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文 | 居澄妙書


20多萬人打分,9.2分的高分,這部自2019年底播出,才剛完結的人氣臺劇《想見你》,憑藉兩個人的穿越,四個人的愛情,再加一集一反轉的懸疑燒腦劇情,俘獲了不少追劇觀眾的芳心,贏得好評不斷。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想見你》海報

放眼近些年的臺劇發展,僅以2019年在豆瓣上廣受好評的部分作品為例,《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我們不能是朋友》豆瓣評分7.2,《俗女養成記》豆瓣評分9.1,可見臺劇積極轉型、求新求變的良好發展態勢。

現如今,儘管部分網友會對《想見你》有諸如“劇情拖沓”“灣式矯情”等評價,你又無法否認,這部黑馬之作的成功逆襲,再次從側面印證了臺劇在尋求“復甦”的道路上,似乎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那麼,以千禧年為起點,經歷過偶像劇的“黃金十年”,之後逐漸式微,再到現在,臺劇真的“復甦”了嗎?鑑於此,編劇幫(ID:bianjubang)特意和幾位編劇聊了聊。

我心中的臺劇No.1

對很多80、90後來說,“偶像劇”一詞再熟悉不過了。然而,它其實是個舶來品。彼時,在臺灣本土市場上,佔據主流位置的是鄉土劇。來到新世紀後,隨著受眾的年輕化和日韓劇的強有力衝擊,原先佔優的鄉土劇聲量漸弱,偶像劇迎來“黃金十年”。

主要表現在,2001年,華視的《流星花園》一經播出,迅速火遍整個亞洲,更是捧紅了劇中主演F4、大S這些年輕偶像。到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不僅大結局收視率達5.51,還成為金鐘獎有史以來獲獎數量最多的電視劇作品。除此之外,十年時間,還有像2003年的《王子變青蛙》、2007年的《放羊的星星》、2008年的《命中註定我愛你》、2009年的《下一站,幸福》等一系列偶像劇精品,至今讓人印象深刻。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流星花園》海報

“印象裡,我個人最喜歡的臺劇,除了小時候看的《流星花園》,往後的話,就是《我可能不會愛你》。這部劇較之早期臺灣偶像劇的情節浮誇、套路至上,更多了些生活氣質。在關注初老症的同時,沒有什麼所謂的霸道總裁,也不會刻意去塑造一個傻白甜女主。編劇不以跌宕起伏的敘事來取勝,而是靠真實細膩的情感打動人,和韓劇《今生第一次》這樣的劇有異曲同工之妙。”聊起從小到大最喜歡的一部臺劇,編劇方羌羌這樣告訴記者。

和方羌羌同為ABB創造公司的中國傳媒大學教師、編劇範侃除了《我可能不會愛你》,還推薦了更加古早的《新白娘子傳奇》,他認為,這部劇將中國傳統戲曲裡的反串、唱演和電視劇結合的比較自然,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

採訪對象裡,唯一的90後編劇張鳶盎表示,雖然平時涉獵的偶像劇有限,卻一直很欣賞2003年的《孽子》和2004年的《戰神》。“這兩部都是改編作品,一部來自白先勇的小說,一部來自日漫。我受觸動的原因在於,它們在改編成劇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內核,而非流於表面形式。不再止於由幾個年輕人演一部片面膚淺的偶像劇,而是勇於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投入了相當專業的拍攝水準。”

“黃金十年”後期,以2008年為起點,蔡嶽勳、陳銘章、林清振這些導演對臺劇的美學風格影響較大。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編劇汪海林說:“《命中註定我愛你》《痞子英雄》《敗犬女王》這幾部,都是比較出色的劇集。我個人喜歡《敗犬女王》,表演風格好,喜劇形態也好。”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敗犬女王》海報

“救火員”:Q Place與植劇場

隨著80、90後進入職場,臺灣偶像劇“黃金十年”的主要受眾群體開始集體“出走”。對於從小接受多元文化衝擊的千禧一代來說,在互聯網環境下出生的他們,臺灣偶像劇本就不是唯一必選項,可以說既無記憶,也沒情懷。臺灣偶像劇受題材與內容的單一化、敘事表達的雷同化、受眾群體的低齡化等各種因素影響,逐漸走向沒落了。2011年之後,比較難見臺灣偶像劇“霸屏”了。

