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貶低別人,並不能使得自己更有智慧

有人向你推銷保健產品,你可以要求他舉證其產品為什麼能夠起到保健作用,並且對他的舉證提出質疑。但如果你武斷的說:“賣保健品的都是騙子。”並以此來得出結論,他賣的產品沒有保健效果,這就犯了“因人廢言”式的“訴諸人身謬誤”。

因為人類社會中,“等級”的客觀差異是普遍的存在的,所以這種“因人廢言”式的“訴諸人身謬誤”最為常見。很多人甚至覺得這不能算謬誤,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你會不會覺得文盲的觀點不值得聽呢?如果你是家長,你會不會覺得小孩子的觀點不值得聽呢?如果你是領導,你會不會覺得基層員工的話不值得聽呢?

至少你可能覺得,“高等級”人的觀點正確的概率,要高於“低等級”人的觀點正確的概率。例如,放在古時候,“女人家頭髮長見識短”是否就不能算謬誤呢?舊社會女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而且受到封建觀念“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影響,她們中間讀書識字的比例也很低,所以見識自然是比男人“短”的。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恰恰是因為這個原因,你反而應該對“低等級”人的觀點格外重視。

記得一本武俠小說裡,描寫了這樣一個情節。一位武林高手教育他的徒弟說:“江湖上遇到以下三類人的挑釁要格外小心,老人、婦女和小孩子。”他的徒弟很不理解,覺得自己年輕力壯,怎麼會怕這三類人。師傅敲打徒弟說:“別人不知道你年輕力壯嗎?如果對方明知如此,還敢來前來挑釁,必定說明他們有驚人絕技在身。”

如果一個“低等級”的人,敢於在你面前發表觀點,而你卻嗤之以鼻的話,結果很可能就是“高等級”的你反被“打臉”。

2011年,當只有初中學歷的下崗工人郭英森走上“職場應聘類”的綜藝節目《非你莫屬》舞臺,闡述自己的研究發現時,主持人和12名企業高管嘉賓無不對其冷嘲熱諷,例如說:“你一個初中剛畢業文化的農民,妄談‘引力波’,你省省吧。”沒想到的是,五年後國際上享有盛譽的LIGO科學合作組織,宣佈發現了“引力波”存在的科學證據。這使得“低等級”的郭英森翻身網絡紅人,被戲稱為“諾貝爾哥”,成功打臉眾多“高等級”嘉賓。當然,這並非說明郭英森就是偉大的科學家,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但至少說明,嘉賓們僅僅因為其身份低微,就武斷地駁斥其觀點,是存在問題的。

所以,自古中國就有“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的說法。無論有多少正確的觀點,不代表對方就有多“高級”;同樣的,無論身份多麼“低級”,不代表對方沒有真知灼見。允許各抒己見,理性分析,客觀求證,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那麼,如果你碰到了這種濫用“訴諸人身謬誤”的辯論對手,該如何是好呢?針鋒相對和拂袖而去,都顯得太沒有風度了。面對這樣的對手,暢銷書《人生十二法則》的作者,綽號“龍蝦教授”的喬丹·彼得森曾經展示過一次“教科書”級別的顛覆對決。

2018年,喬丹·彼得森接受英國電視臺採訪,女主持利用主場之便,試圖給他貼上“性別歧視者”的標籤。例如,質問其為何YouTube粉絲80%為男性,為什麼書中男性的平均收入高於女性。並且不時中途打斷喬丹·彼得森的話、然後轉移話題、把自己臆想的觀點扣在他身上,而風度翩翩的喬丹·彼得森則從容不迫、見招拆招,始終堅持用客觀證據論述自己的觀點。

結果,這段視頻“爆火”,播放量超過了600萬次,觀眾普遍認為,替激進女權主義者發聲的女主持人才是真正的“性別歧視者”,對其粗暴行為十分憤慨,電視臺甚至聲稱需要動用警力保護該女主持的人身安全。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本來試圖用“訴諸人身謬誤”為武器的人,最後成了同一謬誤的犧牲品。

姑且不論“硬核理性教授”與“白左女權主持人”誰是誰非,但至少我們應該明白:“隨意貶低別人,並不能使得自己更有智慧;事實上,如果你真的更有智慧了,你就不會去隨意貶低別人。”

貶低別人,並不能使得自己更有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