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我國航母上裝備的近防炮

航母的發展至今已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作為航母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艦載機,最重要的就是航母上的自衛武器,從航母一出世它就時刻陪伴在航母身邊,小到20毫米的艦炮大到200毫米重型艦炮,小到近距離防空導彈大到巡航導彈都在航母上出現過 。作為航母的守護神。航母的艦載武器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工作。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尼米茲級的艦首舷臺裝備了大量的防禦武器,有密集陣和海拉姆導彈


航母的主要作戰武器是艦載機。艦載機為航母提供強大的制空、制海作戰能力和震攝敵方的強大威懾力。但是,艦載武器仍然是航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戰裝備。航母上艦載武器的配置因各國航母的使命任務和使用模式的差異而各自不同。同時,航母的艦載武器系統還與各歷史階段航母和艦載武器的技術水平、本國艦載武器發展狀況和國外採購渠道等因素有關。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世界上第一艘航母鳳翔號

航母的艦載武器分別有艦炮和導彈

從第一艘正式建造的航母鳳翔號開始自1922年至二戰結束前,美、英、日、法等國共發展了大約48型航母。其中,美國15型(艦隊航母9型,護航航母6型),英國16型(艦隊航母7型,護航航母9型,未計入技術很不成熟的早期幾型航母),日本15型,法國兩型。在這些航母中,既有滿載排水量70000噸的大型艦隊航母,也有排水量僅幾千噸、由商船改造而成的護航航母。這一時期航母的艦載武器以各種口徑的艦炮為主。航母艦炮的口徑一般為中、小口徑,少數航母還配備有口徑在155毫米以上的大口徑艦炮。

在航母發展的初期,各海軍強國認為航母依然要承擔艦隊之間的對炮任務,所以在這個時代的航母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大口徑艦炮的影子。大口徑艦炮主要出現在早期建成服役的航母上。如美國海軍20世紀20年代建成服役,標準排水量36000噸的“列剋星敦”號,便安裝有4座雙聯203毫米主炮,同時期日本建造的“赤城”號航母(排水量30000噸)則裝有10門200毫米主炮。法國於1927年建造的第一艘航母“貝亞恩”號,也配有單管155毫米艦炮。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可見列剋星敦號艦橋前後醒目的203MM雙聯炮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早期的赤城號,可見其三層甲板和第二層甲板上的200毫米火炮


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後期,各國都意識到航母一般不需參與水面炮戰,因此“列剋星敦”號和“赤城”號均拆除了大口徑艦地,改裝中口徑防空/反艦兩用炮。各國航母使用的中口徑兩用炮,目本航母以雙管120毫米和127毫米艦地為主,美國則以127毫米艦炮為主,英國則以雙管114毫米和雙管102毫米艦炮主。由此發生了一個有趣現象,同時服役於英、美兩國的“博格”級護航航母,在美國服役的安裝127毫米炮,在英國服役的(“博格”級稱為“攻擊者”級)使用102毫米炮。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經過改裝的赤城號航空母艦,拆除了三層甲板和200毫米火炮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珊瑚海海戰中的列剋星敦號航母,其甲板上203毫米火炮早已消失無蹤其被127兩用炮替換


在小口徑艦炮配置方面,美國航母早期曾配備過28毫米高炮,後統一更換為雙管和四管40毫米“博福斯”高炮。作為40毫米炮的火力補充,美國航母還有大量的20毫來艦炮。英國航母上則多配備2磅炮、3磅炮、1.57英寸乒乓炮,管數有單管、雙管、四管、八管,在二戰後還裝備了部分美製40毫米和20毫米炮。日本航母上則主要配備三聯裝或單管的25毫米艦炮。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航母上裝備的四聯裝40MM博福斯防空炮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美國軍艦上裝備的127mm高平兩用炮,戰爭後期裝備VT引信大出風頭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無線電近炸引信的彈頭


