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最近有一部電影火了,比《復聯》給人的震撼更大。連黃渤和徐崢都在微博上點贊推薦。

那就是豆瓣評分9.2,奧斯卡金獎提名的——《何以為家》。

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發生在戰火連天的國家黎巴嫩。在那裡,十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學會吸菸、偷竊,甚至販毒。

而其中有一個孩子贊恩求助媒體和律師,狀告父母:“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他的故事,引無數的父母深思……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這是一部讓你心碎的電影。有些幸運的人,成年的苦可以一輩子被童年所治癒。

而有些不幸的人,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治癒童年。

《何以為家》展現了一個黎巴嫩12歲小男孩贊恩的悲慘童年。

《何以為家》的原譯名為《迦百農》,看似不知所云的片名,其實取材於《聖經》,它在聖經裡指代一個地名——耶穌的城。

現在已經成了一片廢墟,在法語中,“迦百農”有混亂和無規則的意義。這正是本片所展現和凝望的。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男孩贊恩成長於貧民窟,全家都是黑戶,他沒有身份、出生沒有登記,連年齡都是被警察逮捕時做身體檢查時得知的。

贊恩的父母無所事事,吸菸酗酒、毆打小孩,完全沒有為人父母的責任和自覺。

贊恩最愛的妹妹剛來初潮,就被父母賣給了一個男人。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他的生活,沒有希望,無數個明日都落在無望的沼澤裡。

贊恩把父母告上法庭,在法庭上他發出了憤怒的吶喊: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話是“滾,你這垃圾!”生活是一灘狗屎,它並不比我的鞋子值錢。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職業,因為成為父母不需要考試,也不需要經過孩子的同意。

但為了一己之私就把孩子生下來,讓他們經歷人世間的苦難卻不給予他們愛與關懷,是何等的殘忍。

“生而不養”是贊恩對自己父母的控訴。贊恩在流浪時,與埃塞俄比亞單身母親相處,深刻感受到自己父母與這位母親的強烈對比。

雖然故事發生在國外,離我們所處的幸福安康的社會也比較遙遠。但是關於這個生而不養的電影話題,很多人依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與深沉的思考。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眼下的中國,雖然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有了少生優生的理念,但是在養育教育方面卻仍有缺失,生而不養的情況時有發生。

時常會接觸到一些孩子,他們的父母有的常年奔波在外對孩子少有關愛;有的過早離婚喪偶對孩子少有疏導彌補;有的甚至對孩子冷漠打罵……

這些家庭的孩子,性格大都比較鮮明,要麼是成熟過早,懂事乖巧;要麼則是散漫隨性,自暴自棄。但不論是哪種性格的孩子,從他們的眼神中望去,都能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陰影與憂傷。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這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所該有的憂鬱,而是家庭和生活的強加。而這些,卻不是一個孩子所能選擇的。

這個世界上很多的身份職業都要考試持證方能上崗,但是最重要的父母這個身份,卻無需考證與審核。僅僅是一時之歡,亦或是年齡使然,很多自己都還尚未長大,足夠成熟的人便開始為人父母。他們就跟剛出生的孩子一樣,在父母這個身份面前也是一張白紙。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然而,他們卻少有孩子那樣的學習興趣,成長熱情。以至於在孩子的養育問題上,錯失了太多良機!在父母的這個身份上,漸行漸遠漸別離。

<strong>生而不養,養兒不育,育而不教,何以為家?願天下所有父母共勉。

家庭教育的培養不僅僅是中國,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美國大學哈佛就有一本哈佛家訓充分詮釋了哈佛大學教育理念中的精髓和哈佛家訓的要旨,為成長中的孩子提供適合其心理需求的精神養分,鑄就一個哈佛學子應有的優秀品質,為成長為社會精英打下堅實的基礎。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哈佛大學300多年間,培養出了數位總統、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數以百計的財富精英,為商界、政界、學術界及科學界貢獻了無數成功人士和時代鉅子”。

年度催淚高分片《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哈佛家訓》被譽為家長的教子指南孩子的心靈導師

學生作文寶庫的書,以其豐富的文體形式,多樣化的角度啟示,嚴謹深刻的主題點評,使它們具備了長銷不衰的魅力。

而且一本只要69元,還包郵,便宜實惠,感興趣的家長,點擊下方商品卡,進行購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