時間來到2014年末,作為臺灣老三臺(臺視、中視、華視)之一的臺視,放長線釣大魚。為了培養更多的電影、電視、舞臺劇優秀表演人才,在未來推出更多的高品質劇目,聯合知名導演王小棣共同創辦了Q Place和植劇場。其中,Q Place表演教室意義就是孵化,是溫育,是醞釀。可以讓一顆萌芽的種子,只要轉一下,夢想就有無限可能了。如今憑藉《想見你》在大陸一炮而紅的男主角許光漢,就曾是Q Place培訓班中的一員。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演員許光漢

而被稱為“臺灣電視戲劇一場溫柔革命”的植劇場,由王小棣、蔡明亮、陳玉勳等在內的八位導演領軍,楊丞琳、吳慷仁、藍正龍等知名演員鼎力加盟。自始而終,《植劇場》系列以孕育臺灣戲劇友善生態為目標,從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四項全新主題出發,八部劇集最終集結,成為臺劇復甦道路上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例如《荼蘼》《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高質量劇集,就是《植劇場》系列的。

不難發現,《植劇場》系列通過劇集開發和傳幫帶的方式,做了一次精品劇的全新試水。“不可否認,《植劇場》系列對於臺灣的人才培養是有一定好處的,我們大陸的一些平臺也可以考慮借鑑一下。但要清楚一點,市場的多樣性,加之資本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平衡,任何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從市場用戶本身出發,大陸和臺灣還是有一定差異性在裡面的。”範侃說。

進一步說,《植劇場》系列也是臺劇為了擴大自身影響力,打破原有格局的一次冒險嘗試。“我個人覺得植劇場的建立和2014年開始大陸網劇市場的興起有一絲相像,本質來說都是革新。

一個擴大了臺劇的題材和表現手法,另一個讓國內影視市場更為百花齊放。在這一點上,兩岸都是相通的,是由創新引起的良性循環。”這是編劇湯祈岑自己的一番見解。

看過《荼蘼》和《天黑請閉眼》的張鳶盎強調,對於《植劇場》系列最大的感受就是臺劇在相對沉寂的這段時間裡,它在更加主動地追求變革。類型上趨近於垂直細分,而不是一味迎合廣大受眾的審美品位;在體量上走短而精路線,避免冗長拖沓。這種做法在國外劇集中並不少見,卻是內地市場比較稀缺的。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荼蘼》海報

臺劇”復甦“:Yes or No?

臺劇在放棄了懸浮與空心,學會向生活要藝術之後,時間來到了2019年。回首過去一年,“打回現實”的佳作一部接著一部,讓有些人直呼“臺劇的春天回來了”。先是早早鎖定年度華語最佳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到憑藉“道德邊緣的愛情”引發熱議的《我們不能是朋友》,再到溫暖治癒風的大齡女故事《俗女養成記》,更有懸疑燒腦黑馬逆襲劇《想見你》。一瞬間,臺劇就“來勢洶洶”了,坊間關於臺劇“復甦”的話題也越來越多了。至於臺劇“復甦”與否,我們編劇的觀點不盡相同。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海報

先是對臺劇“復甦”持樂觀態度的湯祈岑分析道:“首先,臺劇自身就具備比較成熟的製作流程,外加題材上的創新精進,容易打造出過硬的作品;其次,臺灣地區和大陸極其相似的人文環境,導致臺劇比起日韓劇,更容易在大陸流傳並獲得強烈共鳴;再次,拿‘黃金十年’來說,當時追劇的那批觀眾也長大了,就和有些人的青春是TVB一樣,臺劇在主題上的探索,正好和看臺劇長大的那批觀眾的人生軌跡是相似的,所以復甦情理之中。”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編劇宋方金不僅肯定了臺劇的”復甦“,還覺得它會對大陸創作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他說:“最重要的借鑑意義在於,一部好作品不是由投資規模和演出卡司決定的,而是由創作態度和製作理念決定的。臺劇的投資規模都不算大,演員也多以合適為主。”

“如何理解臺劇的復甦與爆款,需要理性看待。我們要分清楚,是針對臺灣地區受眾的復甦與爆款,還是對於整個華語市場的復甦與爆款。”

範侃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早前視頻網站做過相關統計,美劇在國內視頻網站的點擊率,在整個電視劇的點擊率佔比中大概不到5%。湖南衛視曾經引進過《我可能不會愛你》,收視率也沒有想象中理想。

“編劇幫”問創作者:《想見你》之後,臺劇“復甦”了嗎?

