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怎樣讓自己說話像一位專業的人士,不用附和別人、受人鄙視

-情景難題-

“這點我不認同,不過算了,還是不說了。”

在討論中的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想法,對不對?

中國人“以和為貴”的思想來自於古代,即使放在現代也值得讚賞。只是如果把這種精神放到會議的場景中,就會是個絆腳石。這會滋生以下情況:

◎“專家說”:對於某個問題,和盤托出某位“專家”的意見。

◎“支持ta”:聽完大家意見後,就站到支持者較多的一方。

◎“不想說”:我都不懂,保持沉默最好了。

這種以保持和諧關係為目的的發言,故作學者的姿態,隨聲附和的態度,實在讓人鄙視,這些人都不能成為專家。

專傢俱有討論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可以在後天得以培養。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strong>專傢俱備的討論能力是一種怎麼樣的能力,怎麼培養?


-書中的答案-

《專業主義》這本書告訴我們:會議是智慧的競技場,觀點在此相互發生碰撞。

怎樣讓自己說話像一位專業的人士,不用附和別人、受人鄙視

討論不等於談判,談判是為了協調利害關係,而討論是為了尋找最佳答案,特別是在我們看不清前進的道理與成功的模式的時候。同時,我們需要注意:

避免對發展無益的討論

來個特別一點的例子就是迪士尼公司:

它會把參加會議的人集中在一處,平均封閉10~12個小時,通過長時間“監禁”,使大家都感到身心疲憊。此時,每個人都想趕快結束會議,於是就終結了儀式般的表揚,自吹自擂,對上司的效仿和追隨,取而代之的是客觀地討論問題,而真正有價值的點子就會出現在這最後的半小時內。

怎樣讓自己說話像一位專業的人士,不用附和別人、受人鄙視

大前研一先生告訴我們:如果不具備符合邏輯的思考方法,不進行符合邏輯的討論,則無法獲得討論的能力。他說:

美國的商學院如果有日本人入學,班級的整體水平便會下降。因為他們有著致命的弱點,不擅長在公眾場合提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迅速理解別人發表的意見並就這一意見展開討論,缺乏的就是討論的能力。

<strong>那麼如何培養討論的能力呢?

◎採用全球通用的語言——邏輯

邏輯思考的基礎在於首先建立假說,以事實為依據對假說進行驗證。在邏輯的基礎上,加入某些理論、常識或個人“生成”的經驗,便獲得討論問題的能力。

◎確保提問符合邏輯

提問是討論的開始,提問的關鍵是很清楚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是什麼,並尋找能夠達到這一目的的切入點,可考慮對方性格、心情等因素,從而決定採用直接或間接的方法。

切記,在討論的過程中,<strong>隱瞞自己的想法或歪曲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是不利於解決問題的。無論對方是誰,都不必畏懼。

◎謙虛地傾聽

請不要忘記,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你都有責任傾聽對方的意見,集中精神地get到對方“說了些什麼”,釐清邏輯,並對自己的看法做出有條理的說明。

◎別掉入詭辯的陷阱

不可把詭辯和符合邏輯的討論混為一談,詭辯的目的在於謀求自身的利益,用謬論來駁斥。就如不少詭辯是利用人們先入為主的心理,甚至用道德來綁架大家的思維。比如:

“在高鐵上投入那麼多錢,為什麼就不把這些錢拿去支援貧困山區呢?那裡的孩子可苦了!”

此時,只要你冷靜地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它的邏輯是靠不住腳的:修高鐵一方面提高了勞動力的需要,孩子他爸有工作,孩子也能上學了;另一方面,拉動高鐵周邊經濟發展,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

◎符合邏輯的反駁

反駁的目的並不在於擊倒對方,為對方設置圈套,而是為了加深相互之間的理解,使討論進行得徹底而充分。這裡主要有兩種情況:

1.“論證型的反駁”:駁倒支撐對方主張的論據。找出對方數據和事實的錯誤或不足,推理反正,把自己的結論暗示給對方。

2.“主張型的反駁”:提出與對方主張相反的主張。製造緊張氣氛,使環境變得有利於引導出正確的答案。

最後,照舊以大前研一的話來結束:

怎樣讓自己說話像一位專業的人士,不用附和別人、受人鄙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