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信陽--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作為河南的南大門,信陽人從不認為自己是北方人,但在其他南方人的眼中,信陽這個河南城市,卻又不那麼“南方”。

信陽位於河南最南端。與河南大部平原城市相較,信陽被山地包圍。東西綿延的大別山坐落在信陽南部,西接險峻秀麗的桐柏山。一道淮河自桐柏山噴湧而出,向東奔騰千里。

信陽--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作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將中國南北地緣安排的明明白白。一道淮河,定義了信陽的南方“血統”。

既處於南北地緣的分界嶺,信陽很難逃脫南北地緣、南北文化的“過渡”命運。過渡有過渡的尷尬之處,卻也有著碰撞、融合的“混血”之美。

信陽--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自信陽向北跨過淮河,便是廣闊無垠的中原腹地,向南越過大別山,則是富庶秀麗的江漢平原。黃河流域的豪邁與江南景緻的溫婉,在信陽交織。

崗地是信陽的常見地貌,星星點點的湖泊點綴在信陽的版圖之上,層疊的梯田、縱橫的河渠,鬱鬱蔥蔥的茶園,讓信陽成為河南當之無愧的“北國江南”

信陽--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信陽從不缺水。縱橫密佈的水系,讓信陽頗有些小橋流水之感。淮河自信陽北部穿境而過,在信陽境內蜿蜒363.5公里,史河、灌河、溮河、白露河、潢河、竹竿河等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匯入淮河。

信陽南高北緩,與坐落在城區南側的大別山不無關係。綿延數百里的大別山脈,區分了淮河與長江流域。山麓北側的河流匯入淮河,山麓南側的水則一道流入了長江。南北季風在此交匯,山南山北的氣候植被天差地別。也正是因為這大不相同的景觀,讓這座山在史書上很早就擁有了姓名。

相傳漢武帝祭祀南嶽天柱山時,途徑大別山。在登上大別山主峰觀賞南北兩側的景色後感嘆:“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之大果別於他山也!”大別山的名號因此叫了起來。

信陽--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在全國十大宜居城市裡,信陽作為河南唯一的城市榜上有名。這當然與信陽“不南不北”的氣候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作為地理過渡帶的信陽,氣候溫和溼潤,很少出現極端的天氣情況。山高水潤,空氣質量相當優越,可以說是河南人的“洗肺聖地”

“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雞公山,是大別山的支脈,在清末民初時就被各界人士“盯上”,成為納涼避暑的優先去處。美、英、日、俄、法等23個國家的別墅洋房,爭先聳立在信陽雞公山。時至今日,信陽雞公山仍是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信陽--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