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

楊小凱,生於中國,1988年獲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CID)研究員、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

他的論文見於“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期刊”、“發展經濟學期刊”、“經濟學期刊”、“城市經濟學期刊”等匿名審稿雜誌。他和黃有光合著的《專業化和經濟組織》一書被權威雜誌書評稱為“蓋世傑作”。財務理論奇才費希爾·布萊克稱此書為“天才著作”。

他的《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被匿名書評人稱為“對經濟學根基

1987年,蒙納士大學,與家人 進行重新梳理,為經濟學教學提供了嶄新的方法。”該書評人認為“楊正在建立起一個全新的領域。是的,我敢預見,人們對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興趣將迅速興起,我認為它很可能成為未來的潮流。”

諾貝爾獎得主布坎南認為楊的工作比羅伯特·盧卡斯(Lucas)、保羅·羅默(Romer)、克魯格曼(Krugman)的要好得多。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阿羅稱讚楊的研究使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渾為一體。

由於其在經濟學上的巨大成就,楊小凱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楊小凱英年早逝,他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大家感興趣可以自己找資料深入瞭解,對於他的逝世,是經濟學界的損失,學界對其評價甚高,現摘一部分分享給大家:

楊小凱的出現使國際社會開始重新評價華人經濟學者的分量。就全球華人經濟學家而言,對中國的政治變遷和經濟改革有切身體驗和真知灼見者,是少數;能對現代經濟學作出理論性貢獻或挑戰現有理論體系者,是極少數;而同時具備這兩者者,更是鳳毛麟角。而楊小凱,就是這樣一個人。

關於楊小凱的經濟學貢獻,廣為人知的是:他為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分工是經濟發展和增長的原動力這一偉大洞見,提供了微觀機制和數學框架。另一個偉大成就是成功地創立了一個挑戰新古典經濟學的嶄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又稱“超邊際經濟學”。

在他離世後,連一向自負的經濟學怪才張五常都由衷感嘆:“只有上帝知道,如果小凱沒有坐牢十年,老早就有像我那種求學的際遇,他在經濟學的成就會是怎樣的。拿個諾貝爾獎不會困難吧。”

有人分析,楊小凱思想偉大之處還在於其有著強烈的處境意識,即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是他理論的真實背景。正如國際知名學者傑弗裡·薩克斯所言:毫無疑問,楊小凱也是研究其祖國——中國社會轉型問題最深刻而無畏的分析家之一。

楊小凱並非一個純粹的經濟學者,在他的言說中透露著大量的政治智慧,也滲透著他對中國命運的深切關注。他始終關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變遷並提出了眾多觀點,如開放戶籍制度、破除行業壟斷、允許土地自由流轉等等。

在楊小凱去世後,一位學術上的死對頭放下多年的驕傲對他作了一番真誠的評價:“其一,小凱是我遇到過的最有預感天分的中國學子;其二,他知道什麼是重要的思想。聰明才智之士不少,博學多識之輩也不難求,但預感好,知道什麼重要,則要靠天賦,要學也學不來。”(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