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銅墨盒:從最後的文玩到文房收藏新秀

銅墨盒:從最後的文玩到文房收藏新秀

清乾隆“御題澤古怡情”描金雙龍長方墨盒,中國嘉德拍賣成交價224萬元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銅墨盒:從最後的文玩到文房收藏新秀

清乾隆御製銅胎掐絲琺琅夔龍紋墨盒,香港蘇富比拍賣成交價140.64萬港元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銅墨盒:從最後的文玩到文房收藏新秀

清末民國陳寅生刻贈梁啟超岳陽樓記墨盒,西泠印社拍賣成交價1.38萬元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說起“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人們廣為熟知,而刻銅文房對一些人來說,卻鮮有知曉。其中,集書畫藝術與雕刻藝術於一身的銅墨盒,享有“最後的文玩”之稱,在歷史上曾經備受青睞。

  銅墨盒盛行於清中晚期,清末震鈞《天咫偶聞》載:“墨盒盛行,端硯日賤。宋代舊玩,不逾十金,賈人亦絕不識。士夫案頭,墨盒之外,石硯寥寥。”銅墨盒所受青睞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隨著時代的發展,銅墨盒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作為文房收藏的品類之一,銅墨盒仍具有較高收藏價值。

  銅墨盒從材質上分為紫銅、白銅、黃銅、純銀、黃銅鍍銀等,也有將紫銅、黃銅、白銅集於一身的“三鑲”工藝,其造型有圓形、扇形、方形、古琴形、書卷形等。當時,由於硯臺不便於隨身攜帶,銅墨盒便成為替代硯臺的重要用具。文人出門時,將墨汁倒在墨盒中的海綿上,需要寫字時用毛筆直接蘸取海綿上的墨汁,省去了研墨時間,簡便快捷。隨著時代的發展,鋼筆等更為便捷的書寫工具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毛筆,銅墨盒也就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臺。

  在銅墨盒盛行時期,不少文人雅士、藝術名家不僅喜歡使用銅墨盒,更參與到其創作中。如民國初期,齊白石、陳師曾、姚茫父、金城等書畫名家,常赴北京琉璃廠,切磋書畫技藝。在盡情揮灑藝術才華的同時,這些書畫家還時常為書畫店負責人提供刻銅墨盒的畫稿。如畫家金城與刻銅名手張壽丞就曾合作制盒,金城筆法工細的花鳥的畫稿,經張壽丞功力精湛的刀法刻於盒面,詮釋出別具一格的金石之味。北京畫院相關出版資料顯示,張壽丞也曾向齊白石索取畫稿,可佐證刻銅文房創制與書畫家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

  又如民國畫家陳師曾常將梅、蘭、竹、菊“四君子”題材的畫作制於墨盒之上併為其命名,這體現出他對銅墨盒的偏愛。民國名家姚茫父對於墨盒畫稿的繪製情有獨鍾,他與琉璃廠經營印章墨盒店的張樾丞為好友,常合作創制刻銅作品,姚茫父將其對古物古學、瓦當碑帖與佛造像的興趣與研究融入墨盒畫稿中,獨具韻味。

  與傳統書畫和古董瓷器相比較,刻銅墨盒在當今市場中仍屬小眾範疇。然而,銅墨盒卻以其質地堅固、造型小巧、畫面雅緻等特色贏得一批收藏愛好者。據瞭解,自2003年起,這些收藏愛好者自發組織雅集與交流活動並一直延續至今。

  筆者瞭解到,整體上刻銅墨盒價格呈現上漲趨勢,根據墨盒的精美程度不同,單品價格從千餘元、幾萬元甚至數十萬元、數百萬元不等。如朵雲軒2009年春拍舉辦“清風堂藏銅墨盒專場”,上拍標的銅墨盒僅20組,總成交額達145.6萬元;又如2012年夏,上海某藏家在一次拍賣會中“唐雲舊藏專場”中以37.95萬元拍得一方白石款花鳥題材圓形黃銅墨盒。近期,臺北中正2018迎春拍賣會推出一件民國汪溶銘水仙花紋墨盒,以222.75萬新臺幣(合49萬元人民幣)成交,也值得藏家關注。