這一歷史時期各國航母艦炮的配置思想,基本是力求以大數量達到高火力密度。從而提高攔截率。如美國二戰的主力航母“埃塞克斯”級,就配備有雙管和單管127毫米艦炮各4座,四聯裝40毫米艦炮8座,單管20毫米艦炮數十座。美國“中途島”級航母備有單管127毫米艦炮18門,四聯裝40毫米艦炮21座,單管20毫米艦炮數十門。英國的“競技神”號航母配備有單管140毫米艦炮6門,單管102毫米艦炮4門,單管3磅炮。1944年建成服役的“巨人”號航母配備有單管40毫米艦炮19門,四聯裝乒乓炮6座。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英國人的八聯裝乒乓炮看似火力兇猛。實際效果誰用誰知道

但這起碼比德國人強 看看英國的老對頭德國人在用啥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打一發裝一發非常快樂


日本1944年建成服役的“雲龍”號航母配備有雙管127毫米艦炮6座,三聯裝25毫米炮21座,單管25毫米艦炮30門;二戰期間噸位最大、滿載排水量達70000電的“信濃”號航母則配備有雙管127毫米 炮8座,三聯裝25毫米艦地35座,單管25毫米炮40門。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被人詬病的日本三聯裝25mm防空炮,一門炮成員九人,三門炮打出一門炮的感覺


航母的艦炮武器主要佈置在航母島式上層建築的前後部或中部的舷臺上,體積較小的小口徑機關炮更是見縫插針,在島式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前後方的飛行甲板、首尾部兩側,甚至到尾端的舷臺上均佈置有大量的小口徑炮。艦炮的佈局形成全方位覆蓋的遠近兩層對空火力網。從二戰期間爆發的珊瑚海大海戰、中途島大海戰、馬里亞納大海戰、萊特灣大海戰等大型航母編隊海上決戰的海空對抗中可以看出,航母上配備的中、小口徑艦地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中口徑艦炮雖然射速較低,但火力覆蓋空域較大,可用於在遠距離驅散對方編隊,又具有高平兩用作戰能力,裝備無線電近炸引信的英、美中口徑高炮作戰效率更是突出;小口徑高炮射程近,但火力密集,反應速度快,用於在近距離為艦艇提供自衛火力。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為了面對日益嚴峻的防空問題,航母上裝備的防空炮越來越多可以看到舷側和艦首都佈置著防空炮


在二戰後期,納粹德國首先研製成功制導武器並用於實戰。除使用V-1和V-2導彈對倫敦進行襲擊外,還在海戰中使用第一代空艦導彈和制導炸彈,導彈首次運用的經典戰例便是德國空軍用“弗裡茨”X擊沉了已投降盟軍準備接受改編的意大利海軍“羅馬”號大型戰列艦。羅馬號在二戰中無所作為,但首次被導彈擊沉也算是個里程悲的“人物”。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弗裡茨”正朝羅馬號墜去

導彈在二戰結束後得以迅速發展,並從陸用型發展到艦載型和機載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各國海軍新入役的航母以及接受現代化改造的老式航母都配有導彈武器,形成了導彈武器為中堅,火炮、魚雷和軟殺傷手段為輔助的艦載武器體系。

作為世界使用航母時間最長,參加實戰的次數最多,美國人對於航母的使用可謂頗有心得,接下來我們就主要以美國航母為例講講美國航母編隊的防空。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航行中的美國航母編隊


美國海軍是世界上唯一擁有10萬噸級大型航母的全球性海軍,航時總噸位相當於美國之外其他國家航母噸位總和的3倍,還擁有數量龐大、技術先進的各種戰鬥艦艇。美國的航母以編隊形式投入作戰使用,航母戰鬥群通常由1艘航母、1-2艘導彈巡洋艦、2-4艘導彈驅逐艦和導彈護衛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1-2艘快速支援艦(補給艦組成。航母編隊的防空火力網分為外層防空、區域防空、近程自衛防空三層。外層防空由航母搭載的空中預警機、戰鬥機和電子戰機承擔;編隊區域防空由航母編隊中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承擔。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具備區域防控能力攜帶宙斯盾雷達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由於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面臨退役,其作用將會被新一代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替代。美國航母自身裝備的艦載武器只需要進行本艦的近程自衛防空,抗擊突破遠程和中程防空火力網、進逼到距航母15千米空域範圍內的來襲反艦導彈和飛機。因而,與其8萬-10萬噸的排水量相比,美國航母的艦載武器配置得相當精練。如“尼米茲級航母的防空武器是:3座八聯裝“北約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裝置、3座“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以及4座六管SRBOC干擾彈發射裝置,沿兩側分佈在航母的舷臺上,形成全方位火力覆蓋。“北約海麻雀”艦空導彈的最大射程145千米:“密集陣20毫米艦炮的發射率3000發/分,對反艦導彈的有效攔做距離1500米;作為抗擊來襲反艦導彈的軟武器SRBOC干擾彈的投時距離可達4000米。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航母的最後一道保險“密集陣”防禦系統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布什號上的海麻雀導彈系統


