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把濟南青島建成國家中心城市,能否讓山東經濟雄起

把濟南青島建成國家中心城市,能否讓山東經濟雄起

文 | 王霄

最近,全球經濟學家都在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這次疫情顯然是2020年中國經濟的“黑天鵝”,短期之內,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

回想新年伊始,我們還在關注各地GPD的增長趨勢,如今卻不得不面對疫情之下,尋找更加有效的生產恢復和經濟運行方案。

疫情防控不容鬆懈,但發展經濟、恢復經濟增長的決心也不容動搖。2月14日,山東省提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明確支持濟南、青島市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培育發展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這真是別具一格的“情節人禮物”。

疫情當前,山東為何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印發此方案,支持濟南、青島“雙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方案?或許,想法由來已久,因為“區域協調發展”對山東省而言,真的很重要。

地方GDP冠亞季軍的野心

在2020年地方兩會中,我們就已經能夠感受到山東省的緊張,因為這場經濟賽事關乎地方經濟“跑的速度”、“跑的長度”和“跑的質量”。

但毫無懸念,連續30年領跑全國的廣東省,依然是C位出道。

2019年,廣東省GDP總值預計突破10.5萬億元。這意味著,廣東省不但跑出了自己的調性,“一不小心”還跑出了亞洲。

一方面,廣東省帶領全國首創“十萬億俱樂部”,對全國經濟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另一方面,通過橫向對比世界銀行2018年全球各國GDP數據,可以發現,廣東省GDP按匯率折算後,可達到約為1.52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量。這已經超越澳大利亞、緊追韓國,堪比全球第十三大經濟體,真可謂“富可敵國”。

把济南青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能否让山东经济雄起

中國廣東省與世界各國GDP的對比(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隨後,江蘇省透露其2019年全省GDP接近10萬億元,年度經濟增長率預計達6.4%左右。這似乎向外界傳遞出江蘇要與廣東一爭高低的決心。

相形之下,山東省的GDP就多少有些讓外界“擔心”了。

雖然,山東省預計2019年實現GDP增長5.5%,按照2018年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修正經濟總產值6.6億元計算,山東省2019年很有可能會進入7萬億俱樂部。但這對於山東省而言,並非優異的成績,同時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把济南青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能否让山东经济雄起

2019年若干中國省市的GDP及增速(注:表中山東、四川、湖北、遼寧、黑龍江2018年GDP數據採用“四經普”調查結果數據)

根據歷史數據,自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在1982年-1985年連續四年衛冕冠軍。隨後在1986年-1992年與江蘇省展開競逐,拉開了“中國經濟老二”輪流做的序幕。而自1993年起(僅2006年除外),面對逐漸與廣東、江蘇拉大的數字差距,山東從 “被別人追著跑”變成“追著別人跑”的窘境。

雖然大家都是經濟強省,但是冠軍只有一個。

通過分析1978年到2018年的地方GDP數據,我們發現,山東與粵蘇兩省的差距變化一目瞭然。

山東與廣東的差距由1978年領先廣東39.6億元到2018年被反超3.06萬億元;與江蘇的差距由23.79億元擴大到2.59萬億元,41年竟然產生了1090倍的距離。

那麼此刻,山東推出的經濟發展新政策,能否助力其經濟重新進入快軌車道?為何山東省篤定“區域協調發展”是本省經濟復甦的關鍵?又為何要支持濟南、青島市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呢?這一切都要從山東省城市“頂層設計”的缺失來講。

城市“頂層設計”缺失

目前,在區域城市群建設方面,山東省還沒有形成國家級城市群,也沒有國家中心城市。換言之,缺少了城市“頂層設計”,就缺少了國家級的政策支持。資源調動和區域發展都會受到影響,高端人才和企業資本難聚焦,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山東省經濟的增長。

因此,實現山東省經濟的快速增長,首先要從內部實現區域協同發展,以城市群的力量解決“內憂外患”。

一方面,山東省在全國經濟地理版圖中,是個有點尷尬的“存在”。北面的京津冀城市群、南面的長三角城市群和西面的中原城市群,使得山東經濟發展面臨較強的競爭壓力。加上如今橫空出世的雄安新區、新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設計等,再次凸顯了山東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上的空白。

另一方面,在城市“頂層設計”上,山東省並沒有讓大家眼前一亮的標杆城市。相反,在不遠處的鄭州、武漢相繼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將意味著更多政策、資金和技術等資源的傾斜。特別是諸如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的成立,更是加劇了山東省地方城市突圍“三面”的難度。

把济南青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能否让山东经济雄起

山東省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圈

顯然,山東省“三面”突圍的任務十分緊迫,這也就解釋了山東“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要打破這一現狀,山東省只能舉全省之力,賦予青島和濟南經濟活力,再加上國家中心城市這一自帶城市經濟增長功能的“頂層設計”,或許就能助力山東省突出重圍。

當然,打造青島和濟南成為“雙國家中心城市”只是山東經濟振興的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通過以兩“點”帶兩“圈”(濟南-省會經濟圈,青島-膠東經濟圈),以“兩圈”形成山東半島城市群“輻射帶”,實現“點-圈-帶”的經濟突破,最終發揮山東省經濟集聚效應,這才是改善山東省經濟發展的關鍵。可見,山東省這一舉措可謂是用心良苦。

綜上,支持濟南、青島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改變山東省區域格局,也僅僅是揭開了經濟復甦下的一層面紗。山東省若要實現區域經濟質的飛躍,還需要更進一步,解決民營經濟培育不足的難題。

民營經濟培育不足

通過與粵蘇兩省民營企業表現進行對比,我們發現在民營經濟發展方面,山東省經濟復甦的第二步應是縮小民營企業數量的省域差距。

在2019中國民營企業100強中,廣東省和浙江省企業各計17家,並列排名第一,江蘇省民營企業14家位居第二,而山東100強企業未過雙數,僅有9家。

具體到營業總收入方面,廣東民營企業總營收共計37810.58億元位居第一,佔24.15%;江蘇緊隨其後排名第二,總營收24780.61億元,佔比15.83%;山東位列第五,總營收11145.20億元,只佔100強總收入的7.12%。

把济南青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能否让山东经济雄起

2019年百強企業在中國部分省份中的數量分佈

所以,與其說山東經濟不景氣,不如說山東經濟增長相較放緩。廣東、江蘇等省經濟發展增速依舊強勁,二者民營經濟發達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方面,廣東依傍粵港澳大灣區頂層設計,江蘇則佔據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優勢,這些都為各自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平臺和新增長極。

另一方面,高新科技企業的突起,也是民營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能。這裡就更不用強調廣東的華為、騰訊,江蘇的蘇寧、恆通等,已經發展成為體量龐大的頭部企業,對地方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和示範效應。

相較之下,山東經濟結構整體上仍然以發展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產業發展相對遲緩,在科技企業領域也相對落後,民營企業數量不多。在如今以科技引領新經濟的時代中,山東需要“頂層設計”來賦予區域新的經濟“增長極”,從而實現進一步縮小省際間差距的目標。

總的來說,山東省要實現經濟復甦、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並非僅僅關注GDP數值上的對比和追趕,更重要的是要關注隱藏於GDP之下,在城市頂層設計、產業結構調整和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差距與不同,通過縮小省際間在資本、技術和人才上的差距,讓自己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

□王霄(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