  隨著收藏的普及,銅墨盒已引起越來越多收藏者的興趣,不少人都加入了收藏銅墨盒的隊伍。對於大眾收藏者來說,收藏銅墨盒需要多方面進行考量。如從外形上看,銅墨盒整體較堅固,但盒蓋部分的邊緣材質較薄,容易損壞,在購買時要特別注意墨盒蓋邊緣是否有開裂、破損的現象。

  從工藝上來說,精品銅墨盒多出自名家,以工藝精湛著稱。如陳寅生、張樾丞、姚茫父等的作品價值普遍高於普通作品。此外,使用特殊工藝製作、器型獨特,或由著名書畫家提供畫稿、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關等因素,也會提升刻銅墨盒的收藏價值。

  在材質方面,銅墨盒的材料多為白銅和黃銅。一般來說,用白銅製作的銅墨盒光澤柔亮,手感光滑細潤,盒面上鐫刻的文字和圖案與黃銅材質的銅墨盒相較更具有表現力。

  收藏銅墨盒不只“寅生刻”

銅墨盒:從最後的文玩到文房收藏新秀

  民國齊白石銘蟋蟀紋銅墨盒,上海工美拍賣成交價37.95萬元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銅墨盒:從最後的文玩到文房收藏新秀

清末民國姚茫父刻銅墨盒,福建東南拍賣成交價9.78萬元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陳寅生的刻銅墨盒代表了明清時期乃至近代刻銅工藝的最高水平,帶有“寅生刻”落款的銅墨盒更成為收藏家追求的對象。

  齊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刻墨盒始於陳寅生”,這種表述,對陳寅生的藝術地位與貢獻做了肯定。

  作為一種文房收藏品,正是這種稀缺性,刺激、促使了市場中出現大量仿製的陳寅生作品,晚清民國時期被標註為“寅生刻”的贗品銅墨盒大約就佔到80%,當代就更難見真品。事實上,收藏銅墨盒無需一頭扎進“寅生刻”的“海洋”。

  銅墨盒最早起源於清中期同治時期(1861—1875),大多以白銅、黃銅製作外殼,以紫銅為內膽,有的也輔以鎏金、白銀鑲嵌。民國初期,齊白石、陳師曾、姚茫父、王雪濤、金城、溥儒、陳半丁等書畫名家,常赴北京琉璃廠,切磋書畫技藝。在盡情揮灑藝術才華的同時,這些書畫家還常常會為私交甚篤的店主提供刻銅墨盒的畫稿。這促成了銅墨盒生意的興旺,也讓今人看到了中國傳統手工藝技巧的博大。

  目前,市場流通的銅墨盒的形態很多,除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外,還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葉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墨盒外殼,尤其在盒蓋,常雕刻山水、人物、花鳥,亦有仿古錢幣、瓦當等。一些包漿自然、材質優良、圖案精美、品相完好的老銅墨盒,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收藏銅墨盒,應考慮集存舊盒。但因舊時刻銅藝人的水平參差不齊,藏家要學會去粗取精。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舊銅墨盒市場行情逐年上升,有人藉機牟利,製售假貨,地攤上出現了大量粗劣低俗的仿製銅墨盒。

  藏家需要注意,最難分辨的是舊盒舊仿。因陳寅生、姚茫父等名家刻制的銅墨盒作品價高,大量贗品在民國時期就已流通,現在鑑定起來十分困難。但無論如何,真品的紋樣佈局章法大方、舒展緊湊,書畫刻工形神兼備。此外,舊盒新款也是常見的造假手法。有的老銅墨盒本身為舊時所制,但卻被現代人標上了諸如張學良、傅作義等歷史名人的落款。作偽者多用電動刀、激光加刻名款、年款。這樣的刻字不如舊時藝人的作品生動自然,顯得過分規整、呆滯刻板。其實,普通的老墨盒雖無名人款,但還有一定收藏價值,遭遇這種仿製加工,甚至經過煙燻、藥泡、酸咬、打蠟等做舊手法,被弄得不新不舊、半真半假,收藏價值大打折扣,實在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