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反潛作戰,由航母搭載的S-3“北歐海盜”反潛機提供半徑400千米的遠程反潛;由護航艦艇搭載的SH-60B“海鷹”反潛直升機和航母搭載的SH-60F“大洋鷹”反潛直升機提供半徑200千米的中遠程對潛防禦;由護航艦艇裝備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和反潛自導魚雷提供半徑20千米以內的近程對潛防凱。美國航母自身僅配備有1套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以保護航母免遭改魚雷攻擊:水下目標信息由編隊內護航艦隻提供,航母自身未配備水聲探測設備。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直升機發射反潛導彈

作為最具特色的航空母艦,前蘇聯人有一條自己的路子,這條路子彷彿一條點歪了的科技線。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基輔級航空母艦


蘇聯/俄羅斯發展航母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道路。1925-1968年,蘇聯曾多次策劃建造航母,但均因他種原因而未果。蘇聯於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基鋪”級航母被稱為1143型反潛巡洋艦,總體構型和艦載武器的配置也確實具有濃重的巡洋艦色彩,其既像航母那樣能夠搭載固定翼艦載機(“雅克”-38型垂直起降飛機),又像巡洋艦般裝備有大量功能齊全、威力強大的艦載武器。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因其問題多多,航程短,載彈量小不久之後就退出現役

在雅克38退出現役後基輔級搖身一變成了直升機航母,最新型的雅克141又慘遭夭折。基輔級之後一直是有艦無機的狀態。

“基輔”級航母在飛行甲板的首部區域、兩側舷臺和龐大的島式上層建築甲板上佈置著種類、數量繁多的艦載武器:對空武器配有SA-N-3B中程艦空導彈和SA-N-4近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各兩座、AK630型六管30毫米艦炮8座、雙聯裝76毫米艦炮兩座;反艦武器配有雙聯裝SS-N-12“沙箱”遠程超聲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4座;反潛武器配有雙聯裝SUW-N-1反潛導彈發射裝置1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兩座;十二聯裝RBU6000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兩座。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基輔級的艦首,更像是一條重巡洋艦旁邊掛了一層飛行甲板


20世紀80年代的蘇聯海軍對航母的使用有了新的突破,更注重航母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和協同能力。俄羅斯唯一一艘大型航母“庫茲涅佐夫”號,雖在國內仍被稱為11435型重型航空巡洋艦,但從總體構型以及艦載機配置上,已完全是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

但與基輔級和“戈爾什科夫”號一脈相承的是,該艦仍然配置有多達12枚垂直髮射的SS-N-19“花崗岩”遠程超聲速反艦導彈。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俄羅斯在航母和艦載機的數量及綜合作戰能力方面均難以與美國抗衡,裝備突防能力很強的遠程超聲速反艦導彈後,可用於對美國航母編隊實施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而本身數量有限的艦載機可以在配比上更側重於空中防禦;另一方面,“庫茲涅佐夫”號對本艦自衛防空武器的配置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增強,除配備有192枚垂直髮射的SA-N-9艦空導彈和6座AK630型六管30毫米艦炮外,還配備有堪稱當今世界各國航母上裝備的近程反導武器中的佼佼者的CADS-N-1“卡什坦”彈炮合一發射裝置8座。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卡什坦彈炮合一系統

此外,作為抗擊來襲反艦導彈的軟武器,艦上還配備有PK10、PK2等干擾彈發射裝置多座。該艦反潛武器的配置與“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相同,即只配置兩座十聯裝RBU12000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護身利劍——航母的保護傘之航母自身的護衛武器

維修中被砸壞甲板的庫茲涅佐夫號

由於在大修中甲板被砸壞,維修完成遙遙無期,俄羅斯海軍已無航空母艦可用。未來可能俄海軍也不會再有新的航母入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