岸新區的未來發展更為關鍵。

2、自貿區推動新區發展重心北移

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實施範圍52平方公里,佔山東自貿試驗區實施範圍的43.3%,全部位於國家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範圍內,其中包括青島前灣保稅港區、西海岸綜合保稅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經濟合作區(中德生態園)四個功能區,是山東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中面積最大的。

在山東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112條試點任務中,涉及青島片區的有106條,佔比近95%,也是試點任務最為集中的。青島片區重點發展現代海洋、國際貿易、航運物流、現代金融、先進製造等產業,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助力青島的國際貿易拓展和產業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之目標,可謂任重道遠。


膠州灣120年合圍史與地產大鱷之選擇


青島自貿區內擁有前灣大型深水港區,是世界第七大港口和我國五大外貿口岸之一,是開放發展的“橋頭堡”。青島片區獨特的發展優勢有利於集聚最開放、最先進、高等級的發展要素。

自貿區的出現,改變了西海岸把大部分重心都放在靈山灣海邊的局面,讓環膠州灣西岸也成為一個發展重點,把前灣港和保稅區及中德生態園等幾個重點園區連成一線,打通了向北發展的各種障礙。辛安不僅僅是城市副中心,而是未來的中心,畢竟連北邊的紅石崖都規劃了巨大的橋頭堡商務區。

這個格局的重大調整不僅僅是西海岸、也是青島未來的一個重大歷史機遇。就房地產領域而言,抓住這個機遇的項目不是很多。自貿區周邊的住宅地產項目幾乎沒有。而離自貿區最近的,又有城市便利配套的,當屬萬科的在辛安街道的樓盤城市之光了。

隨著自貿區各項政策的展開,及周邊各大配套的開工,第二隧道貫穿東西,六號地鐵鏈接南北,辛安的黃島中心位置優勢將迅速顯現,成為黃島重心北移的中心區域,而萬科城市之光的提前佈局,正是給剛需提供了這樣的一個佔位上車的機會。


膠州灣120年合圍史與地產大鱷之選擇


事實證明,青年們自然也能抓住這樣難得的歷史機遇,看到未來的空間,他們迅速成為這一樓盤的擁躉,使得城市之光去年熱銷近30億,成為西海岸剛需之王。自貿區概念熱議之後,城市之光住宅已經是尾盤狀態,目前僅剩餘不到200套,進入收官階段,真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畢竟是雙地鐵加自身4萬商業大配套的綜合盤,所以,留給剛需的最後購買機會不多了。你如果真的把這個格局看明白了,就應該知道抓緊時間行動了。

那麼,黃島北邊新區如此熱鬧的局面下,南邊的主城區又是個什麼局面?

3、去年土地烏龍大戲的贏家

去年3月29日,西海岸3宗地拍賣。其中HD2019-3027地塊位於黃島區嘉陵江西路北側、武當山路西側,土地總面積7188㎡,也就是10.8畝的袖珍地塊,還是個住宅混合零售商業用地,起拍樓面地價達到了5895元/平。地腳還算不錯,但價格也不低。關鍵是地塊建面只有21190㎡,除去商業,只剩餘19248平的住宅,還要分成兩個地塊,滿打滿算不到200套,都不值得做個項目。估計也就是這個原因,未設置特殊條件。

競拍結果讓人大吃一驚,17家競買人參與搶奪此雞肋地塊,幾乎全是地產巨頭,有萬科、碧桂園、龍湖、世茂金科、中南、藍光、華髮、海信、青特、天泰、東海等。經過90輪快速競拍,最後報價達到7645元/㎡,達到限價遭到“熔斷”,只好轉入網下競猜商品房銷售價格。


膠州灣120年合圍史與地產大鱷之選擇


然後再出波折,如同一幕大戲。4月4日,結果揭曉。首先是山鋼、青特、中南三家公司報價出現問題,小數點後邊為0,不符合規範而被淘汰出局,這裡邊最遺憾得當然就是山鋼,因為其報價最接近17150的價格,而因為無效,拱手讓給了首創,自然資源局一公佈價格,各大媒體跟進宣佈:首創成功進軍西海岸。

但是當時有位朋友來問,說自己計算的數字不是17150,而是16478.57。百忍老師當時的反應是這個應該不會錯吧,這麼簡單的算法,這麼重要的數字,所以回覆他是否有加權平均的理由?

結果不久,果然宣佈電腦算錯了,反正有關部門的粗心大意也不是第一次了,反正都是電腦的問題,外人也無話可說,於是結果作廢,另行宣佈。

4月25日,一波三折之後,終於最後結果出爐,龍湖最終以15964.01元/㎡的銷售價格競得,政府指導商品住宅毛坯銷售均價為16478.57元/㎡,成交總價1.63億元,成交樓面地價7674元/㎡。後來龍湖為這個小項目一共設計了兩個樓座,叫春江紫宸。

此事看似贏家是龍湖,實際上是萬科。因為龍湖只是個2萬平的小盤,而距離不遠的萬科新都會可是個超過30萬平的綜合性大盤。

16478元的這個限價,對比萬科新都會同一區域2018年的毛坯限價13186,已經漲了近3300元,上漲幅度25%,所以當時百忍老師提醒,要在黃島買房,這個數字得注意了。購房者自然會對比價格,用腳投票。

果然很多人見到這個價格,就迅速下單了西邊萬科的剛改大盤新都會,該盤在去年簽約也超過了20億,成為黃島中心城區樓市的大贏家。

2018年土地出讓之時的限價,其實真的是西海岸有關部門的明智之舉。既幫助解決調控難題,又讓購房者得到了實惠,還讓開發商能快速出貨,更為關鍵的是抵消了市場的強烈波動,避免了大批韭菜。

如果不是這個限價,以萬科的品牌,新都會的中心地段、周邊的完善配套,價格估計要比現在這個價高不少,當然也會增加銷售難度。

如今限價之下,儘管有自身樓盤的眾多規劃和配套,有周邊三條地鐵線的規劃和動工,有不遠處處的香江路商圈,有周邊的學校和醫院。萬科新都會的精裝價格依然穩定在15000上下,成為黃島中心城區的房價穩定器。購房者哪裡還需要擔心買了之後價格波動的風險?相反,原來把價格漲到2萬左右的香江路的幾個盤的購房者反而是忐忑不安。綜合比較之下,性價比十分明顯。


膠州灣120年合圍史與地產大鱷之選擇


這裡最大的優勢其實是土地的稀缺,城市各種基本佈局完成,剩餘的一點拆遷也是成本很高,所以,再出現大盤的機會不多了,限價這麼低的機會就更少了,何況還有萬科這樣的品牌加持,所以新都會對於黃島的改善需求來說,真是一次很好的換房機會。

就區域整體來看,儘管西海岸的樓盤供應眾多,但是說到黃島中心區域,無論土地還是房子,供求關係依然是最為緊張的,否則怎麼會17家地產巨頭搶一塊雞肋地塊呢?

他們的集體行為,還不能引導你的購房方向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