《我可能不會愛你》海報

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編劇倪駿對於臺劇的“復甦”與否,也持觀望態度,她表示,很長一段時間,臺劇都面臨資金不足的致命難題,臺劇與HBO、Netflix、FOX等國際平臺開展合作,才解決了“燃眉之急”。我們都知道這幾個公司是常出精品的,這樣的話,製作方面就沒太大問題了。“聽說《想見你》在開拍之前劇本就寫好了,大公司正是看到了劇本方面比較好的賣相,才做了投資,這是一個良性的工作流程。就像廣電最近的一個新規,有了完整的劇本才能立項,這對成熟的製作公司或團隊來說是有利的,對一些經驗相對少的小型製作公司來說可能就比較麻煩了。”

點評一向獨特而辛辣的汪海林告訴記者:“我不覺得臺劇全面‘復甦’了。臺劇這兩年所謂的‘爆款’,有賴於尺度的自由。在集中優勢創作資源的基礎上,最終還是要看對整個市場的佔據能力。另外,臺灣的政治氣候與環境相對特殊,這一因素對外銷市場的影響不可忽略。”

“風”從臺灣來,給予我們編劇的啟示是什麼

前不久,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四項大獎,可謂風光無限,有網友評論“他們的創作環境,在普遍能達到60分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80分的作品”。縱觀近幾年的臺劇,脫掉“談情說愛”的俗套外殼後,一眾人正以“敢寫、敢拍、敢演”的姿態,不斷尋求突破,從而邁入了一個全新階段。以上情況,從劇本創作的角度來說,給我們編劇的啟示又是什麼呢?

身為行業人,要時刻牢記電視劇不是一次性銷售商品,真正的精品劇是禁得起時間檢驗和口碑發酵的。範侃從個人經驗出發,建議說:“在所謂的‘下沉市場’和‘創新’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在當下利潤和長期利潤之間尋找一個風險平衡,有了這個,可能就會讓編劇和製作方們有信心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了。”

宋方金表示,給編劇同行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創作要修辭立其誠。別胡編亂造,也別閉門造車。你對藝術負責任,藝術就會對你負責任。方羌羌強調,要始終保持創作的熱忱,並相信故事的力量。湯祈岑還提到,在市場允許的情況下,尋找新的創作視角,深入受眾,瞭解受眾。

做過偶像劇的汪海林又獨闢蹊徑,他從文化角度出發,仔細分析了下,臺劇有國語劇的輝煌,長劇主要寫中國人的忠孝節義,所以比較接地氣,觀眾也很容易接受。近年來的話,儘管臺灣偶像劇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也是立足於本土文化基礎上的。

對我們編劇來說,千萬不可簡單複製一些臺劇的成功經驗,尤其不要去機械模仿臺劇的人設和故事形態,要學會走自己的路。雖然我做過偶像劇,但我不提倡大力發展偶像劇。偶像劇還是個半島文化、島嶼文化,在文化模式上,與中國大陸的整體文化形態並不兼容。”汪海林補充道。

同樣是對偶像劇有所涉獵的倪駿認為,還是要與時俱進。時間在往前走,整個市場和觀眾也在發生著變化。就當下來說,編劇是要有自己的絕活兒,也要注意自己的講故事方法是否過於傳統或老套。

所謂“復甦”,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回看“黃金十年”之後臺劇的發展,傳統偶像劇星光不再。面對所處困境,多年前臺劇就開始追求創新變革了。難能可貴的是,在不斷做出先鋒嘗試的同時,也並未喪失原本擅長的乾淨清新的敘事風格。一部部劇的主創團隊們,在一次次試煉中,讓作品的完成度越來越高。如今,臺劇也許並未完全“復甦”,對於未來而言,一切將水到渠成。


E N 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